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久居异乡的作者由住所附近土坡上的榕树想到故乡的熟悉的大榕树,进而对榕树下发生的趣事别情进行细腻精彩的描绘,抒发蓄积在作者心头的对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感情。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让人享有视觉之美、听觉之乐。  相似文献   

2.
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是我国当代不太多见的美文之一。笔者认为,美文的产生正如传世名画,经典名曲名歌等艺术品的问世,实在是弥足珍贵、令人珍爱的。作为美文,其主要作用是供广大读者作为文学审美对象,它可以给人送去具有非常价值的思想养料、审美养料、语言养料,净化和美化人的心灵和言语,它因此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卞钟鸣 《学语文》2006,(6):32-33
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深刻动人,情文并茂是时代对散文创作提出的要求。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就是一片洋溢着生活情趣和浓郁乡土气息,文字优美的“抒情诗”。表达对有庇护之恩的故乡的深情思念,抒发游于对故乡.对祖国的挚爱是它的主旨。为了表达这样的主旨.作者在选择材料时可谓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4.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睹物思乡的抒情散文。它是以榕树为线索.围绕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展开了叙写,寄托于思乡之情的是一件件往事及生活情趣、乡土气息。是述因住所的“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而动了未泯的童心,产生思旧怀乡之情。叙述从儿时故乡的榕树周围发生的趣事.表达了对故乡和故土古老传统习惯的深切怀念,围绕故乡的榕树着重叙写像榕树一样多的记忆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乡土,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是作家们以“地之子”的自觉身份不知疲倦的歌吟的永恒的文学母题。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以榕树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故乡闽东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1.教学重、难点:运用“辐射法”写作散文的技巧。2.教学工具:多媒体。3.课型:构思方法学用课。教学模式:整体认知——感悟品味——运思创意。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题,显示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乡愁的文章——《故乡的榕树》。[画面①] 《故乡的榕树》的题目,在《思乡曲》的伴奏下,由远及近缓缓推出,背景是两棵枝繁叶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 (一)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的差异性,界定教学的梯度目标,以便实施分层推进教学。梯度目标的描述分设基础(记为A)、水平(记为B)、扩充(记为C),其中基础知识目标通常放在A级,能力目标在B、C级提出,形成梯度目标系统,以贯彻和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能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文学鉴赏作品,通过对黄河浪散文<故乡的榕树>中情与景有机的结合,将眼前物通通经过作者情感的洗濯,然后再用工笔般的精雕细琢地描绘,从而把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为我们寻幽探微般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这对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都提供了规律性的认识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闵洁 《考试周刊》2009,(5):66-66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Posner)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对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教学,本文作者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超常搭配,就是超出语法和逻辑意义上的词语搭配现象,它往往是不同辞格的具体运用,有着其独特的修辞功用。《故乡的榕树》中有几处语言的超常搭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相似文献   

11.
钟美玲 《成才之路》2011,(21):84-85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2.
贝德里希·斯美塔那为公认的捷克民族音乐的创始人,除了耳熟能详的杰作<我的祖国>和<被出卖的新娘>外,小提琴和钢琴二重奏作品<我的故乡>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相形之下,<我的故乡>较少被人提及,本文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作《乡愁》,蕴含历史沧桑感直入人心,还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元素为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形成特有的艺术空间。从《乡愁》创特特点分析以及《乡愁》的音乐性处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及学习演唱,从而达到综合提高个人的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  相似文献   

14.
15.
潘年英的散文集《我的雪天》没有宏大叙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纵观作者的创作脉络,他的作品抒写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民族文化消失的忧伤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感和拯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精神家园的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媛 《生活教育》2012,(12):48-49
现代诗歌更容易和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人文资源,以读的方式贯穿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来体会诗歌意蕴,并使评价主体多元互动起来,现代诗歌教学一定能让学生喜闻乐见,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正>一位老师上鲁迅先生的《故乡》,上得挺生动,但他却总有意或无意地要归结到统一的结论上来。特别是最后非要将主题归结到:"生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这一教参上的固有说法。  相似文献   

18.
19.
诗是感情之花,是抒情的艺术;和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诗更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从本质上讲,诗完全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诗是抒情的这一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感情在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故乡的耳朵     
一个远房亲戚打电话来,问我,你有了孩子,怎么不告诉我?他的语气颇有责难意,但也表明了他的诚恳。其实,我并不是有意怠慢他,而是因为家乡离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太过遥远,我实在不想劳师动众。但问题是,他是怎么知道的?我想了一下,可能是上个月。我带儿子到医院打预防针,碰上一个老乡,是他回去把消息传开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