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了各种规则磁性体的ΔT异常,得出单个磁性体ΔT异常的剖面、平面、空间特征;研究了不同形状、产状、大小和磁化特点的地质体的磁场,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磁性体与磁场的关系,了解磁性体和磁异常特征间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高墩在进行结构性能分析和验算时,计算P-Δ效应引起的内力和变形的重要性,介绍了考虑p-Δ效应的桥墩计算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应用桥梁分析软件Midas中P-Delta分析过程对实际墩荷载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桥墩在考虑p-Δ效应时的荷载效应(墩顶位移、墩底弯矩等)比不考虑p-Δ效应时的大,且其增大率一般随墩高的增大而增加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对于热力学与电化学的联系纽带,-ΔG=nFE中,ΔG与E值虽然各自都能表示出一个指定的电化学反应能否发生的趋势(即倾向性),但它们所表明的内涵是有所区别的。本文将从事实上存在着的具有n值可变的恒定电化学反应来对ΔG与E值所表征的不同的内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传统的异步电机Y-Δ启动电路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最新的粒子表中,带负电荷的Δ-仍然没有实验数据,Δ0、Δ+、Δ++的质量没有可信的测量数据,只有混合的带电Δ的质量测量是可信的.本文先给出重子十重态Δ、Σ*、Ξ*、Ω之间的质量关系,再计算四个Δ重子的质量.最后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讨论.文章结果对于精确研究重子Δ的质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未来可以在LHC等实验装置中验证.  相似文献   

6.
<正>"感应电动势的计算"通常会用到两个公式:E=n(Δφ)/(Δt)与E=Blv。这两个公式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一、区别1.研究对象的区别。E=n(Δφ)/(Δt)的研究对象是闭合回路,而E=Blv的研究对象是回路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那部分导体。2.研究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彭阳地区发育三叠系延长组长7烃源岩,受岩心测试样品有限的约束,仅通过样品实测有机碳含量评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致密油精细勘探的需求.针对研究区测井资料较为丰富的特点,结合实测数据与测井曲线,利用改进的Δlog R技术对研究区烃源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Δlog R技术相对于传统的Δl...  相似文献   

8.
本文证明了半群的ξ直积结构是Δ—积结构的特殊情况并建立了二者的联系,给出了这两种结构确定同一类半群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
鼠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广泛采用Y-Δ降压起动,但传统的起动电路设计存在一些缺陷,容易造成电路故障,而且电器元件型号选择不够合理,造成起动器体积大,成本高。通过分析探讨,对电路做了改进。  相似文献   

10.
H~p(Δ~n)类函数由它的边界函数在正测度集上的限制唯一确定。本文具体指出这类函数能用它的边界函数在正测度集上的积分来表示,我们证明定理设E是T~n上正测度子集,φ_2如文中(7)—(12)式所定义,则对f(z)∈H~p(Δ~n),1相似文献   

11.
反应热ΔH的大小比较是高考考查反应热的常见题型,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现归纳总结如下:一、根据反应物的本性比较等物质的量的不同物质与同一种物质反应时,因性质不同,其反应热也不同,如等物质的量的同一主族的不同金属或非金属与同一种物质反应,金属或非金属越活泼反应就越容易,放出的热量就越多,ΔH越小.例1下列各组对ΔH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2Na(s)+Cl2(g)2NaCl(s);ΔH1,2K(s)+Cl2(g)2KCl(s);ΔH2,则ΔH1&gt;ΔH2B.Mg(s)+2HCl(aq)MgCl2(aq)+H2(g);ΔH1,Ca(s)+2HCl(aq)CaCl2(aq)+H2(g);ΔH2,则ΔH1&gt;ΔH2C.H2(g)+Cl2(g)2HCl(g);ΔH1,H2(g)+Br2(g)2HBr(g);ΔH2,则ΔH1&gt;ΔH2D.2Fe(s)+3Br2(g)2FeBr3(s);ΔH1,2Fe(s)+3C12(g)2FeCl3(s);ΔH2,则ΔH1&gt;ΔH2解析由上述规律可知金属或非金属越活泼反应就越容易,放出的热就越多,ΔH越小。答案C二、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大小进行比较用反应物和生成物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可...  相似文献   

12.
1推导设定值电阻R上加电压U1时流过的电流为I1,加电压U2时流过的电流为I2,则R=UI11=UI22=UI22--IU11=ΔΔUI(设U2>U1)。功率变化:ΔP=P2-P1=U22R-UR12=(U1+U2)R(U2-U1)=(U1+U2)(UR2-UR1)=(U1+U2)(I2-I1)=(U1+U2)ΔI或ΔP=P2-P1=UR22-UR12=(U1+U2)(U2-U1)R=(UR2-UR1)(U2-U1)=(I2+I1)(U2-U1)=(I1+I2)ΔU。2应用例1如果加在定值电阻的电压从8V增加到10V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相应变化了0.2A,则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所消耗电功率的变化量为。分析与解直接由结论知:R=ΔΔUI=100V.2-A8V=10Ω,ΔP=(U1+U2)ΔI=(8V…  相似文献   

13.
设定值电阻R上加电压U1时流过的电流为I1,加电压U2时流过的电流为I2,则R=U1/I1=U2/I2=U2-U1/I2-I1=ΔU/ΔI(设U2〉U1)。功率变化:ΔP=P2-P1=U2^2/R-U1^2/R=(U1+U2)(U2-U1)/R=(U1+U2)(U2/R-U1/R)=(U1+U2)(I2-I1)=(U1+U2)ΔI或ΔP=P2-P1=U2^2/R-U1^2/R=(U1+U2)(U2-U1)/R=(U2/R-U1/R)(U2-U1)=(I2+I1)(U2-U1)=(I1+I2)ΔU。  相似文献   

14.
正中学物理课本上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有两个.分别是E=ΔΦ/Δt和E=BLV.学生对这两个公式大都局限于表象的记忆,Δt应用中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避免或减少出错,应深刻理解这两个公式之间的实质关系.一、普遍规律和特殊形式的关系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感应的最基本的规律,"电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回路的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数学表达式为E=ΔΦ/Δt,适用于任何条件下,对感应电动势  相似文献   

15.
在电学计算中,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化时,电流也相应有了变化,但仍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问题1这时导体的电阻是否变化呢?众所周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中的电流I无关,所以当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化ΔU时,导体中的电流变化ΔI,而导体的电阻不变,所以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式R=IU可知R=ΔΔUI。例1一只电阻两端电压从3V增加到3.8V时,通过该电阻器的电流增加了0.2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为解R=ΔΔUI=3.80V.2-A3V=4Ω。问题2这个导体的电功率是否变化了?由公…  相似文献   

16.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相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问里的位移差等于恒量,即ΔS=aT2.笔者认为教学中可提出"ΔS=aT2适用于平抛运动吗"供学生讨论,普遍认为ΔS=aT2不适用于平抛运动.现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看了贵刊2006年第3期(初中版)刊载的《运用s=Δ|a|求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距离》一文,笔者发现在公式导出过程中有两处明显错误,商榷如下:错误一:由求根公式得出x1=-b-Δ2a,x2=-b+Δ2a后,文章说“显然x2>x1”此乃明显错误.当Δ>0时,x1与x2的大小不能确定,与a的取值符号有关.若a>0时,则x2>x1,若a<0时,则x2x1”后,推出s=x2-x1=-b+Δ2a--b-Δ2a=2Δ2a=Δa,又说“因为二次项系数a的取值可正可负,为确定s非负,所以须在a中添加绝对值,即s=Δ|a|”.事实上,若x2>x1,则s=x2-x1>0,而文中当a<0时,s=x2-x1=Δ<0(Δ…  相似文献   

18.
在矢量分析范围内给出Δ2α的一种较好定义,并推导出Δ2α在任意正交曲线性坐标系,特别是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在讲授电力拖动专业课时,配合使用演示教具是启发学生对电路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本文谈谈讲授 Y-Δ降压启动控制电路一课的演示技巧。 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讲到 Y-Δ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原理时,学生对 Y-Δ降压启动过程能理解,但一涉及到电动机绕组从 Y接转到Δ接且 Y接时电动机每相绕组所承受的电压是Δ接时每相绕组所承受的电压的 1/倍时,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只能通过下图的方法加以解释。但对每相绕组电压变换过程是看不见的。   当把电动机作为负载接入电路进行演示时,电动机空载运行 Y-Δ转换过程十分不…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学生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是应用“Δs=a T2 ”公式 ,借助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 .但有这样一道题 :一个物体自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 ,在第一个 T、第二个 T、第三个 T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 1 cm、2 cm、3cm…… ,问这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一 根据公式“Δs=a T2 ”,由于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 T内 ,位移之差都相等 ,即Δs1=Δs2 =Δs3=…… ,因此 ,可以判断这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二 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s ∶s ∶s ∶…… =1∶ 3∶ 5……来分析 ,由于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