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艾凡赫》为对象,探讨了司各特历史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史诗性。作者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再现出时代的本质特点与历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苗族民间叙事作品十分丰富,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苗族民间流传的《张秀眉起义史诗》是苗族文化史上重要的口头叙事作品,其史料价值不可小视.主要体现为真实反映起义发生的背景与原因,与史载互证;详细记录起义主要经过,补史之所阙;重点记述起义的重要人事,详史之所略.  相似文献   

3.
家族小说是马哈福兹多元化叙事模式中的一种,《三部曲》和《平民史诗》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叙事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探究马哈福兹搁笔前后家族小说叙事特征的演变及演变特点,这将有助于对马哈福兹叙事特征的整体把握,以此更好的解读马氏作品。  相似文献   

4.
《悲愤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女人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而且在于它是介于汉乐府和南北朝民歌之间的寥寥无几的文人叙事诗。本文对《悲愤诗》的叙事动机、叙事角度做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疆域”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家们的英雄叙事驱动力与其说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不如说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新时期文学的英雄叙事。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自我真实体验之间的摇摆。客观地说,“十七年”文学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大多流于模式化,缺少对抗日战争深层的文化反思,更没有在民族矛盾中追问“国民性”这一深层文化问题,叩问国民性这一历史之因和民族受侵略之果的关系,进而把文化质疑和文化建设置于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6.
起源叙事是彝族史诗叙事的主要方式,始祖意象符号叙事是其叙事的主要特征。水为生命之源的女性始祖意象符号和男性始祖意象符号的交融互渗在史诗叙事中起到了结构史诗的作用。彝族史诗的叙事思维是围绕彝族文化中的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树枝型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深受"史诗"品格的影响,其创新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而且"史诗"的评价标准,也影响到茅盾文学奖的评定标准.莫言的<檀香刑>以"戏说体"的构成方式,对历史叙事长篇进行了戏剧化演绎,突破了史诗的宏大叙事;对历史人物以戏说的描写笔触,关注历史人物的审丑评价,打破了史诗人物的英雄品格;在细节和语言方面,结合猫腔的唱腔和对细节的重彩浓墨的渲染,增加了舞台的气氛,使长篇小说的创作跨越戏剧和小说,构成了跨体写作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8.
在建国后“十七年”中,个别作家写出了一些感伤的革命英雄叙事.虽然这些文本的作者不能完全摆脱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他们内心有对生命存在的敬重,有面对自己复杂内心世界的真诚和勇气,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10.
朱占青 《天中学刊》2004,19(4):52-55
《左传》在叙事上的成就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典范之作。《左传》同时采取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和叙述客观性的统一,《左传》又采取了叙述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叙事时间看《午餐》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伟清 《文教资料》2007,(33):39-41
小说属于时间的艺术,它是在时间中展开和完成的。所谓时间是指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就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对叙事语篇的故事顺序排列、叙述的节奏和次数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证叙事时间在叙事语篇中所产生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俞晓红 《学语文》2022,(5):84-87
“鸳鸯抗婚”情节篇幅不长而故事集中完整,叙事逻辑完备而从容,增添了小说文本的审美张力。从“鸳鸯抗婚”探入《红楼梦》,是获得整本书感知的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史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诗概念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史诗本应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 ,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 ,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 ,《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徙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诗 ,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 ,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族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为数不多的几篇 ,《七月》、《周颂》、《大雅》及《小雅》中的部分颂神诗是周人祭祀祖先、演唱祖先史迹的诗歌 ,是周人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红旗谱》中的冀中方言用语使其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文学特征,在情节构成中具有显著的叙事功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展现了浓郁的冀中乡村风情;构成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深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红旗谱>中的冀中方言俗语使其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文学特征,在情节构成中具有显著的叙事功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展现了浓郁的冀中乡村风情;构成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深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部小说的成功,首要的是其叙事的艺术,也就是其讲述故事的方式,而后是看其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讲述。在日常生活节奏日趋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小说的可读性往往被众多的作家及其读者所重视,而叙事技巧的综合运用也在当今小说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要解决比较诗学史上重要课题中国有无史诗,相当重要的是从史诗的定义与所指来囿别区分。由于文学文体的替变,中国史诗逐渐消亡,这与中国文明从古代宗教核心向人文主义观念转型有关。《诗经》中关于英雄大禹的诗歌其实就是中国式的史诗,本文从甲骨文字中的有关记载与诗歌艺术的结合中,认为中国史诗从文体与观念上与西方古代史诗有所不同。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不同文明有自己不同的史诗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反复叙事的手法运用的比较多,而在《长河》中尤其突出。《长河》中这种反复叙事手法的运用,体现出了沈从文所要表现的"常"与"变",表现出沈从文的国家认同、地方志书写以及对于湘西系列小说作总结的趋势,不仅如此,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构成他没能写完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最近,《历史教学》(上半月)刊登了田耕老师的《运用"动机与效果"增强改革模块教学的有效性——以青苗法为例》一文,田老师"运用初中新课标‘过程与方法’中新增的‘动机与后果’的概念作为评价改革的标准,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作重点突破,进而使学生对王安石理财及其他措施产生知识迁移,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①读完田老师的文章,笔者受益匪浅,同时也开始思考:我能不能将这一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20.
<闯关东>在事件叙述、人物描写和空间设计几个主要方面突出地显现出史诗性品格.全剧在历史大背景上描写草根人群的传奇人生和英雄情韵,通过平民人物的个人生命体验和温暖的家国情怀,再现民族精神.它在思想、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