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1年猫扑网发生"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已经发展了10年。在这段时间里,"人肉搜索"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工具,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和信息共享的作用。但同时,其负面效益也是越发凸显出来。"人肉搜索"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害日益严重,形成"网络暴力",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声音认为,应该完全禁止"人肉搜索",杜绝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本文则试图从法理角度为"人肉搜索"澄清,证明其在实践上的合法性,并在"人肉搜索"和"保护隐私"之中找到折衷的出路。一方面可让网民继续利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尽最大可能保护公民的隐私。  相似文献   

2.
靳凯  任庆军 《新闻世界》2013,(7):334-335
【摘要】2013年3月29日上午,发生在武汉地铁上的女子“泼热干面”事件被网友通过微博曝光后,引发了网民的高度关注。在大家纷纷谴责“泼面姐”不文明行为的同时,网友私自发布别人照片的行为,也因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而引发了争议。本文通过剖析该事件的原委,从中揭示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类似事件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曾经"风光无限"的电视媒体如今正遭遇强劲对手——互联网的挑战。遥控器与鼠标之间的博弈,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激烈。这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更是感同身受。在温州,自今年3月网络曝光官员"购房门"事件之后,温州网站多次受官方独家授权最早发布查处的最新结果。2009年5月,市委书记、市长等党政一把手来到温州网与网民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4.
网络隐私权的自我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网络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特别是进入Web2.0时代之后,利用网络来披露和传播他人隐私的情况日益增多,也更难以发现和控制。另外,网民自身的隐私被侵害的案例也频繁发生。因此,网民在进行网络传播时,如果能明了什么是网络隐私权,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侵权的分类,网络隐私侵权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5.
孔华 《新闻世界》2012,(7):17-18
去年至今年曝光的一些恶性案件,虽然在媒体的介入下,案件得以较快进入司法程序,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处。但媒体在抢新闻时,制造的"新闻暴力"侵犯了公民隐私领域,引起读者、网友反感。尤其,国内众多传播学者对这一问题口诛笔伐,要求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主流价值观引导。新闻媒体如何平衡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成为新闻媒体既要面对,又不得不寻找突破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作为现代媒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新闻传播过程占有重要地位.而以微博、论坛为主要"根据地"的自媒体参与者中,尤其因为其匿名、化名的独特性,以及增加点击量、提高关注度等商业自利目的,自媒体在隐私曝光问题上屡屡出事,其法律监管也有颇多漏洞.通过对自媒体在该问题上的研究分析,反思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毛贺祺 《今传媒》2013,(1):133-135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法律赋予媒体进行传播活动的自由,就同时会规定对这种自由的必要限制,如报道不得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公共利益原则并没有明确界定"个人隐私"的范围。公众人物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很多,行为举动相较他人就可能具有更多的新闻价值,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为了追求社会效应,往往就弱化了对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现如今国内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明确划定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和相应的权利保护措施,使得现今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经常将公众人物曝光于受众眼球之下,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媒体报道和司法审判均无法感受到尺度所在。  相似文献   

8.
隐私一词,英中对应的词是privacv,乃从private演化而来,意指与他人无关的私人生活范围:我国有学认为,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向他人公开或被知悉的秘密。从我国的司法实践看,隐私主要包括公民的通信、日记、私人件、电话、财产状况、健康状况、生理缺陷和残疾情况,以及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情况等。隐私权,就是公民享有的不公开这些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无关的私生活信息的权利。但近年来,媒体不当披露他人隐私、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事时有发生,给当事人的心理、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有损媒体的自身形象。  相似文献   

9.
冯晶晶 《今传媒》2013,(6):28-29
网络媒体的发展为广大网民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匿名性与比较宽松的氛围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它却也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网络因大量曝光他人隐私让其蒙上了非理性、暴力的色彩,而网络反腐则又是为其正名的过程。网络媒体的发展为网络反腐提供了技术支持,而网民在网络匿名性保护下抢占道德制高点,如同隐匿在数码丛林中的猎手,狙击着被他们设定为"有罪"的道德猎物。本文以网络反腐的案例为蓝本,将从技术角度和心理角度阐述网络反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加了2710万,增长13.4%。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49.5%,相比2012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微博、微信等一系列自媒体应用百花齐放,丰富了自媒体的形式。在大学里,无论校园、教室还是食堂、宿舍,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在使用自媒体,他们无疑是自媒体的核心用户。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校园的普及,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1.
在算法传播构建的媒介环境中,隐私保护的核心要义在于有效管理隐私边界.基于传统人际传播的传播隐私管理理论所提出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伸至互联网语境特别是社交媒体上个人信息的分享与保护,但隐私边界在算法传播中所面临的模糊化困境及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议不容忽视,隐私边界的模糊化是当前算法传播环境中隐私侵犯问题层出不穷的直接原...  相似文献   

12.
陈亮 《新闻实践》2002,(4):55-56
在新闻报道中,隐私已经成为有意无意要触碰到的问题。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却又堂而皇之地去窥探别人。隐私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媒体的卖点,而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也作为一个附加产品带给了媒体。从法律上说,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隐私的内容包括了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只要未经公开,被采访人不愿公开,披露的信息都构成隐私。一方面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是否从事与社会利益无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和支配,同时个人生活信息,如家庭成员,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公开的隐私     
公开隐私成了时尚。有以《绝对隐私》出书的,更多的是某些媒体上的各种“热线”。情感热线、心理热线、情感美酒(或苦酒)等等。隐私披露之处,原来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难以启齿的”、“难为情的”事情,纷纷曝光,成为媒体上最惹眼的地方。隐私盛行,首先是有人愿公开。否则,未经允许而公开别人的隐私,早就成轩然大波了。其次是媒体愿意披露。这样看来,各种隐私热线的繁荣,有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味道,别人似乎无权置喙了。但别人的隐私看多了,总有一些疑惑之处,不吐不快。一是个体何以如此愿意披露隐私。诚然,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4.
梁强 《新闻世界》2013,(11):106-107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形态,网络传播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已处于重要地位。本文以"南周事件"中网民的心理活动及规律为例,试为当下自媒体时代网络环境的有序运行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影响力来自于用户的评价"。作为一家县级媒体,浏阳广播电视台创建的新媒体——浏阳新闻网运营三年来,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观众、听众、网民、有线与无线电视用户、广电宽带用户等群体十分活跃。通过对其体验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建设上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64K网络信道开通,中国从此进入互联网时代。先是Web1.0时代,网民聚集在网上互动,版主成为话题组织和引导的关键。随着博客、播客、掘客、维客、微博客、轻博客等"自媒体"形式的出现,网络进入Web2.0时代,网民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传统的传者和受着的单向关系被打破。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升级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并拥有了大规模的移动网民和较高的使用率。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在促进用户群体交流互动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入手,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莹 《新闻世界》2012,(9):142-14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凋查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去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也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因此,网络媒体这一新型媒体,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9.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周乐乐 《新闻实践》2009,(12):27-28
今年9月,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打造的《淘宝天下》正式出刊。作为一份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结合的新周刊,《淘宝天下》的内容源于网民并在一定程度上由网民采集,并通过网络和线下共同发行。这样的操作模式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成为今年世界媒体峰会上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