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源吉冶坊是无锡历史上著名的冶铁作坊,创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无锡的冶坊行业起源很早。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无锡"曹二房冶坊"就曾为宁波天童寺铸造"千僧锅"。清代顺治年间,山西人查氏在无锡南门外羊腰弯置地开设冶坊。查氏无子,招赘本坊姓吴的职员为子为婿,将冶坊赠给吴姓。吴姓将冶坊改换牌号为"吴永昌"。至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因经济周转不灵,难以维持。当时王氏在无锡北门外大街开设  相似文献   

2.
无锡市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3月,坐落在古运河畔,珍藏着古城无锡近百年来各种档案资料20多万卷册,有清朝同治年间的地契文书,民国时期无锡县旧政权档案,大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无锡县委、青年团无锡支部的历史文件和无锡地区工运和学运的历史资料,有无锡解放以来全市150多个机关、单位的文书档案资料。馆藏中还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印章、证章等实物档案2000多件,照片档案数千张,以及地方史志、家谱等。整个馆藏构成了无锡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这些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档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改革开放后,为…  相似文献   

3.
成立于2001年的无锡太湖明珠网(www.THMZ.com)是无锡广电集团旗下的第四传媒机构,也是一家为无锡及周边地区提供全面互联网服务的综合性区域门户网站。从一个城市广播电视机构的官方网页起步,太湖明珠网已发展成为一个总访问量超6亿人次、日均访问量最高达188万人次的无锡第一综合门户网站、无锡地区最好的重点新闻网站以及无锡网民最喜爱的网络媒体。  相似文献   

4.
周振甫     
周振甫(1911~ ),浙江省平湖县人.学名麟瑞,以字行.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3年,考入上海开明书店,从此开始了他的校对、编辑生涯,至今已有55年.  相似文献   

5.
一 无锡曾以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而著称.无锡米市的兴起经历了一个孕育发展的过程.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一带水稻品种改良,耕作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北方地区.范仲淹曾说:“苏常湖松,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元代贞元年间,为便利转输存漕粮,官府在无锡建立亿丰仓.陈迈的《亿丰仓记》记述说:“国家谨租赋之入,东南诸郡尤加之意,故二千石长官专任其事,所以重民食也.常之为郡,沃壤多而税石伙,于是置仓无锡州,以便海漕.合是州以及义兴、溧阳之粮凡为石四十七万八百五十有奇,悉于此输纳焉.”[1]也就是说,无锡有常州郡特设的粮食官仓,其功能是为了囤集和转输周边地区的漕粮.这时的无锡初步具备了地区性的粮食集运功能.当然,这只是漕粮的转运,并不是商品性的粮食交易,而且其粮食存储、运输规模也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6.
蕴藏于我国传世典籍中的古籍纸背文献,是近年来的新兴学术热点,众多珍贵的历史档案得以公之于世为学人所用.无锡图书馆藏公文纸印本《诸史会编大全》纸背保存了大量明嘉靖年间南京城市管理相关的公文档案原件,反映了五城兵马指挥司、总甲、余丁等不同官吏人员在南京城市管理中的具体职能,披露了明代五城兵马指挥司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细节,为...  相似文献   

7.
由民族资本家唐保谦、蔡缄三创办于1922年的无锡庆丰纺织公司,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其资本额、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在无锡棉纺织行业中位居第二,排在申新三厂之后.无锡经济史专家王赓唐、汤可可等对庆丰纺织公司作过深入研究,在相关著述中,对庆丰公司的资本从商业资本转化而来,购置先进设备,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引进高级专家并自己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等,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施展 《中国记者》2012,(8):67-69
《无锡日报》创刊于1949年,早在1982年就实施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改革,率先走上了财政断奶、自负盈亏之路。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2003年,又于2008年实施了宣传经营"两分离"改革,再一次激活了内在动力和活力,由原来9家媒体增加到7张报纸、3份杂志、  相似文献   

9.
1896年,无锡以近代机器为动力生产且按市场价值取向的近代工业蹒跚起步,一个以实业为立身之本的被称为“锡商”的商人群体也由此横空出世. 无锡近代工业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景象.至1912年,无锡民族工业已经有了20家企业,纺织、缫丝、面粉加工三大工业主体已经确立,无锡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跨出了率先的一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一度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契机.无锡民族工业界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竭力拓展.到20世纪20年代末,企业数从20个猛增至172个,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增长.当时,无锡已经形成了荣家、薛家、杨家、周家和唐蔡、唐程六大资本集团.  相似文献   

10.
无锡自明代后期起,逐渐成为米、布、丝等大宗商品的集散地.进入清代中期,随着无锡发展为地方性区域经济中心,更带动了银钱业、典当业的繁盛,因此无锡在近代历史上除了被称为米市、布码头、蚕丝市场之外,还一度超过传统的钱码头镇江,而以银钱码头、放款码头著称于苏浙皖地区.  相似文献   

11.
郑晓奇 《档案与建设》2012,(9):30-31,44
一、历史的回眸:辉煌历程无锡地区的党组织自1925年1月成立至今已有87年。无锡地方党组织的历史,既有着全党历史的共性,又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留下了深深的"无锡印记"。87年的无锡地方党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史无锡东邻党的诞生地和重要活动中心上海,西近国民党反动派和汪伪的统治中心南京,这一地理特点,使得无锡的党组织既能及时接受党的指示和时代的  相似文献   

12.
葛湘 《视听界》2006,(2):87-88
2001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发行量大幅滑坡,萎缩至10万份左右,广告收入也跌至800多万元,报纸生存陷于困境。困境给人敲响了警钟,要谋求发展,只有“换种活法”,走改革之路。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努力寻求变革。2002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着手做好“跳出广电,着眼大都市”的准备,尝试推出《无锡新周刊》,以“新闻、娱乐、资讯”为主要框架,以B版的形式与A版——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互为补充,且作为《无锡广播电视报》的延伸。三年来,这份附属于广电报的新周刊逐渐被市民接受和认可。2004年下半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又开…  相似文献   

13.
晚清十余年间,各地创办的白话报刊达14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无锡白话报>、<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直隶白话报>、<京话日报>等,其中又以<安徽俗话报>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1895年第一家工厂的出现,拉开了无锡从一个小县城向近代化转型的大幕.一批优秀的实业家群体成了无锡城市近代化的强力拉动者,在他们的努力下,无锡外来人口增多,消费市场扩容,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5.
李昕 《视听界》2007,(1):106-108
无锡广通数字移动电视有限公司(下称“无锡移动电视”)作为政府数字化工程和当地惟一授权户外电视媒体,于2005年5月正式成立,当年10月1日,“无锡移动电视城市频道”作为无锡移动电视的第一套节目正式播出。目前,无锡移动电视已初步构筑交通网、商场网、银行网、健康网、楼宇网等,已分步涉足公交、客运、机场、商场、超市、户外大屏、行政楼宇、银行、卫生健康、影剧院、酒店等场所,2006年末各类电子大屏、液晶屏达到3000屏左右,初步形成“城市电视”的平台雏形和传播效果。本文对无锡移动电视一年多的实践作些盘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无锡新区档案馆成立于1998年.馆藏现有城建档案、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六大门类,达183231卷(册)229252件,底图3974张,照片10037张,光盘、录音录像1068盒.现建筑面积增至2422m2,档案陈列250m2.  相似文献   

17.
郁有满 《档案与建设》2018,(3):44-46,60
“码头”是无锡百年工商繁华的一个鲜明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运网络,使无锡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因水而起的“码头”催生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支撑了无锡的经济发展. 米码头 无锡自古就是浙漕经太湖北上的必经通道,又是苏南稻米产区的中心.顺江而下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的粮船,以及苏北徐淮、高宝等的粮船,经大运河到无锡都很便利.无锡至少在元代已是稻米集散地.明代万历《无锡县志》记载,无锡北门大桥有米市.清道光、咸丰时,无锡有米行40-50家.经太平天国战事后,米市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8.
正无锡宝南机器制造限公司创立于1991年,是无锡地区规模较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私营企业之一,主要致力于无轴传动轮转印刷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公司位于江苏省无锡新区,占地15万平方米。现有员工2000多人,其中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68人。公司生产的轮转印刷紧密地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拥有自主专利几十项,代表了国内印刷机技术的最高水平。公司2009年成功研发了国内领先的YP系列无轴传动卷筒纸书刊印刷机,并于2011年正式投放市场。公司于2002年即通过了ISO9001.2000版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是裘毓芳。她于1898年5月创办并主编了《无锡白话报》。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  相似文献   

20.
唐孝威     
核物理学家唐孝威,祖籍太仓,1931年10月1El出生于江苏无锡前西溪的一个书香世家。15岁投身于上海的进步学生运动。1949年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先后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青海核工业部九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