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德育过程的特点和学生个人品德形成的特点决定了应该加强德育衔接,当前的德育衔接工作在内容、方法及效果方面仍存在着问题。进一步加强各阶段德育衔接可以从德育主体、德育衔接内容及衔接理论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论研究生德育与本科生德育的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德育与本科生德育衔接是德育衔接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研究生德育与本科生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研究生德育与本科生德育衔接的依据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研究生德育与本科生德育的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衔接是指德育在各个阶段中呈现的有机连接和持续发展,它不但与前一阶段保持联系而且是一个超越,使整个德育过程呈现系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发展性。但目前研究生德育与本科生德育衔接还是德育衔接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待加强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大、中、小学德育不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研究,一般都包含在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中,基本上是属于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解决方法的实证性研究。相比之下,我们对德育衔接方法的理论性研究是比较逊色的,还没有把关于德育衔接问题解决方法的实证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相互结合起来。关于德育衔接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论性研究,实质上是关于德育衔接方法论基本问题的研究。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从多种视角就构建、解决大、中、小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高职的衔接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在诸多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德育的衔接方面研究尚不深入。从中高职德育衔接的理论依据和有效衔接的目标、内容、途径、管理几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可以为中高职德育衔接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德育不衔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几年学校的德育教育虽做了许多改进,但由于在解决德育不衔接问题过程中,教育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往往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提出和应用,或者随意性大,或者方法陈旧,跟不上社会变化和未成年人思想变化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总是难尽人意。关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最终目的要落脚到怎样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及德育衔接工作的科学化、有效性上来,也就是要落实到怎样运用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提高思想教育及其德育衔接方法和实践的效果,因此如何使德育衔接工作及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更加科学有效也就成为本文研究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准确了解和分析德育衔接工作的现状,对涉及到关于大.中学校德育不衔接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基本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正确揭示目前大、中学校德育工作中不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和解决途径,以德育衔接根本方法、基本方法为指导,提出和制定出一套关于解决大、中学校德育教育不衔接问题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及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构建有效的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体系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出现了诸如在管理、评价、方法等方面衔接不当的问题,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得力实施和各阶段学校进行德育的有效实施。基于德育衔接中的阶段性问题,制定相匹配的应对之策,是现今各阶段德育衔接中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对德育衔接重视不够、德育目标定位不准、德育内容体系不健全、教育合力不高等问题。为此,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树立德育衔接意识,督促各层次学校重视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等,以加强大学与中学德育的衔接,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学与中小学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重复、形式单一以及评价体系缺少连贯性等衔接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以及德育衔接机制的欠缺。所以,解决大学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德育地位,在内容上与学生的成长阶段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相吻合,增强德育形式的递进性,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有效德育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对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结合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实际,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立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从德育目标一体化、德育课程系统化、德育活动常态化、德育评价过程化和教育队伍整体化,探索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实践路径,构建整体化德育衔接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一般关于大、中、小学德育不衔接问题之解决方法的研究,较多的是属于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解决方法的实证性研究。我们对德育衔接方法的理论性研究是比较逊色的,还没有从方法论角度对制定德育衔接具体方法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德育衔接科学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德育衔接方法论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及它所要涉及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没有从总体上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圈从三个方面,就解决大、中、小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的基本方法论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德育衔接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尚不能适应德育实践发展的需要,亟需深化与拓展。全面梳理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现状,认真总结德育衔接研究的基本特征,并进而深入探讨德育衔接研究的发展思路,既是直面德育创新理论难题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推进德育理论研究当代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罗海英 《教育探索》2012,(2):113-115
德育衔接是指不同层级学校德育的连续性和有序化状态.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是解决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和矛盾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要求.在目前条件下,加强大学和中学德育衔接机制建设,主要是应加强目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沟通衔接机制建设、加强制度保障机制建设、加强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程在我国现行学校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德育课程衔接指含各个学段间的相互衔接、相承与贯通,涉及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整体设计,并影响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构建。研究者从课程目的与功能,培养目标的设置及表述,课程性质、形态及设计思路,课程内容选择及编排等四方面考察分析现有课程衔接状况,透过连续和相对独立,分化与综合,循序递进与螺旋往复的关系表达对课程衔接的理解,主张用更宽阔的课程观以及复杂性思维考虑德育课程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14,(21):64-65
针对现阶段学校体育学科的德育目标不明确,德育内容缺乏整体性,不同学段、年段体育德育实施各成体系且衔接性不强等问题,研究者开发设计出《初中体育学科德育目标序列》,以体现:纵向衔接,即在尊重人的教育规律以及大、中、小学达成体育学科统一德育目标体系基础上,体现初中体育德育目标与小学和高中以及初中各年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横向贯通,即在尊重德育教育规律以及体育学科教育特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体育学科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不同途径、方法能落实的德育任务的范围和内容,以实现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共同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必须从实际出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中学校德育衔接的正确发展能够促进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但由于大学和中学的德育建构具有差异性,大学和中学德育的具体工作具有复杂性,因此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找一条适合各自特点的衔接之路。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合格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国家大力推进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教育部重新修订了初中、高中的德育教材.初高中新修订的德育教材内容是否能有效衔接,构建完整德育体系关系到数以万计学生德育观和德育体系的建立,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课程设置.明确初高中德育教材衔接的不足,促进教材一体化的发展,对高效德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幼小衔接期的学生可塑性强,教育工作者需要抓好这一阶段学生的整体德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筑基。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相关问卷,以学生幼小衔接期适应性与德育工作为调查基础,分析幼小衔接阶段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探究科学应对策略,提出以学校为德育工作主体,在学校、家庭多层面开展相关工作,形成全时空、全过程德育教学模式,强调学校、家庭作为德育场所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相关引导、促进作用,强化两者在学生幼小衔接期的德育关联性,以彼此协调、共育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德育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德育教师是德育衔接的主要实施者,不仅负有传道授业的义务,而且负有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当前,我国不同学段德育教师未能有效衔接,对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影响了德育的整体效果。加强对大中小德育教师衔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不同阶段德育的互补共赢,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