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石库门,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蕴藏着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密码。小小一幢石库门,承载着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李守白,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享有"上海石库门先生"之美誉,其上海题材的艺术创作为当代海派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旧洋房,老弄堂,百乐门,石库门……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市井与高雅水乳交融,温馨恬静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海派风情。细赏李守白作品,是一种纯粹的视觉审美,更是一次心灵的文化旅行。  相似文献   

2.
旧上海,十里洋场,花花世界。在旧称四马路(今福州路)的会乐里及其附近一带石库门旧式里弄,就是上海典型的红灯区。那时的福州路,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风光。这一头,是鳞次栉比的书店和各类文具商店,受到文化人的青睐,困而有“文化街”的美称。但是,就在同一条马路的另一头,却是妓院林立,暗娼涌动,堪称旧上海妓院暗娟最为集中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黄薇 《档案与史学》2021,(11):13-15
2021年5月31日,历时半年,中共四大纪念馆布展提升工程圆满完成,以崭新的面貌面向社会重新开放.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展厅中,一座仿真的石库门上,"广吉里"三个字惹人注目.这意味着,"广吉里"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里弄名,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重现光芒. 诚如作家王安忆所说:"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座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石库门就像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在街区深处似乎藏着上海的老灵魂.一座座石库门不仅是近代开埠历史的记录者,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风潮的诞生地,也是城市文脉的塑造者.据有关部门调查,1949年以前上海的中心城区有石库门里弄式建筑约20万幢,石库门里弄超过3800条,几乎六成的上海居民都安居其中.  相似文献   

4.
"作为行政官员,你做任何事情,你要想到全世界都会知道,任何人都可以到法院告你。有这两条,你就会依法行政,守住两个底线——一个公开,一个依法。如果不依法办事,造成决策失误,会造成更大的浪费,甚至腐败"  相似文献   

5.
正每次去田子坊,总要到李守白工作室坐坐,喝杯茶,聊聊天。他的工作室,装修成石库门的样子,有着市井气息的绝代风华。石库门,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蕴藏着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密码。小小一幢石库门,承载着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说起来,李家一门三代从事海派绘画剪纸艺术,李守白的父亲李廷益,生前亦是民间剪纸艺人,而他的女儿李诗忆,则是海派剪纸传承人、沪上新生代艺术家。家风的熏染与传承,机缘的偶合与延续,平添一段源远流长的艺术佳话。  相似文献   

6.
这条路,很少有人提及。因为它的原住民太少了。一路上,都是一些往昔响当当的工厂。国棉十九厂、梅林罐头厂、上海电缆厂、上海机床厂‘上海柴油机厂……马路的东边,基本上呈"工厂列队江边排"状。这江,就是黄浦江,在军工路南端,也有人叫小黄浦,因为江水在这里被一座小小的复兴岛挤压得细窄而毫无气势。然而在这队列中却又  相似文献   

7.
燃放爆竹:工部局头痛的城市公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洋洋几十大本的<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是个苦差使,常常翻完一本还找不到一条需要的材料,但有时也会有意外收获.当年上海租界当局讨论的问题也够五花八门的,大到与清政府的交涉、军火买卖、租界扩张,小到某条马路的改造、乐团经费的拨交、垃圾的处理,等等.  相似文献   

8.
说起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不少人肯定说是石库门,这当然不错.1986年至1991年,我国邮电部历时15年曾发行了4套共21枚的"民居邮票",其中就有石库门的倩影;但石库门是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渐渐形成的,故造型中西合璧.它成为近代上海民居的象征,不过一百来年历史.其实真正能代表上海本地建筑特色的民居,则是名叫"绞圈房子"的本地住宅,它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听起来,"绞圈房子"名字虽然有点土,但却是地地道道的沪渎老地名.  相似文献   

9.
正峨嵋路,原名"密勒路"(以下凡叙史处均称"密勒路"),是20世纪初上海填浜筑路的一条小马路,以英国商人名字命名,1943年改为现名。密勒路全长800米,与吴淞路平行,南起天潼路,北到海宁路,在地图上非常不起眼。走在这条马路上,就像走在上海普通小马路上一样,新旧交替,时光穿梭,高楼巍峨,老房待拆,来去匆匆的人们丝毫不会过问它的故事。然而,峨嵋路却是重要的历史承载者和见证者,至今留下了不少历史问号。  相似文献   

10.
正走在时尚繁华的上海南京西路上,到泰兴路口蓦然回首,一个颇具古典风味、刻有"张园"二字的门头十分醒目。走进张园,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清水墙、老虎窗、雕花门头的石库门房屋,让人感到恍若穿越时空,又回到了老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群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生活形态保存之完整,堪称上海之最,被誉为"石库门生态博物馆"。海上第一名园1862年,上海跑马总会出资修建跑马道——静安寺路。至此,静  相似文献   

11.
张晶晶 《上海档案》2007,(10):F0003-F0003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上海的许多老洋房已消逝无踪,空留下档案上的一个名字;也有许多老洋房风华不减,默默地见证着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徐汇区内至今保留着各式花园洋房、公寓2000余幢,名列全市之最。这些老洋房吸取了欧美各国住宅、别墅、官邸建筑的特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末,在拓展广安大街的同时,菜市口丁字街向南开通出一条连接南二环的"菜市口大街",变成了十字路口.随着马路的拓宽,高楼大厦的崛起,数百年来形成的菜市口历史风貌和市井文化,在人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3.
正乔家路,这是一条不过数百米长,一眼望得见头的"小马路",然而,却是上海老城厢中建筑最典型、文化最发达、保留最完好、人居环境最适宜的区域之一。尤其是乔家路街区老城厢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元,是上海历史各时段发展的见证,也是眼下所说的上海三大文化的根脉所在。乔家路亦是我先祖在上海的发祥之地,曾祖父杨勤学、曾祖母朱  相似文献   

14.
仰贤堂,石库门中的石库门上海本来应该有许多古镇,老上海扳扳手指脱口而出的就有七宝、虹桥、大场、漕河泾、北蔡、高桥、周浦、罗店、新场等。后来在城市化的伟大进程中,大多数古镇都旧貌换新颜了,要么与市中心欣喜相接,房价高得吓人,要么地处都市一隅,慢慢地被边缘化了,当然,当地政府也会对此改造一番,粉墙黛瓦的老屋拆了造起钢筋水泥的新楼,与市区的风格一致。  相似文献   

15.
绍兴路之为文化街,已是上海人共识,这条百米小街,至今依然梧桐婆娑、绿树荫翳,不像其他有些马路拆得你不认识。绍兴路的魅力,恰在这蔽空浓荫下的书香、闹中取静的幽雅。  相似文献   

16.
正与北京的四合院类似,石库门民居是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石库门不但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同时也承载了大量精彩的旧闻轶事。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民厚里不得不提。上海《新民晚报》前身之一《新民报晚刊》1945年11月7日刊登过一篇署名"白猿"的文章:《文坛怀旧录:郭沫若与创造社》,文中讲述了一段民厚里的经年往事:  相似文献   

17.
解读"读图时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为推广其策划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第一个提出了"读图时代"的概念.令策划人自己都未想到的是,这一次并不成功的商业运作却促成了一次成功的"概念推广".直至今天,"读图时代"一词还是广为流传与使用的"强势语词".如果你用GOOGLE引擎上网搜索,将会有300余条有关"读图时代"的网页.流行的缘由,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中的石库门与上海人身份认同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新闻大学》2004,(4):30-37
石库门住宅,指住宅单元出入口采用石库门式样大门的住宅。上海的石库门住宅起源于1870年前后,它最初出现于英租界,其后流传于上海老城厢内外及近郊一带,几乎遍布全市大小弄堂,成为上海民居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这类住宅多达20万幢以上。[1]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而石库门则是移民的住所。作为近代上海人生息繁衍的空间,石库门是了解上海人来历、特征以及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钥匙。从19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上海石库门从最初的富人、中产阶级住宅到  相似文献   

19.
上海的马路     
马路是城市的灵魂.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到它的马路上去走一走. 上海的马路,是上海开埠以来所谓"大都会"风格的又一个解读这座城市的密码.  相似文献   

20.
在我小的时候最幸运的一件事儿就是我家与抚顺市图书馆为邻,彼此间仅隔一条马路,这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如今已经年近半百,可每每回忆旧事,总要忆起图书馆,尤其是图书馆里那"静". 无论街面上如何车水马龙或人声鼎沸,走进图书馆你就会立刻感受到那里的"静".一进图书馆的大门是贯通的大厅和借书处,即使这里总是有人在走动,可也是井然有序地"静".人们所能听到的也就是那细微的翻检目录卡片的声音.如果有人不小心把那装有卡片的抽屉推拉得发出了声音,肯定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原本算不上动静的动静,在这种"静"地就算得上"震动"了!当年吸引我悄悄溜进那里的并不是书,就是儿时对那"静"的好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