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角度初步考察了幽默语的生成、识解过程和制笑机制,认为:幽默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以隐喻转喻等认知过程为基础的、以"应激--注意--顿悟"为心理过程的、以超常关联为语义形式的、达到最佳语用效果的一种言语表达.  相似文献   

2.
词素化是语言词汇扩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趋势。词素化包括音节词素化和词语的词素化,对词汇构成和扩展有重要作用。词素化现象有一定的认知生成机制。本文分析了音节和词语词素化的语义及构词特征,并阐释了其象似性、隐喻、转喻等认知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对新生群体进行范畴化形成词汇的过程中,会运用到隐喻、转喻、连续转喻、隐转喻和类比等多种认知机制。其中转喻占70%,发挥着最重要的功能。在这些认知机制的综合作用下,语义原型范畴得到了扩展,不同范畴之间产生了互动,有些词汇还需经历再范畴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马来语,由于受到多种外来语言的影响,词汇极为丰富。颜色词作为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各方面反映了其丰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隐喻和转喻这两种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马来语颜色词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极大地扩展了马来语颜色词的基本语义。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和转喻理论在马来语颜色词语义扩展中的应用,希望对跨文化的语言教学以及从类型学视角进行的跨语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伦纳德·泰尔米的宏事件理论,状态变化事件是运动事件的类比性隐喻延伸。本文基于实证研究,以状态变化事件中核心图式的语义表达形式"UP"和"上"的认知理据为切入口,从可触性的语言表征层面探讨状态变化事件的认知机制。本研究发现,状态变化事件既是运动事件的类比性隐喻延伸,又是转喻延伸,隐转喻机制单独或共同起作用,共同作用成分偏大。  相似文献   

6.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方式,转喻是以邻近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隐喻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以多义词"face"为例,从认知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分析ESL的词汇认知,通过对转喻和隐喻认知理论的简要阐述,结合face这个多义词的词典义项分析和语境义项分析,阐明了其对于ESL词汇认知和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静 《华章》2012,(17)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近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有力工具.认知是语义形成的重要因素,以认知的方法对国俗语义进行阐释,可拓宽国俗语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积极认知分析"以语料库技术为主要方法、以认知语言学为核心,整合积极话语分析,认为媒体话语中隐喻和转喻的选择受制于隐喻和转喻的话语性、认知性、社会文化性,隐喻和转喻的使用目的在于解释、说服、移情.该分析框架包括以下步骤:语料库检索、隐喻和转喻识别、隐喻和转喻分析、隐喻和转喻解释.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阐释了拟声构词的隐喻机制和拟声词语义转移中的转喻方式,并探讨了拟声词的隐喻和转喻的界面关系。研究发现:1.拟声构词是在依据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度的基础上通过语音隐喻进行的。2.拟声词语义转移的原因是发生了邻近性的认知转喻。3.语音的范畴化感知是拟声词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界面。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关联理论以及词汇语境两个维度入手,探讨词汇量、推理能力与二语词汇语义认知的关联,研究发现词汇的理解与使用受制于特定的认知语境,呈现为一个以语境为基础寻找语用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语言修辞手法,即语言使用现象。近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F.Ungerer和H.J.Shmid认为它们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性、相关性,从一个认知范畴向另一个认知范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理解、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主要依照Lakoff的隐喻理论和Fau.connier的映射分类,试图对李清照诗词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分类和解读,以揭示出那些超人想象的诗词意象其实源于人类普通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名词动用的实质是受转喻促动的,隐喻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选取名词动用的实例从隐喻、转喻的角度阐释其深层机制,旨在将认知理论成果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促进名词动用的习得。按以转喻为主和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对实例分类阐释,以转喻为主的名词动用下分八小类以揭示其转喻理据,对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分来源于转喻的隐喻映现、基于名词隐喻义的转喻和基于转喻机制的隐喻延伸三类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3.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文章以hand为语料,从隐喻认知角度来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研究发现:(1)隐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大于转喻;(2)在词义延伸中有两种思维结构: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结构;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思维结构。两种思维结构相互交叉,出现连续统的现象;(3)词义从本义向转喻、隐喻方向延伸的时候,离本义越远,修辞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14.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上。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关于言语行为转喻的观点,研究名词动用现象。本文认为,名词动用实质是言语行为转喻。  相似文献   

15.
Metaphor and metonymy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ir relationship. Some linguists deem that metaphor is more basic than metonymy. While others claim metonymy is the foundation for metaphor, In this paper, so as to solve these uncertainties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o present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and then delineate their differences, hence reaching the relationship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相似文献   

16.
以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为切入点,从认知构建的角度对李阳疯狂英语演讲中几个手势进行探讨。在分析手势语类、演讲手势多模态隐喻及转喻特征的基础上可见,在多模态隐喻及转喻的过程中,转喻激活认知,促进转喻和隐喻相互整合,共同完成概念合成。从认知构建的角度对演讲手势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多模态构建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转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或与其的特殊关系来辨认该事物,而隐喻则是将熟悉的认知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领域,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本文以hand/手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来分析它一词多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比喻和转喻是传统的修辞手段,也是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存在于比喻和转喻系统中完美的结构对称性,包含有明喻式转喻、暗喻式转喻、借喻式转喻和象征性转喻等,让我们对比喻和转喻的机构对称性有了新的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修辞学研究中,转喻通常被看作是一种辞格。转喻研究的认知转向不仅使我们对转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为传统的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隐喻一样,转喻从传统的词格提升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认知过程,它既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又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在实现语篇连贯的众多机制中,转喻是一种重要的深层或隐性衔接手段,它在语篇层面上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