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嬗变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嬗变过程,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体系的重构,认为90年代以来,学者们能够立足当代哲学的思想平台展开思考,具有充分的理论个性,呈现出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体认,这些不同的体认之间是补充性的关系,应当进行有效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其体系问题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其体系的地位和价值,特别是这种教科书及其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分析了这种教科书及其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度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4.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存在有缺陷和不足,要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建设一套能反映时代精神之精华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让马克思走进当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拒绝过体系,他们反对的是近代欧洲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被教条化不是体系本身之过,而是政治因素所导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世界普遍联系和人类历史一般本质、规律的反映,同样需要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入手,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成因在于还没有完全走出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在内容和思维方式上对我国哲学界的影响.进而指出在现有的情况下真正落实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而达到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不正确的哲学教育观念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的教育。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在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教育观念视野下对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评价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名称问题颇多歧义。溯源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并列论”和“混合论”的提法似是而非,违反逻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与建构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均为一大障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正确定位出发,可以设想一个由总论、分论和史论三部分组成将一般世界观和具体领域观以及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哲学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沿用了半个世纪的传统哲学教材体系存在着若干根本缺点与弊端 ,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当代青年学生的需要 ,严重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克服几种思想认识障碍 ,加快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一定要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一定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定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强对外宣传,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正面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必须坚持积极的批评、鉴别和独立自主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人类思维和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指导,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存在“两个马克思”,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一个是非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确定的,不是多样的;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方式是不确定的,也是多样的。这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确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方法而不是体系,同时,作为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要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方法是本质的,体系是非本质的,方法统帅体系。认清了体系与方法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正确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避免割裂方法与体系二者内在联系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哲学主题和唯物主义原则的变革,马克思创立的哲学实质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一般世界观都必须从实践出发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科学实践观是把握其理解方式的基石与核心。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存在方式成为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而追问“哲学在哪里”即是对哲学存在方式的具体考量。文章首先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哲学存在于充满哲学个性的哲学家、一定的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此基础上,从七个层面上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个性特质,强调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生活哲学”;最后指出,研究马克思哲学必须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哲学个性为前提,以避免误读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6.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现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以实践为其基点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到自我超越,不仅如此,马克思研究问题时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建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阿尔都塞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的实践概念,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理论实践的理论",并论证了此定义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意义。阿尔都塞的观点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