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的基本主题。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少地方政府及学校都提出了“打造学校品牌”的口号。应审慎对待品牌概念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如果全盘照搬企业中的品牌概念,会给学校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提升学校品质应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努力方向。学校品质是“学校品位”和“学校质量”的统一,核心是从师生的视角来发展和提升学校。“学校品位”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和“学校建筑”上,“学校质量”可视为由“学生学习质量”和“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成。要强化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彰显学校建筑的“场所精神”,通过这些策略来有效提升学校品质。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威廉·派纳(William F.Pinar)曾提出课程“概念重建”,并以宣言的形式来推进“概念重建”用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话来说,就是“再定义”。我们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一个“概念重建”抑或“再定义”的过程。需要澄清的是,“概念重建”、“再定义”决不只是“话语”的变化,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实践的变化。佐藤学说:“我把‘课程研究'视为这样一种探究:作为话语实践之构成、反思、审议教育的探究。即使是话语,也是用话语去‘构成实践',是一种‘话语性实践'”对此,我们深表赞同。  相似文献   

3.
一、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转变教育改革应当以课程改革为先导和主旋律。但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课程的指导思想及思维方式改革尤其具有决定意义。对当代学校体育课程而言,更为重要的改革则在于体育课程对其体育文化母体态度的转变。体育课程对体育文化是机械认同,还是批判匐新;是作为体育文化的“工具”存在,还是作为体育文化的“主体”存在;是静态的“复制”体育文化,还是动态的“生成”体育文化,不同的选择表示着截然不同的体育课程范式。因而,从这一层次来看,我们对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及理论探究亟待反思。首先,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发展与体育文化之间仅仅呈现出“工具——实体”性关系,即课程仅仅是作为体育文化的工具而存在,或仅仅是作为发挥体育文化的某项生物功能而存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育均衡实践的一种模式,“委托管理”的价值不仅在于课程与师资的引进,更在于促进学校文化的创生与重建。由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委托管理的原浦东新区高桥西校的实践证明:“委托管理”尽管有很多方法与途径,但致力于改进薄弱学校的课程结构,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既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也是委托管理的基本内容。而这些正是学校内涵发展与学校文化创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熊丙奇 《湖南教育》2014,(11):31-32
中国教育如何做到“不去中国化”,办出有“中国味”的学校?在笔者看来,必须有中国味的课程、教材、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体教育看,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与心理教育;从知识教育角度看,学校课程、教材建设,主要围绕升学展开,也有大中学校,在推进教改,在走引进国际教材、课程的路线,似乎认为只要引进国际师资、课程,学校会就变得国际化,但人才培养质量却没有多大提高。还有一些学校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中的缺失,因此,在校内增加了传统经典课程,可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十分薄弱。  相似文献   

6.
所谓民族学校是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的,在民族学生集中的地区专门设立的主要供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西南地区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在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既存在着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民族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环境等诸方面,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民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具体说来,要推进西南民族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设置多元文化课程;(3)重视民族学校教育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4)提高民族学校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化课程体系谈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想从一种更实际、更现实、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看待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把价值教育和信任教育等“微型课程”的内容和文化中的游戏精神因素融入到学校体育的教育中去,为学校体育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力图使体育教学“生命化”,力求学校体育教学更具个性化,人性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学校课程作为培养人的蓝图其价值举足轻重,南京市推进的“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实践探索,引领区域课程改革进入到提升品质的新阶段。学校课程需要从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几个方面来衡量其质量与品质的提升。注重从学校课程总体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学校课程实施的高质量,学校课程评价多元以及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几个层面对学校课程系统做出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探寻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变化和发展是世界的话语方式,因而创新和创新文化就成为永恒主题,是我们对于世界以及教育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由“创新”的词意分析开始,介绍创新概念在国外的源起和演变,并进一步介绍了创新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创新与创新文化的定义和内涵,解读创新文化对于企业和学校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桂芝 《天津教育》2014,(23):53-54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媒体和蓝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它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新生长点。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依据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教育”理论,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基于学校实际,我们构建起课程文化体系,形成学校共同的课程愿景,即红色理想课程、蓝色经典课程、绿色灵动课程。  相似文献   

11.
建校只三年的宁阳县第一小学,已被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教学示范校、普通话示范校、课程与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学校文化建设AAA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信誉稳步提高。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核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闯五关”和“青蓝同辉”两项工程。  相似文献   

1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作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本理论问题,长久以来存在多种声音。不同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及两者的关系存在差异,因此,从实践话语体系、政策话语体系与理论话语体系三个不同的视角对“课程”与“教学”及两者关系展开新论,在多元话语体系下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反思与回答。  相似文献   

13.
刘微 《现代教学》2005,(5):11-13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积二十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本书的观点不仅有助于日本学校教育的革新,而且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质量观、学习观、课程观、治理观四个维度对“绿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梳理,探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绿色教育以和谐、高效为价值遵循;通过建设绿色学堂,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确保素养与分数同步提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大课程观,落实新时期育人目标,基于“五育互育”理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基于“和谐共生”文化理念推进学校治理变革,形成学校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学校课程管理: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外控形态”课程管理体制的规约和课程理论演进历程的失却,学校课程管理一直是建国后我国课程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这不仅影响了课程理论建设的进程,而且也妨碍了课程改革实践质量的提高。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学校课程管理作为课程研究领域中的焦点问题被提了出来。由“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和管制”到“诉诸学校自身的创意和创造力自律自主地驱动”,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向和新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学校课程管理的含义与意义、对象与内容、目标与结构、过程与方法、研究现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教育实践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学校课程实践中目标“离场”、内容“空无”、实施“碎片”、评价“背离”等失范现象,探索促其规范的对策。具体包括:目标的建构,把握“原点”与“远点”;内容的建设,关注“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实施,做好“分科”与“整合”;评价的推进,兼顾“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课题研究坚持“文化引领、特色发展”的理念,以学校管理、师资、课程、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构建以“博”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它包括理念系统、视觉系统、行为系统.课题从特色管理、特色师资、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活动等5个层面,开展对“博”之学校文化及对博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性和操作性成果,使学校凸显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2014年,本刊“视点”栏目将对当前中学教育中的一些热点、焦点话题进行重点关注。为方便广大读者有针对性地投稿,现将部分拟进行讨论的话题公布如下:学校课程/选修课程的建设(理论探讨、实践探索等)慕课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基础教育对接、实施策略等)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现实思考、改革建议等)高中文理分班/不分班(合理性思考、可行性建议等)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现状剖析、改进策略等)本期,我们关注“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问题,刊登的四篇论文既有对构建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理论阐述,又有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介绍。我们希望这样的一种呈现,能对高中学校改变选修课程开设过于随意的现状、推进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深化课程改革等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文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重建课堂文化的改革。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就是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课堂文化”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新课堂文化”指的是一种“以生为本、关注参与、重视体验、多维开放”的课堂文化。在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下“,新课程文化”倡导采用对话、互动、生成型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强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新课堂文化”的研究作为一个区域性的课题,2003年被杭州市科学规划办确定为市课程改革专项课题。本课题研究的特征在于不求系统,唯求有所突破,通过区域推进、各校选点、专题研讨、案例征集等多种形式展开。  相似文献   

20.
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建设、终身教育观念日趋普及、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形势下,对学校及学校教育的理解应该回归基本面.重新多维度、全方位地解读和定位“学校“的涵义,具有理论上澄清基本学理、实践中敞亮事物本身这样的双重意义.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国家以及文化诸方面入手,对世纪初新形势下的“学校“概念做多维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