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2005,(1):15-15
《视听界》(双月刊)2004年第6期刊登了张志君的文章“民生新闻在区域价值认同重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章针对在全球化传播的作用下,有一部分后发社会成员历史观念淡薄.对本土文化.甚至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久而久之.可能造成所在社会的“集体失忆”的现象.文章指出,民生新闻关注民生,特别是本区域的民生.  相似文献   

2.
李岫泽 《视听》2022,(9):31-34
“长安十二时辰”是位于西安市的沉浸式古风体验街区,以仪式化符号打造了立体的传播空间。仿古街区将空间与文化传播相结合,通过仿古建筑符号、历史人物符号和生活化场景符号,建构出仪式化的传播环境。同时,依托沉浸式场景、互动式游览和共享式体验进行仪式传播过程,并与西安城市文化传播联动,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力,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对唤醒集体记忆、获得身份认同、提升社会凝聚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政府传播与制造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府行为”与“解释政府行为”两个方面讨论了“制造认同”之于政府传播的价值与内在联系.认同的生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心理过程.发生于互动主体间的认同主要体现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政府作为制造公众对其集体认同的主体,无论对内或对外,都有必要了解公众现有的价值取向,理解其心理渴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之相符合的相应作为,努力成为公众的心 里寄托和信赖对象,真正实现公众高认同度的产生.无论面对国内民众还是国际社会,政府传播归根结底是政府执政理念、价值观的传播,只有通过努力获取国内外社会对于政府的认同,营造其对政府作为的同意,才能有助于政府施政与外交的有效进行.基于此,制造认同必然成为政府传播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既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有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各媒介之间竞争的影响。时代召唤文化涵养,文化涵养赋能时代,作为大众传播主力军的电视理应担当起文化“询唤”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摈弃消费文化糟粕,从而实现对“受众文化认同”和“电视文化责任”的双向“询唤”,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5.
社会记忆的构建存在"档案空缺",需要将社区档案纳入社会记忆的构建体系.对于国家而言,社区档案可以填补"档案空缺",对于社区民众而言,社区档案可以存贮、保护和传播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为民众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和集体记忆,增强基于共同记忆的文化认同.市场经济时期,社区档案应创新性地探索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益补充"的参与路径,共同建构社会记忆,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中国新闻业界,特别是电视新闻的探索实践中,民生新闻异军突起,并在全国迅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自觉追求本土化,以大众文化为旨归,建构并传承了区域文化与城市认同。电视民生新闻以现代传播科技手段为依托,成就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模式,成为电视新闻实践中值得借鉴的传播案例。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融合,网络出版物日益成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出版物相比,网络出版物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受众覆盖面广等显著特征。网络出版物的传播,有效促进了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播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网络出版物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认知程度、增强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情感认同、塑造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坚定信念、引领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自觉行动,是营造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氛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赵忠仲 《青年记者》2017,(23):122-124
圣谕乃帝王为训诫民众、臣子所颁布的诏令、训诫,明清历史上有三例圣谕在后世社会教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圣谕六言》、康熙《圣谕十六条》及雍正《圣谕广训》.这三例圣谕系国家制度层面在推行社会教化中的顶层设计,因此本文内容论述所言圣谕仅指以《圣谕六言》《圣谕十六条》及《圣谕广训》为代表的圣谕内容.作为重要的道德教化文献,它们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包括人际传播、文本传播、口头传播等.在这种历史传播进程中,国家与地方在教化体系中达成了“礼制”集体记忆下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民生新闻立足国情,顺应主流,与现行的新闻政策实行成功对接;其本地化追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构建城市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回归民间,锐意创新,使它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2.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受众心理不断迭代,人们越来越倚重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运用视觉符号去塑造形象和强化认同,通过视觉话语去强化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都是值得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领航》这一“现象级”作品为案例,从符号认同构建的实践向度、集体记忆修辞的内在向度、民族认同确立的情感向度三个维度研究其创新之处,以期为以后同类题材专题片的创作提供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如果一个社会里的“媒介再现”完全不能反映这个社会的文化 ,会引起很大的文化认同危机。这篇文章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个案 ,用历史社会学的角度 ,研究外来“媒体再现”如何激发加拿大对文化认同的关注 ,并掀起一场传媒教育运动 ,在学校设立传媒教育课 ,教导学生解读“媒体再现” ,提高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本文发现传播科技愈发达 ,“媒体再现”与文化认同的矛盾就愈激烈 ,而推广传媒教育是缓解文化认同危机的一个有建设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具体形式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大众传播媒介在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停留于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简单“撒播”,并未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意义。在新形势下,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深挖传统节日文化的意涵,将传统节日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从而完成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意义到“社会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吴世友 《新闻窗》2012,(3):75-76
电视民生新闻及其特点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现象迅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民众生活中的问题,反映民众日常生活现状,深受民众的喜爱。电视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目前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辛亥百年纪念日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武汉各家媒体拉开了辛亥百年纪念报道的序幕,形成了“建构辛亥百年文化”的集体报道行动.本文以现有的辛亥百年纪念报道文本为例,探讨此次集体报道行动对于城市形象的建构.本文认为,作为媒介关于辛亥百年的集体报道行动,通过寻找有意味的象征符号一一一公共空间,建构“过程(———)事件分析”、“主观想象”和“日常生活视野”的空间话语叙事,对于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形塑地方主义文化景观、寻求民众的城市文化认同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其面临着受众了解和认同层面上的传播困境,所以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不断增添沂蒙红色文化的新内涵、新特点、新意蕴,不断改进传承传播方式,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以认同理论为支撑,提取出“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和“红色景区”作为沂蒙文化传播方向的关键点,通过三种传播形式:以交互设计为特点的互动视频与小程序、以互动情境为基础的直播方式以及以线上线下联动为依托的移动化展馆,探索新时代能够增强受众认同感的红色文化内容与移动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尹俊星 《新闻窗》2013,(1):32-33
当今时代,民生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政府和民众耳目口舌的新闻媒体,民生语境下,如何有效改进和引导社会诟病已久的娱乐新闻,更好地满足民众多元化文化需求,履行引导舆论、教化大众、促进发展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