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但是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困难.通过对唐诗景物造型特征的研究,以雅克不逊提出的"符际翻译"理论为方法论,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论证了画成为翻译唐诗意象、意境的有效辅助翻译手段,使诗歌"诗歌视觉化",可以更好的展现原诗的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3.
在诗歌意象翻译中,译者不仅需用目标语移植承载原诗意象的物象,而且需再现原诗意象的组合方式,从而再造诗歌意境。意象图式是在人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具体空间的抽象概括,当这种抽象概括投射到诗歌的语言层面便会形成诗歌意境。将意象图式理论运用于诗歌翻译可以帮助译者理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及其隐喻意义,从而指导译者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再造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4.
陈奇敏 《培训与研究》2009,26(4):121-122,133
唐诗英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者既要考虑唐诗的音韵、结构和修辞等语言特征,又要准确传达诗的整体意境和文化内涵。本文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的不同译文入手,比较、分析了各译作的语言艺术及整体效果,认为唐诗英译应遵循以意为先的原则,以传达原作的整体神韵为第一要务,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弥补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唐诗英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者既要考虑唐诗的音韵、结构和修辞等语言特征,又要准确传达诗的整体意境和文化内涵。本文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的不同译文入手,比较、分析了各译作的语言艺术及整体效果,认为唐诗英译应遵循以意为先的原则,以传达原作的整体神韵为第一要务,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弥补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娄梦佳  宫丽 《现代语文》2015,(2):154-155
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相似文献   

7.
诗歌由于其蕴含的意象或别致的格式,给其翻译造成极大的障碍,有些译者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我们认为,译者只要处理好诗歌中意象与形式的关系,在保留诗歌意象与形式间做出理性的选择,那么译诗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还是可以译好的。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成,都带着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唐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花园中的奇葩。把唐诗翻译成英文,让外国读者也能欣赏唐诗,这也是中西文学交流的需要,而准确的翻译也是翻译界的追求。本文通过对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英译中的方法及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其唐诗英译中意境美的重要性,要正确地翻译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并将诗意传达出去,就需要译者必须去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诗的意境和文化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王雪 《英语广场》2022,(4):18-2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又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在唐诗中"月亮"意象的运用十分广泛,研究"月亮"意象及其隐喻翻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文化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唐诗的分析,将其中的"月亮"意象大致分为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的人,译者在对这些隐喻进行英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采取对等翻译、等效翻译、明晰化翻译以及逆向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有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目的,他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庞德的中诗英译符合原作与译语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要求,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通过实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对等和有效传递原诗的意象,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庞德所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以意境忠实为基础的最佳关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唐诗由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这三个层面构成,诗歌的语言层与形象层的不和谐美和形象层与意蕴层的不和谐美呈现了唐诗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13.
王亚琳  陆军 《海外英语》2012,(13):161-162,164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提出了"异质同构性"、"整体性"和"闭合性"等原则。诗歌翻译从审美过程来讲即是格式塔意象的再造,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从格式塔意象的角度对古诗意境进行再造,有助于译者整体把握全诗的意蕴,有机统一译文语言结构,重构诗人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风景画具有独特的意境美、浓厚的抒情诗意味和深刻的哲理性,洞察列维坦风景画中意境美的形成,源于他对大自然、文学、艺术、诗歌和音乐的热爱,他把这一切运用极具天赋的绘画才气和成熟的绘画语言浓缩在他的风景画中,使他的风景画诗意盎然、清新独特。  相似文献   

15.
崔融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一位著名的诗人与诗歌理论家,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于初唐诗坛卓然独立,形成了其诗歌的鲜明艺术特征,如诗歌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意境的鲜明性,作诗的合律性,以及清新淡逸、苍凉悲壮的诗歌艺术风格,而且还对近体诗声律、对偶理论进行了科学总结,形成其诗律学专著《唐朝新定诗体》,为唐初近体诗的成熟、完善,以及最终定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广与创作上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境创构,在唐代达到了完善,这是因为唐代山水诗人普遍采用“即目入咏、临景构结”的方式进行创作。“当下”的审美感兴使情景融合为一,自成完善的系统,更使诗人通过瞬间的直觉把握到事物完整的、真实的感性存在,从而在诗歌中创造出纯净浑融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论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以戴望舒、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前期诗歌意象艺术,在意象意境化探索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性化用中,体现出对中西诗歌意象艺术融合的自觉追求;以卞之琳、废名为代表的现代派后期诗人主要接受的是后期象征派艺术的影响,意象艺术转向了潜沉的智性表现方向,并呈现出意象的日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唐诗的解读,一般应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特质两个层面来加以把握,具体说来有四点:即把握唐诗独特的语言组合形式,体会唐诗的视听美感;分析意境构成,探索情与景的多元存在;掌握唐诗独特的兴寄手法,领会其深层意蕴;结合有关诗话、笔记小说中记载的唐诗掌故,做到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