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总体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更具本土性的审美特色。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为主题,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美学理念,以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纪实美学"的特性出发,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当今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角色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伊朗电影是如何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本土化。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电影中的主要形式包括"新现实主义"之风和长镜头的运用.与内容相比,意大利电影更注重形式表现;通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对比,意大利国别电影呈现出另一种形式美学.本文将从美学角度,简单地勾勒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与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影片,探究意大利电影中包含的四大形式美.  相似文献   

4.
刘浏 《传媒观察》2021,(1):58-6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塑造了一系列命运悲惨的儿童形象.作为承载导演思想情感的一种叙事符码,儿童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始于童真天性的铺垫,终于残酷环境对他们的扭曲与摧残.对儿童外部世界的关注、内心世界的开掘,体现出新现实主义深沉的悲悯意识.  相似文献   

5.
杨文军 《今传媒》2016,(10):109-111
现实主义理论诞生在19世纪的英、法等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则诞生于二战后的意大利。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则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本文从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意大利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出现此电影流派的历史环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体角度,对整个“第六代”作品从新现实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时期新生代导演的逐步崛起,其创作的大量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对于仍然在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多的表述和探索。由于时代背景的演进,社会经济环境和电影生存环境的改变都促使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充满"新"意,或许这就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因此,厘清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端、背景以及影响,归纳其创新特征,无论从电影理论还是电影史的层面上说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电影的复兴(新现实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意大利人重新找回了用眼睛审视自我的机会.当时二战即将结束,美国势力在全球大肆扩张,虽然好莱坞电影也能带给饱受战乱侵扰的民众以梦幻浸淫的短暂快感,但真正诉诸内心情感呼应的,却是满目疮痍、步履蹒跚、颗粒粗糙的意大利本土现实主义影片.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美学倾向的电影作品,情感真实炽烈,去尽铅华地将民族生存现状诚挚而略带焦灼地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的中国呼唤社会影响、票房和口碑俱佳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尽管电影人都有着种种成功的探索与努力追求,但是许多有着现实主义表征的影片,其实并非完全彻底地体现"现实主义"的质量,起码在"现实主义"的演绎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憾。处于转型、改革与发展的当代中国,强烈呼唤现实主义电影的应运而生、与时俱进和市场融合。  相似文献   

9.
以《人生大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戏剧式的叙事结构和宏大的主题方面均有创新表现。该片从内容、镜头语言、方言、情感四个维度来呈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特质;以殡葬为话题讲述故事,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通过人物、情节等预示疫情后的中国定会重生,暗示了现实的生机。疫情后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应转变视角,开阔创作视野,捕捉新主题。  相似文献   

10.
欧洲影视文化历史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其三次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迅速,诞生了许多具有较高审美艺术和较好票房成绩的优秀影片.文章以欧洲两次电影运动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为代表,分析对当代中国影视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探寻电影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为当代...  相似文献   

11.
阮孟婷 《视听》2022,(5):71-73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电影化是"电影人"入驻电视场域,打造新世纪短剧的电影化风格的新路径.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借助短剧集发力,做出了诸多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尝试,推衍出了独特的电影化影像范式.这种影像新范式集中体现在蒙太奇叙事、美学构建、隐喻意象三个方面,导演试图在新语境下探索现实主义题材短剧创作的叙事策略和美学...  相似文献   

12.
余婷 《视听》2023,(3):40-43
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撼动了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形式主义。在其著作《电影是什么?》中有两个基本命题,一是电影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保持一致,二是电影发明的主要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的现实神话。巴赞以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原点,以真实观为基础,以电影发展史为线索,对电影语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展了现实主义美学观念。巴赞的真实美学观对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丹旭 《今传媒》2012,(4):88-89
《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优秀电影之一,它是一部根据著名小说改编,影片赋以典型性的由一个小百货商店折射出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细腻的人物刻画更是为影片增光添彩,成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屹立在高峰之上。文章通过对影片的研究,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主动响应社会发展潮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大批左翼电影人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以左翼电影文化为主体,开创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左翼电影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对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雯 《声屏世界》2010,(12):36-38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热上映再次掀起影坛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讨论。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提出,“现实主义如何穿越现代化的洗礼,完成其在现代化程序中的蜕变,使之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最大课题。”而《唐山大地震》在电影产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让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16.
臧笑楠 《传媒》2021,(7):50-52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迎来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向.以《少年的你》《狗十三》等影片为代表,这些作品一改早前青春片怀旧、浮夸的风格,聚焦社会、校园、家庭中的复杂问题,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国产青春电影向现实主义靠拢,实现了创作上的革新,其精神内核也更为丰富多元.具体表现为多元化的取材向度、纪实性的影像呈现、艺术性的虚构处理、深刻性的精神剖解、价值观的正向构建.  相似文献   

17.
武岳 《新闻世界》2014,(6):247-248
"法国新浪潮电影"是继法国先锋派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电影运动。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从而"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8.
丁果 《传媒》2021,(7):92-94
2012—2020年间,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回归本位并持续发力的时期,其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拓展出新的艺术境界.在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民"主体性"的呈现;在秉持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基础上,更加注重与主流电影叙事方法相结合.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现实主义电影更担负起建构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责,这对其作品中包容精神、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多维深入呈现,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走向开放的电视美学陈新民当电影以其百年的历程牢固地确立了“第八艺术”的地位以来,美学就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并且日渐成熟,逐步建立起电影美学体系。电影美学成为指导电影艺术创作、提高电影艺术品位等诸多方面不可或缺的核心理论。然而对自三四十年代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审美范畴,台湾导演李安的电影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追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这让他的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运用传统美学工具对李安的电影进行分析,探析了李安电影意境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