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等教育发展指标是测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手段之一.高等教育发展指标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关系型、属性型以及二者兼而有之型.高等教育发展指标的存在既有合理的现实基础,也有合理的理论依据.可以预见,在未来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同层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标研究,将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概况,主要探讨了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高等教育危机:(1)质量危机,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学基本条件的恶化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难以保征。(2)资金短缺危机,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教育支出逐年下降。(3)教育公平危机,主要表现为由居民个人与地区收入的差距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面对这些成就,大部分学者主张高等教育目前应当采取适度发展的方针。但是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差距、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景、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等方面出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要持续快速发展。同时,针对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可行之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依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依附发展,依附发展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教育现代化初期都表现出的一个共同趋势。这种依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虽然依状态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独立自主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依附对我国早期现代化来说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它从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效率是指在等量投入的前提下达到较高的产出,或在等量产出的条件下使用了较少的投入。效率指标的引入并不会导致对教育质量的损害,效率与质量是统一的,二相互包含,互为前提。高等教育对效率的追求同时也意味着对质量的追求,排斥效率的质量和排斥质量的效率反倒会使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受到损害。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效率指标,有利于克服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对国家投资过分依赖的计划体制缺陷,从而充分发挥办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7.
以建国以来的上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为脉络,回顾半个世纪新中国高等教育走过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和变化,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全面推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8.
论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质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多维的、多样化的概念。在高等教育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的对立统一中,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以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因为,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另外,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提高质量比发展数量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9年6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85~1999我国学前教育一些主要指标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我国学前教育近十几年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发展云南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小国、弱国发展成为世界级大国的转变,并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上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主要由坚持党的领导、以改革开放驱动发展、以完善体系支撑发展、以多元投资保障发展、以质量保障促进协调发展五大内涵构成。这是一条探索之路,更是一条自强之路、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高宝立 《教育研究》2006,27(8):10-14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他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邓小平从全局高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通过改革开放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高教发展思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为了提高本国的经济竞争力,各国纷纷加强作为培养人力资源主要阵地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欧洲各国期望采取一种多边合作的方式,通过提高欧洲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来增强各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这促使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出现与发展。这一进程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对推动欧洲知识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主要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和人员合作以及增强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这几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高等教育效率和生产率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均值为0.8146,年均增长率为1.29%,技术进步指数是我国高等教育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东中西部TFP值分别为0.8605、0.8167和0.7611,呈阶梯式下降,区域性差异明显。因此,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应加大各地区间的协同效应,加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弱势省份资源投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改善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5.
模仿,扼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活力;政府行为,忽视教育规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人们的求学观念正在悄然变化,中国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理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大众化"是日本著名学者有本章提出的一种解释高等教育发展新现象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开始转向终身化而非走向普及化。后大众化的典型特征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在未达到普及化之前就出现了停滞和波动,而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入学率却持续增长,其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传统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可能多次入学。本文通过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过程及特征分析,认为我国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后大众化可能会提早出现。本文从劳动力结构现状、人口老龄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闲暇时间特点、国家政策导向、人口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指出我国所具备的高等教育向后大众化转型的客观条件。结合后大众化特点,本文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基本策略:高职院校将是高等教育走向后大众化的核心机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将转变为以非学历培训为主的机构;成人高等教育制度将趋于地方化、多样化、自助化;加强质量监管并赋予成人高校以充分的招生自主权。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产业转型的当下,高职教育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及速度。需从政府、企业及高职院校三个方面分析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探寻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概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走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发展之路,是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其中,特色化发展是其首要的战略选择,非均衡发展是其优化的战略选择,跨越式发展则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理性而科学的发展之道,其着力点在于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其旨要在于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客观等距量尺在高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等距量尺指标研究对改进和完善现行高考抽样调查问卷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基于2007年高考抽样调查问卷和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应用Rasch测量客观等距量尺简单化假设出"高考反映考生真实学习状况"评价量尺指标.实证性展示了Rasch测量客观等距量尺分析模式和2007年12个抽样省市数据客观描述。最后探讨了基于高考客观等距量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99~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高等教育技术进步;另外,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在东、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上升的态势,其中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居三大区域之首,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最后,绝对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东、中、西部区域,我国高等教育技术效率的增长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