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年龄小、自律性不强,让家长通过"签字"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及时和老师进行信息沟通,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办法,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签字"作为老师和家长共同实施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很有必要。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相似文献   

2.
"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要用真诚的师爱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氛围,让每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同样也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基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缺一不可。所以,为了让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广大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在家里接受的教育,而且还要密切注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学习情况,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进行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全人。殊不知,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且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家校合作,而且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每一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携手同行,完成教书、育人、培养完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校训价值是体现现代学校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是学校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的"张力场"。这个"张力场"由校长办学思想、教师教育行为和学生培养标准等元素构成。校训应该成为校长办学思想的灵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行动指南,成为学生成长方向的价值标尺,成为学校发展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5.
毛小平  张正中 《教师》2014,(1):108-109
正学校是孩子们成长发展的场所,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使学生身体的发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动作技能,并养成适应集体的个性品质。新课改理念提出了,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孩子,小学体育课堂面向的是学龄初期(6~12岁)的孩子,这一阶段的孩子进入学校开始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课堂学习逐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学校教育则要求他们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而这一时期的孩子个性  相似文献   

6.
章小英 《中国德育》2013,(23):73-75
家,人生的第一驿站。让家庭生活充满阳光,陪伴孩子快乐成长,也是学校教育延伸的责任。如何创新家校联系方式,更有效地指引家庭教育,形成"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成长路上一起走"的和谐发展态势呢?学校几番头脑风暴,决定从儿童真实的家庭生活出发,开展"公民路上牵手同行—我家的成长故事分享"活动,力求让学生家的生活更加温暖、更有质量。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校一直把"为每一个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温暖的、健康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成长空间,在爱的阳光普照下,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与发展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建、充满成功与快乐的生命化课堂,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幸福旅程。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时代》2009,(10):F0004-F0004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是杭州市第一所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是首批“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基地”。办学十年来,学校致力于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小班教育氛围,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快乐长江娃”不仅学业成绩好、综合素质强.同时还具有四种共同的独特“表情”: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班集体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温床,培养学生以校为家,以班为家的思想,培养学生"班荣我荣,我爱我班"的观念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理念。我憧憬让班级成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爱的怀抱里学习、生活、创造,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的庇护下健康地成长。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近二十年班主任工作中,我体味到它的艰辛,但同时也收获了这项工作的快乐。“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学校教育,以培养人的全面、充分发展为旨归;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主阵地。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就必须确保学生的课堂表达权,让学生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用心、用情的事业,它的最高境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只有将教育的内涵浸润到每个人的心灵,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德之形成、智之开启、美之熏陶的美妙成长空间。多年来,我校将"明事理,明自我;强体魄,强精神"的校训内涵融入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自律意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对小学生进行自律教育不能是单方面的,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自律的培养当中来。 在家里,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能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小皇帝”,就过分溺爱任其随心所欲,要多给孩子提供实践自律的机会,鼓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时代》2009,(11):F0004-F0004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是杭州市第一所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是首批“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基地”。办学十年来,学校致力于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小班教育氛围,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快乐长江娃”不仅学业成绩好、综合素质强,同时还具有四种共同的独特“表情”:  相似文献   

14.
目前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是"增效减负",这也是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基础,只有将这种方针贯彻落实,才能将学生的素质全面地提升到一定高度。近年来,我们建文小学通过平稳的发展,始终坚持"增效减负"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了充满活力和成长的学习场所,努力营造书香、和谐、阳光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爱的乐园,逐步找到了一条具有建文特色的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国策。构建和谐社会教育,让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谐共处、和谐有序,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接班人。学校是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地方,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承担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使命,也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平台。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教育环境,是密切关系少年身心健康、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点。因此,只有以"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教师,造就和谐发展的学生"为  相似文献   

16.
<正>一、让特色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依据小学生成长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将讲养成教育确定为特色教育,故学校制定了"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奠基"以及"育人从品行开始,成才从习惯开始"的特色教育培养目标,并将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在日常行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每一细节,去矫正、训练和培养,进而形成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生存能  相似文献   

17.
田元化 《教师》2014,(13):122-123
没有阅读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因此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一个孩子进入一所学校,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开始接受教育,只有他开始沉浸在一本美妙的书籍时,他的教育之旅才刚刚开始。一个教师只要开始读书了,那是一种成长的自觉,一种专业的觉醒。"(朱永新《新教育》)因此,好学校要能够让师生都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让书香浸润童年,让阅读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共同的目标。学校应积极践行"悦读"教育思想,不断完善校园"悦读"体制机制,创设"悦读"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悦学"活动,引导孩子从书籍中汲取养分,在活动中培养技能,在"悦读"中享受乐趣。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2012,(Z2):60-61
近年来,在教育走上现代化的进程中,六师附小重塑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快乐成长",明确了"自信、健康的快乐少年"的培养目标。在学科类课程和成长体验活动课程中,我们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方位落实学校的培养目标,整合德育资源,形成了系统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并富有实效的德育课程。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生命成长中社会角色的转换为线索。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小学生是一次角色的转换,从普通的小学生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又是一次角色转换。每一次转换,都需要激发学生成长的需求,帮助他  相似文献   

20.
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将社区开发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新课堂,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新课题。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好社区实践活动,把学校所在社区作为学生全面教育的校外课堂,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让学生的社区实践活动成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区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