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小说《高兴》刻画了一个兼有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人特性的复合形象——刘高兴。尽管作者在刻画这个形象时有用力过猛之痕迹,但他却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身份失落与找寻的尴尬,从而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反思色彩。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贾平凹小说《高兴》中刘高兴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特征,并将其与新时期农民形象、传统农民形象进行了比较,定位为“新世纪进城农民”形象。认为刘高兴经历着高兴又悲哀的城市人生,面临生存与精神出路的双重困惑,通过这一物形象的分析概括出“新世纪进城农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高兴>这部作品中,贾平凹通过其底层叙述,展示了底层生命的活力及其精神亮色.刘高兴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道在民间的别样理解.  相似文献   

4.
高兴是一种愉悦的情绪状态,高兴地面对现实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高兴"为名的进城农民工,因为身份、职业的原因,在城市根本没有高兴起来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平台。高兴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对于2009年的贺岁片《高兴》,观众及评论界褒贬不一,主要是因为较小说原作、电影改编的风格相异甚远。《高兴》的改编主要体现大众化倾向,娱乐性第一,但是笑过之后也能给人们留下思考,所以我觉得《高兴》的改编虽有不足,但基本上还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高兴》紧贴当下时代关注民生的强力呼吁,显示着一直以来最为文学所推崇的匍匐于大地的优秀品质,为我们里现了一个底层生活的辛酸故事,塑造了一个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崭新形象;美中不足的是,他的突破尝试也带来了写作中的叙事困境。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高兴》以城乡迂移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阐述了乡下生命的悲苦欢欣。刘高兴是作品中的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既不同于传统农民的憨颟,也与当下城市人有别的独特存在。在刘高兴身上,既有着传统农民的质朴善良,也有着农民式的狭隘;既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也在价值认同等方面与城里人有着显在的差异。刘高兴是城乡文化掺杂与混合的符号,其典型性与当下性的共谋,成为贾平凹在文学理想践行中的可贵突破与深入。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延续了他对农民的一贯关注,以平实的语言、纷繁的意象,叙写了土地变迁后,农民流落都市成为拾荒者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乡村颓败的深沉忧患。作品成功塑造了刘高兴物质卑微、精神高贵的形象,并借鉴传统小说中的"才子佳人"叙事模式,通过"圆圈"式的循环叙述结构,从而传达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索。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天地》2013,(1):6-7
一提到过年,总有说不完的高兴事儿,这不, 大家迫不及待地说开了——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理论主将斯皮瓦克认为"底层人"既是社会弱势群体又是"不能说话"的哑言群体,他们只能作为失语者被代言。贾平凹的《高兴》就是失语者的代言,在有意为刘高兴等男性进城农民工真情代言的同时,在叙事方式及结构设计、女性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无意遮蔽了女性进城农民工的现实处境和话语权利,但也恰恰是有意的代言与无意的遮蔽揭示出了底层人,特别是女性生存状态的本质,把底层写作推向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最新长篇<高兴>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但在人物形象塑造问题上却暴露了难以弥补的缺憾.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刘高兴,不仅主体性缺失,而且因为作家本身的思想能力局限和价值立场模糊而使其丧失了超越的空间和批判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张庆庆 《现代语文》2009,(10):51-54
“高兴”类词是指形容人欢乐情绪的一类常用词,这类词在近代汉语时期发生了交替性演变:唐宋时期用“喜”“乐”“欢喜”;元明时期用“喜”“欢喜”“喜欢”;清代用“喜”“乐”“欢喜”“喜欢”“高兴”;现代汉语中主要用“高兴”“快乐”“喜悦”。这个过程伴随着词义引申的衍生性演变,使一些词的引申义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了主要用法。  相似文献   

13.
刘高兴是贾平叫长篇小说《高兴》中的主人公,作者试图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平等的对活与交流,以民间的视角来审视农民工的生存世界,讲述农民工眼中(或者说是作者眼中)的悲欢离合与人情世态,不显声色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与判断。  相似文献   

14.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两个主人公的外号。“没头脑”不是不聪明,只是做事马虎,常常丢三落四;“不高兴”不是不会笑,而是固执任性,总不愿意与他人协调配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高兴死了     
王雨 《学习之友》2010,(2):57-57
因为社区领导前来慰问,并承诺帮助报销部分医药费,重庆一低保户高兴致死。这真是一起讽刺世态的活报剧。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以其独具特色姿态加入了农民工小说阵营。它的出现对当下处于困境的农民工小说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指引当下农民工小说走向健康发展之路。论文旨在从真诚向下的写作姿态、农民工生活的真实再现、现实的批判与理想的建构三方面论述《高兴》对当下农民工小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司机今天不高兴,他早饭都没吃,就气呼呼地出了家门。  相似文献   

18.
小说《高兴》成功改编为电影《高兴》,是2009年初比较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事件。影片改编自贾平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进城拓荒的农民刘高兴和五富在大都市生存的故事。导演阿甘一改小说中的沉重悲凉,将该片定位于大众喜剧的模式,集方言和歌舞于一身,通过借鉴国外最新的后现代喜剧拍摄技巧,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剧手法和氛围来完成彻底的大众娱乐。电影《高兴》的成功改编是遵循了文学与传媒共通的艺术规律的结果,也是文学和传媒互补的产物。《高兴》电影被大多数人认可,在商业和文化上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9.
厨师今天不高兴,早晨离开家的时候气呼呼的,没有吻儿子,也没有和太太说再见。  相似文献   

20.
农民进城是新世纪城乡书写的重要题材。众多作品往往将焦点锁定在进城农民的不适感与孤寂感,忽视了城乡主体各自的特性以及两者之间互动的复杂性。贾平凹的《高兴》是新时期文坛的重要收获,作者从刘高兴等人进城以及生存的境况出发,试图重塑当代农民的新面貌,展现进城农民对城与乡的复杂情感和心理,但是贾平凹的农民书写依然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之上,个性化和生活化成为制约小说艺术最大的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