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恽代英曾在广州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负责实施政治教育,1926年9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印行恽代英所编政治讲义《政治学概论》等数种.《政治学概论》及该书阐释的“人民的权利”和有关政党的基本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前后,湖北相继出现各种宣传新文化的进步团体。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恽代英,早期从事宣传出版活动,创办武昌利群书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潮,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光辉业迹,永照史册。利群书社的缘起早在1915年,恽代英在武昌中华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读书时起,就对以陈独秀为旗手的新文化运动十分关注。当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为《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封建的狂飙,这给正在追求真理的恽代英以极大鼓舞。恽代英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很喜欢看见《新青年》、《新潮》,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3.
徐霞翔 《档案与建设》2021,(6):74-76,51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恽代英写于1920年的诗作《我》.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的领袖,恽代英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传播革命真理,教育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郭沫若回忆说,恽代英对革命很有贡献,"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1]本文通过对五四时期恽代英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和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大会的考察,勾画其向马克思主义者政治转向的思想轨迹,并着力呈现部分五四知识分子对救国路径的不懈探寻及其"力行"姿态.  相似文献   

4.
前言《中国青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刊物。今年10月20日是这个刊物的创刊六十周年纪念。《中国青年》是在1923年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发刊的。它最早的主编是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青年运动早期的领导者恽代英同志。革命先烈肖楚女常参加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张太雷、邓中夏等同志也常为它撰稿。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的。任弼时同志从1927年起担任团  相似文献   

5.
恽代英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政治家、宣传家,又是成绩卓著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负责编辑“少年中国学会丛书”,创办或主编过《光华学报》、《学生周刊》、《武汉星期评论》、《中国青年》、《新建设》、《红旗》等十多种颇有影响的报刊,积累了大量的报刊编辑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革命史上,图书馆曾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北大图书馆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革命阵地。毛泽东、恽代英、萧楚女等人也都利用图书馆作为宣传革命理论、从事革命活动的工具。本文对图书馆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并指出图书馆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科类:红旗出版社《毛泽东与中国古代智慧》、《伟人邓小平》、《元首韬略》、《中国百年政治风云录》、《传世经典》,广西人民出版社《毛泽东与<西游记>、<封神演义>》,东方出版社《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  相似文献   

8.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讲演。随后,毛泽东作了修改,1月20日在《新中华报》上节录发表,题为《毛泽东同志讲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月15日,文章全文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月20日,《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了全文,毛泽东将文章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杂志问世已经六十周年,她的历史,和我党一批著名先烈的革命业绩紧密相联。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青年》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10月《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第一任主编就是当时任团中央宣传部长的恽代英同志。作为早期革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代英同志用丰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国青年》上具体指导了当时的青年运动。他先后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和三四十篇通讯,按照党的指示和青年团  相似文献   

10.
周树立 《编辑之友》2011,(7):115-119
大革命时期,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以恽代英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精干的编辑团队,将刊物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影响,受到社会各阶层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欢迎。那么,《中国青年》为何能够形成一个精干的编辑团队?学术界对此鲜有研究。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引起更多的讨论。一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客观上需要编辑们通力合作国民革命时期,政治斗争形势复杂多变,这给《中国青年》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酷爱学,他博览群书,且古为今用,常在自己的政治和军事作中引用古语古事,以为借鉴,甚至曾有过写一部《中国战争史》的念头。1939年1月7日,他写信给史学家何干之说:“我则有志未遂。我想搜集中国战争史的材料,亦至今没有着手。”他虽没有写成史学专,但他的政论,如《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的《中国国民党的战争史》、《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中华民族》、《古代的封建社会》、《百年来的革命运动》等,都是简明而精辟的历史作。  相似文献   

12.
肖三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为列宁守过灵,是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同学,是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的朋友,与周恩来出席过世界和平大会,同陈乔年一起第一次把《国际歌》翻译到中国.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就投身于创办报刊的革命活动。从1919年到1926年,他先后主编了《湘江评论》、《新湖南》、《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湘潭教育促进会报》、《新时代》、《政治周刊》共六种刊物,这段办刊经历虽然短哲,却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湖南以至全国的反帝、反封、反军阀群众运动,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探讨毛泽东早期办刊特色,对于我们全面深刻领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新闻宣传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统编卡将《恽代英文集》分入D2—1,《李大钊选集》入Z426。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使用说明》关于K821党和国家领导人传类目外延的说明。我们知道,党的领导人指的是“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并总书记”。据此,入D2—1党的领导人著作类目的也应是党中央主席、副主席、总书记等领导人的著作。恽代英在党内并未担任过上述职务,他的文集入D2—1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活动家与著名教育家,恽代英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著名革命家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豪迈诗篇。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进入中华大学学习。这一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恽代英受它影响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后来成为武汉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陕甘宁边区的新闻、文化和理论工作者,曾创办了许多报纸和刊物,摘要介绍如下: 《解放周刊》,是一九三七年春创刊于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铅印,周刊。一九四一年《解放日报》出版后,即行停刊。《新中华报》,是一九三九年二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报纸,铅印,三日刊。毛泽东同志曾写了《必须强调团结与进步》的文章,纪念该报创刊一周年。《共产党人》,是一九三九年十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党内刊物,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曾为这个刊物写了《发刊词》。《中国文化》,是一九四○年一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延安创办的理论性刊物,铅印,不定期出版。毛泽东同志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最早是作为该刊的发刊词发表的。《中国工人》,一九四○年二月创刊于延安,由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编,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为该刊写了《发刊词》。《群众报》,是一九四○年三月由延安大众读物出版社创办的、面向边区工农群众的报纸,铅印,周刊。《大众文艺》,是一九四○年四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办的文艺月刊,铅印;主要刊载著名作家和边区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为边区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连队生活》,一九四○年八月由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创办于延安。是面向部队的刊物,铅印,旬刊。《大众习作》,一九四○年十月由边区文化协会延安分会创办,铅印,不定期出版。主要  相似文献   

18.
一、《毛泽东选集》第一版出版及其各种本子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央即着手准备出版《毛泽东选集》。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1951年春,《毛选》出版工作全面上马,4月17日,出版总署发出关于认真做好《毛选》出版印刷发行工作的指示,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委员会,《毛选》出版工作交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决定:《毛选》先出四卷本,四卷本包括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从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全国解放以前,一些解放区曾出版过《…  相似文献   

19.
对话人介绍 刘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中文系主任,曾出版过《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当代文化变迁》、《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与政治意识》、《对中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与趣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机关从武汉迂回上海。当时,中央机关刊物《向导》被迫停刊。同年10月,党中央决定继续出版刊物,取名《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为主任。嗣后,编委会由5名扩大至26名,新增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布尔塞维克》这个刊物从1927年创刊起到1932年,先后出版了5卷52期。为《布尔塞维克》撰文的有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周恩来、李维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