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专业化发展,要积极面对和自主调适心理问题.如角色心理矛盾、工作心理压力、职业心理倦怠、专业心理障碍和发展心理危机。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是心理安全、心理平衡、心理自由、心理成熟和心理和谐的教师,应是心态积极、心理健康、精神充实、人格健全和个性张扬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全面加强心理建设,完善自身心理素养,实现专业化发展目标,扮演好“重要他人”、“心理指导者”、“人格示范者”、“精神关怀者”和“自我实现者”等专业角色,成为现代“心理人”。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学生的“犟”,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听从教师的教导,甚至跟教师顶牛。学生这种“犟”的原因,除了前面分析过的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外,还跟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不妥有关。或者说,教师的教育方式欠妥,是引起青少年学生“犟”的外部诱因。因此,要帮助青少年克服“犟”脾气,减少他们对教师的对立心理和行为,在师生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机制,教师就  相似文献   

3.
“把学生当朋友”,这种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选择,让教师的教育措施变成学生的心理渴求,在相互沟通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心理偏见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它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育情感的大忌。因为心理偏见不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认识,甚至会阻碍学生智力、思想、心理等基本素养的发展,产生教育的逆向效果。形成教师心理偏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偏于一方面的见解,至使对学生产生成见。清除心理偏见要对“症”施“治”,现介绍以下方法: 一、抹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学生留在教师头脑里的初次迹象,往往带有偏面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要消除由“第一印象”产生的心理偏见,教师要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消极影响,不轻  相似文献   

5.
学校心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专业化发展,要积极面对和自主调适心理问题,如角色心理矛盾、工作心理压力、职业心理倦怠、专业心理障碍和发展心理危机。理想的学校心理教师,应是心理安全、心理平衡、心理自由、心理成熟和心理和谐的教师,应是心态积极、心理健康、精神充实、人格健全和个性张扬的教师。心理教师要全面加强心理建设,完善自身心理素养,实现专业化发展目标,扮演“重要他人”、“心理指导者”、“人格示范者”、“精神关怀者”和“自我实现者”等专业角色,成为现代“心理人”。  相似文献   

6.
对学生赞而不吹、严而不厉是实现师生心理最佳距离的又一途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表扬”和“批评”是常用的两种教育手段。我们怎样利用这两种手段来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实现师生最佳心理距离呢?教学工作中,教师偏爱、溺爱好生,瞧不起、看不惯后进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滋长了好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不良心理,强化了后进生不易接受批评和教育的逆反心理。这样,教师在好生和后进生心中都无法占住应有的位置。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使用“表扬”和“批评”这两种武器,把握好分寸。对好生,…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所面临的边缘化和多重角色困境,很多时候源于人们对心理教师的误解和误会。为了让心理教师在专业的岗位上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为心理教师“正名”。由此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首先,心理教师不是“万金油”,而是“专业技术人员”;其次,心理教师不能“包治百病”,而是“有职责范围”;最后,心理教师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要标配标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效标效应”就是指学生及家长对于知名教师或学校所产生的敬佩、信任和崇拜的心态。它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较好的教育效能。这种效应的特点主要有:预期性、暗示性和长效性。“崇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要是人们的赞誉心理,安全心理和自居心理。在现实社会中,“名师”的产生一是个人要有良好的条件,再者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社会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亦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要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决定于教师的心理辅导素质。真正影响心理辅导的是教师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它随时随地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心理辅导思维和策略。回溯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培训模式后发现,传统的讲授式培训难以使心理辅导教师将“所倡导的理论”顺利转化为“所应用的理论”,难以使教师形成科学的心理辅导理念,无法充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素质。只有通过体验和反思的培训方法,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科学的心理辅导理念,才能充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素质,最后促进心理辅导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但依靠自己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教育先锋心理服务”网站为教师提供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笔者最喜欢的栏目“班主任心理工作手册”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很有帮助。学生的心理值得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关注,而这两方面相关的内容您都可以在“学生心理在线”网站找到。“轻松一刻”使您放下心中的负担;“中小学心理”帮您掌握处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技巧;“教师心理”帮您正确审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家长心理”体现了“教育孩子,也是…  相似文献   

11.
第一、思想素质 首先,思想上应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观念,严以律己,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在学生面前树立起高尚的师德形象,这样才能形成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才有力量。第二,教师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现在还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转变观念,认为考试的是重点,而不考试的就不重要,不必讲,这是典型的“应试心理”,教师有“应试心理”,就必然进行“应试教育”,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人。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素质教育。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科思想。对于地理教师来讲,应具有正确的人文观、人  相似文献   

12.
教师“幻灭”心理是指一部分教师本来对教育充满理想和期望,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由于理念、课程改革、自身素质、工作压力、家庭因素等内外原因导致职业倦怠.缺少职业幸福感和职业追求.并产生徘徊、应付、抵触和逃避的一种消极心理。这种“幻灭”的消极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3.
刘霞 《教书育人》2007,(5):17-17
笔者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常听同行们说现在的孩子难教。我发现,同行们反映的最普遍原因是对一些问题学生不敢实施惩戒,进而失去了教育的严肃性,孩子们便不再有“畏惧”心理,为所欲为。部分老师一时失去控制,失手打了孩子,或因所谓的“语言暴力”,结果在家长和领导的“教育”下,心灰意冷,只管“教书”,丢掉了教育的真谛——育人。笔者留心考察过,这样的教师虽然少。但他们的所谓“遭遇”却有极大的影响力。在农村中学,很多教师潜意识中都有这种灰暗心理,明哲保身,所谓苦心没有好报。上级主管领导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和当前教育形势状况,多次强调不准对学生进行体罚和语言暴力伤害,要遵守《教师法》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圆满状态”。过去一提到健康,人们往往只注重于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上也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的教师角色中,教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受(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应该担当起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呵护,正确地引导他们实现心理健康。在中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有:1.思维异常。这些学生大多有…  相似文献   

15.
经常听到老师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现在的学生比起我们读书那时差得远。这是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学生时的一种典型的怀旧心理,这种怀旧心理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怀旧心理影响教师对德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人的意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同,教师应该能够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怀旧心理却使教师留恋过去的那一套教育内容和方法,而且喜欢拿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作比较,常会产生今不如昔的感叹。这种怀旧心理势必影响教…  相似文献   

16.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走好一一二:一、要及时扭转部分教师的错误观念。在教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做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也有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造成一些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小失误,于是便心存了一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即丧失了积极上进的决心和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在新学期里为自己制定一个“谈心工程”计划。其内容就是对每一位教师进行至少一次的有意义且有效的谈话。希望通过和每位教师的平等交谈,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心理学本应含“学习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三部分。而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则只注重“学习心理”和“学生心理”,忽视了对教师心理的研究。五十年代以后,无论是西方还是苏联,都加强了对教师心理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固然可供我们借鉴,但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很难为我们直接采用。  相似文献   

18.
许多教育工作者面对教改和课改新形势,提出了要使学生变得“会学”和“我要学”的观点。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变得“会学”和“我要学”,教师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即: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心灵。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心灵面对有思想感情、会进行思维活动、有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教师应研究和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手段和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实现教育目标。要注重研究和了解学生。环境影响与教育条件对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必须通过其心理的内部矛盾来实现。因…  相似文献   

19.
人都有被别人理解的需要,对于重荣誉、求贡献的教师,这种需要更加迫切。实践证明,当教师与学校领导都感到互相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己人”的心理效应,而这种效应往往会使教师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推动学校工作顺利进行。学校领导要理解教师,理解些什么呢?就是要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的生活、教师的困难和教师的情绪。要与教师同甘共苦,为教师分忧解难。理解教师,首先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教师的位置上,去体验感受教师艰辛的劳动。教师的工作不会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中断。比如,一个教师对某一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为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往往要超越“下班”的时间界限和校内的空间界限,备课、批改作业在校内未完成,晚上带回家还要继续。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教育学生“求真”,“做真人”,教师必须“求真”,“做真人”。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真言、真情、真行能缩短以至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出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能强有力地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