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东海 《湖北教育》2007,(12):63-63
现在很多学校提出要以"为学生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就像服务行业都有"顾客就是上帝"这么一句口号一样,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学生是我们的上帝"的口号。"服务"是市场经济时代再次时兴起来的词语,"教育就是服务"的观点或许正是基于"教育产业化"提出的,当教育市场化、学校企业化、教研功利化、考核生产化以后,教育必将失去它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是上帝不是魔鬼 联合国早已将教育列入第三产业,我国教育产业化已从理论探讨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作为一个产业,学生自然是服务对象,校长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学生就是上帝"的口号引入学校.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产品是服务。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义务教育),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上帝”!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服务的间接对象是家长、国家。家长和国家为教育服务“买单”,我们视家长为“上帝”、视国家为“上帝”是应该的。至于学生,虽然是服务的对象,但这是一个特殊的对象。我认为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家长被当做“上帝”了吗?现在,家长请教师吃饭,家长给教师送礼,家长给教师办事,这不仅是普遍的,而且也被人们认为是应该的。顾客是“上帝”,有顾客请营业员…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娄底一中英语老师谭胜军给学生下跪之事引起社会关注。谭胜军称,下跪向学生认错是为了感动学生,并不是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是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惹事学生则说,教师应该列入服务行业,学生就是上帝,是来享受服务的。美国教育家多尔说:教师在师  相似文献   

5.
理念:学校不是教育的独行客 在学校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听到这样的对话:"老师,我的孩子全靠你们了."是家长的信任还是家长面对教育的尴尬和沮丧?难道仅用老师的双手就能托起孩子的明天?这到底是教育的荣幸还是教育的悲哀?德国有位哲人这样说:"国家的明天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还不如说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学校的教育不应是教育的独行者.我们尝试改变,力求突破,家访无疑是最直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魏东平 《教书育人》2002,(16):29-30
一、学生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上帝”,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商家捧为金科玉律,因为对商家而言,顾客就是衣食父母。可在有些学校,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买卖关系,在“为了学生,关心学生”的旗号下,依样画葫芦喊出了“学生就是上帝”的口号,这是对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商品化、庸俗化。学生不是“上帝”,教师也不是“上帝”的奴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肩负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在…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四大支柱"的新构想中明确提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的第一支柱、首要任务."尤其是我们的学生身处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更好、更多.理所当然,学习成了孩子生活的丰旋律,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变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当前,"民主教育"和"赏识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部分学者甚至提出了"无批评教育".对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畏手畏脚,不敢惩戒学生.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有这样一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这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很多教师认为,惩罚不是体罚,学生做错了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9.
赵友明 《班主任》2004,(5):39-39
孩子吃东西时常将食物撒得满桌子都是,为了教育他们,家长总让他们把散落的食物全部捡起来.有一天,家长命令孩子:"捡起最后一块!"孩子困惑地找着."就在那儿!"家长指着一块面包屑说.孩子瞪着眼看了半天还是看不到,最后家长很恼火地走到孩子身边,刚要说:"你的眼睛怎么啦,不就在那儿吗?"话还没出口,发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居然看不到那块面包屑.这位家长想:"冲孩子瞎发了半天脾气,原来孩子根本就没看见那块面包屑.真是可笑."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会出现这种尴尬的事情.有时我们对学生发了半天火,如果站在学生的位置去看一件事,也就不会发火了.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育收费"一费制"曾让广大学生、家长高兴了一阵,然而它却像"减负"一样--"负"不但没减反而大增."一费制"并没有做到"一费制",它不过是个迷人的口号罢了.  相似文献   

11.
环境文化--凸现高品位的教育追求 优质教育和品牌学校不是自封的,而是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形成和壮大的,是在逐步为社会和广大家长接受的过程中"成名"的,是长期蕴蓄积淀、持续努力的结果."环境育人"已是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我们要让学校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相似文献   

12.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源的相对紧张,学校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既然是服务,有些家长就把市场上的那套观念迁移到教育上来了,误认为:家长、孩子是服务的接受者,那就是顾客就是上帝,学校服务不到位就应该受到惩罚。家长们渐渐变得“好难相处”,个别家长为了一点小事就进入校园恣意闹事、打学生、打教师,甚至出现校长、老师死伤于家长之手的悲剧。面对“难相处的家长”,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希望朋友们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示。我们怎样面对“上帝”——与家长相处一席谈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苏霍姆林斯基可谓一语中的,幸福是人生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目标,永远是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反观教育现实,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学校教育离学生的终生幸福有很长一段距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享受的物质条件不断丰富,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不断改善,但孩子们并未因此在精神上更加幸福.长期以来,不少中小学实际上将升学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很多学校所谓的教改,要么只是一种供宣传包装之用的表面文章,要么只是停留在探索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方法上.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很多领导、家长与教师把学习成绩当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对孩子的潜能和特长却不加关注.在这样的教育之中,一批批的学生被异化成书呆子,广大的教师为此心力交瘁,无数的家长对此有苦难言.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升学的竞争压力正逐渐使教育远离应有的幸福.严峻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脱离了幸福的教育,还是本真的教育吗?现实中的教育如何让孩子过得幸福呢?  相似文献   

14.
人格     
人类的伟大在于发掘人格的力量.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其要义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先立人,后成才"是我们提出的口号,也是我们教育实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恩寿 《考试周刊》2008,(21):223-224
班主任是班级的"行政长官".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得德智体全面发展,肩负着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厚望.一位中学校长说:"我们若失去一个学生.对于学校来讲.只是千万分之一的损失,对于他的家长,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了."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要把人看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做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目的(如遵守纪律,保持安静)迫使学生就范.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做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他们、赏识他们.一位家长这样说:"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眼含热泪地欣赏、拥抱、赞美他,为他而自豪."做老师的对学生何尝不应该也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某义工组织与大学生志愿者举行了一场与众不同的"高校体验生命"活动.16名大学生志愿者用拍遗照、躺棺材的方式体验死亡."死而复生"后大学生纷纷感慨:"感受过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贵."(11月3日《武汉晚报》) 生命的可贵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理应对生命的价值有理性的认知.然而,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新生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诸如大学生轻生事件,不但让家长痛彻心扉,也让高校承担了很大的舆论压力.事件背后,诚然与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承受较大心理压力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中国学生生命教育缺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我看到《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上的《家长才是“上帝”》(以上简称“前文”)一文时,我不知道文章作者是我仰慕已久的卢志文校长,虽然我当时并不同意此文的观点,也懒得去理会,心想着反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嘛。当我在这份杂志2004年第12期上看到卢校长的文章《教育服务:谁是“上帝”?》(以下简称“后文)后,便忍不住想向卢校长请教了。卢校长认为:“教育的产品是服务(本来我对这种提法表示怀疑,先姑且认为是对的——笔者注),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开始在学校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学生被视为“顾客”,被视为教育系统中的“上帝”。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包括为一些特殊学生提供特殊的帮助。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对学生学业结果的标准化考试和测验,并以此对学生作出“成功”与“失败”的区分,导致学校间和学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中小学生由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疏远,学生逃学率逐年上升。英国政府意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难以完成,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密切配合。于是很多学校开始聘请家长担任教学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相信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会问:"究竟学历史有什么用?"的确,社会是现实的,生活在社会中的家长和学生也是现实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日常学习中,能主动拿起数学、物理、化学的书籍进行阅读的学生比比皆是;但能主动拿起历史书进行阅读的学生却少得可怜.这样,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困难程度.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