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弄潮,中国古代水上运动,即逆海潮泅渡。起源于春秋时,初盛于山东,汉代以后盛于浙江、江苏等地,唐宋为鼎盛时期。北宋·苏辙《竞渡》诗曰:"不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又称"弄涛"。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五·浙江注》曰:"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沂涛触浪,谓之弄涛"。  相似文献   

2.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三句半”诗源于元末明初。据古今笑话集《笑笑录》载,元末张士诚在江浙起兵抗元并建国,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人们讥讽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将其尸首挂在竹竿上让…  相似文献   

3.
古人读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相似文献   

4.
古人春睡诗     
春日渐长,气温逐渐升高,人们会产生一种昏然欲睡的春困现象。杜甫诗:“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白居易《春寝》诗:“何处春暄来,微和生血气。气薰肌骨畅,东窗一昏睡。”说明春困的原因和气候密切相关。古代诗人爱好春睡,并且笔之于诗。宋葛天民《春晚》诗:“向晚一鸠鸣,道人春睡足。无处写幽怀,巡檐数修竹。”明诸葛鲸诗:“春树纵横绕白沙,清溪流出几人家。自嫌睡起浑无事,且向空庭扫落花。”写睡起之后的情景,悠然怡然充满恬淡闲适之趣。唐朝诗人李建勋,放弃踏青寻芳,宁愿睡眠。他的《清明日》诗…  相似文献   

5.
游泳,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是开展得很普遍的体育项目。随着军事上的需要,游泳变成了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游泳”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宋代的朱熹注释说:“潜行日泳,浮水日游。”《晏子春秋·问下》曰:“众人归之,如鱼有作,极其游泳之乐。”齐国的管仲,十分注意训练水军,他曾经“立沼池,令以矩泳为乐。”并规定“能泳者赐千金”的重奖,最后,齐国的水军打败了越国的水  相似文献   

6.
在诗的构思和语言方面,常见有雷同者。其中有的是作者有意识偷用或抄袭,而且花样很多。唐代诗人皎然在《诗式》里曾提出诗有“三偷”:一曰“偷语”,类似现代的文字剽窃,原文照抄,他认为此法最笨;二曰“偷意”,类似现代的套用别人构思和创意,即把原作的立意搬过来;三曰“偷势”,势,一般指作品的法式和根基,他认为此法最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7.
林志卿 《黑河教育》2011,(11):48-48
"三句半"是我们民间一种比较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语言,具有风趣、幽默、诙谐、滑稽等特点,是一种隐语的文学游戏,也是一种说话的技艺。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让幼儿从小浸润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吸取养料,并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如何让"三句半"走进幼儿生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行为习惯有规范, 小朋友们要记牢, 一条一条都做到——好宝宝! 升国旗,要行礼, 经常使用礼貌语, 撞了别人怎么说——对不起! 爱伙伴,同游戏, 对待别人要客气, 在家从不发脾气——笑嘻嘻!  相似文献   

9.
贿赂历来就被正直的人们所厌弃。北宋王安石当宰相时,有位地方官为投其所好,送来一块砚石,并当面夸耀说:“此玉呵之得水!”王安石一口拒绝,并笑吟:“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明代主考官李汰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夜里,有几个才疏学浅的腐儒,妄图以黄金向李汰买得“金榜题名”。李汰愤然拒纳,并挥毫作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晚无知音,帕塞乾坤有鬼神。”明朝永乐年间,朝官巡按吴纳从贵州巡察回京,贵州三司派人追送黄金百两,他挥毫在礼盒上题诗曰:“肃肃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士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相似文献   

10.
书眉 《教师博览》2007,(7):55-55
在我国历史上,一些善于养生的文人墨客,常把养生之道寓于诗联之中。这些诗联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实为不可多得的珍品。如能常读多记并身体力行,则对身心大有益处。"食唯半饱无兼时,酒至三分莫过频。"这是《寿世保元》中所载一首七律中的两句。其意是告诫人们要限制饮食,不宜过饱,更不能暴食。可适量饮酒,但杜绝酗酒。"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  相似文献   

11.
<正>"三句半"本来是舞台上演出的文艺节目,怎么会和教学扯上关系呢?其实,它和很多师生互动极为相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如教师问:"这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这是苹果。"教师问全班学生:"他回答得对不对啊?"全体学生:"对!"这像不像"三句半"呢?这种师生互动方式到底有没有价值,单单从"三句半"的"半"上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学生都知道这个答案,那前面教师提出的问题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因此,像这种"三句半"式的师生互动真的该叫  相似文献   

12.
吴正芝 《良师》2011,(6):40-40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都很重视教子。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为后人赞不绝口。其大意是:“君子的行为,应该在静穆中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节俭来培养自身的品德。对名利不采取淡漠的态度,就无从确立自己的志向;不能安宁清静,就难以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宁静专心,才干是学来的。  相似文献   

13.
“三句半”本来是舞台上演出的文艺节目,怎么会和教学扯上关系呢?其实,它和很多师生互动极为相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如教师问:“这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这是苹果。”教师问全班学生:“他回答得对不对啊?”全体学生:“对!”这像不像“三句半”呢?这种师生互动方式到底有没有价值,单单从“三句半”的“半”上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学生都知道这个答案,那前面教师提出的问题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因此,像这种“三句半”式的师生互动真的该叫停了,新课改大背景下,不应该还有它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这“名字”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通常情况下,古人的“姓名”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成年时取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5.
谦称是古人借用含有“低下”的字眼,以谦卑的口吻对人表示尊敬。古代一般男性对平辈或长辈的谦称有“臣”、“仆”、“愚”、“小人”、“小子”、“小可”、“鄙人”、“鄙夫”等。“臣”,本是西局,春秋时期的一种“男性家奴”之称。后引申为君主时代臣对君的自称,最后演变为自谦。如《孙膑》:“臣能令君胜。”这是孙膑对田忌说的话,二者并非君臣关系,谨表白谦。“仆”,本是“奴隶的一个等级”。后引申为“奴仆”、“仆人”,又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与任少卿是老朋友,并非  相似文献   

16.
古时所称“足衣”,有内外之分,既指鞋,也包括袜。汉代以前的鞋称为“屦”,是用丝、麻、草或皮等材料制成。一般百姓只能穿着草编的屦,即草鞋。草屦也作为丧服或罪人的刑服。比草屦稍好一些的是葛屦,即用葛藤纤维编织的鞋,是一般平民穿着的鞋。  相似文献   

17.
诗词三句半     
微博网友总能适时结合当下热点,编出些令人捧腹的段子,看,这次他们把一些古诗词,改造成了三句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有毒!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化作商品房!  相似文献   

18.
《作文》2020,(1):F0003-F0003
早在先秦时代,雪就被写入优美的诗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你知道古人给雪起的“雅称”有多美吗?现在让我们通过诗词来欣赏吗!  相似文献   

19.
20.
人的一生总会生病。如何待病养之,古人留下了许多诗篇,不仅带给我们艺术享受和丰富的文化营养,也让我们学到了养病和益寿的妙丹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