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劳务输出 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制约当前农村发展、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我国整体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现状,开展劳务输出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要搞好劳务输出,就要从提高认识、拓宽渠道、放宽领域、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劳务输出是有效提高人的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积累建设资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增长,全国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无论东南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都把劳务输出当作本地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各地争相扩大规模、打造品牌,而且输入地对输出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据资料显示,在北京、深圳、苏州、武汉等城市接收民工的单位中,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实现城镇化步伐的捷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让农民学习基本知识和生活常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各个行业的工作岗住.从政府、培训机构、农民、社会等四个角度来分析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浅谈如何加强和改进劳务输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胜利油田劳务输出产生的背景、社会意义和现状以及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劳务输出管理从管理和就业理念、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劳务输出的定义和作用,然后介绍了亚洲各发展中国家的劳务输出状况。重点研究了这些国家为扩大劳务输出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并对这些政策和措施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这些政策和措施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期望对扩大我国的劳务输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减少失业等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务输出的大潮已经席卷祖国西南边陲的佤族地区,佤族农村的劳务输出有诸多不同于汉族农村的方面。经调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回珠村劳务输出的规模、质量、经济效益、起步时间、组织化程度等多个层面上都相对滞后于我省汉族农村,呈现出一定的边疆佤族特点。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导致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存在不利因素,为此促进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船员劳务输出的市场、特点、要求等出发,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积极开展船员劳务输出(即船员外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长期船上工作的经验及“外派”体会,谈对“外派”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的农村潜在的巨大就业压力形成的原因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目前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有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且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然而,向何处转移?大、中城市容量有限,农村小城镇不具备条件。我们的选择是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载体。因此,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试论劳动力转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积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有利于追加人力资本,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河南的"农家乐"旅游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这对农村盘活地方资源、拓宽致富门路,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激活消费市场等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河南"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根据专家测算,我国农村未来20年仍将约有1.8亿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农村过剩劳动力过度滞存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必须加强培训教育,让他们学有所长,方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得到缓解。因此,21世纪初叶的我国农民教育应着力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主要培训形式有以下几种:一、常规技术培训。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和单家独户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也日益扩大,给我国并不发达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最后指出农村城镇化是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在由城乡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的一元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城乡隐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为流动劳动力。因此,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的整体失业率,其关键是弄清楚在转型期中历年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考察隐性失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流动劳动力)与中国整体失业率,并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对1978—2007年的中国整体失业率进行估计。估算结果表明:中国30年来的整体失业率为6%~10%,且失业与增长的关系与Okun定律相吻合。其中,第一条包络线是剩余劳动力的最大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高峰值包络在内;第二条包络线是城镇常住劳动力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的低谷值包络在内。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低已经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通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源头"上的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有序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种趋势,但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到现有制度、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和城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阻碍而不顺畅,因而应采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做出应对。  相似文献   

20.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出路问题是关键,只有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特点进行切合实际、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