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经山     
杨德 《北京档案》2000,(12):38-39
石经山原名白带山.白带山因山间有白云似带而得名,白带山上因藏有石经,故又称石经山. 石经山位于北京西南部房山区境内.山高450公尺,山腰有九个藏经洞,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七洞,下层两洞.第五洞名为"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开放式藏经洞,洞口有门可以进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宋蜀石经《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孟子》的文本性质进行了考察。认为蜀石经《公羊》所用底本为蜀刻的可能性较大,《穀梁》底本亦属监本系统。以理推之,二传同时刻石所用底本也应一致。蜀石经《孟子》盖据北宋监本刻石,似可排除底本为蜀大字本。  相似文献   

3.
北宋初,统治者推行右文抑武政策,掀起一股崇儒兴学之风,从而使刊刻石经成为必要.石经的刊刻是由仁宗朝的杨南仲等人完成,共有九经,因用真、篆二体书写,故称二体石经.后王氏新学兴,石经废置不用,今所存者仅有部分残碑断石.北宋石经有着较高的版本和校勘价值,对其刊刻流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孟蜀石经残本为底本,以开成石经本、南宋越州八行注疏本、元刻明修十行注疏本参校,对孟蜀石经的文本性质进行了考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孟蜀石经大字部分以唐开成石经为底本而有微异。小字部分除《左传》一经外均当源自唐五代写本,《左传》则利用了五代国子监刊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石刻文字的由来着重探讨了儒家经典石经历代演变的轨迹,其间呈现的规律、特性,指出石经具有重要的文献学、社会学、印刷史、图书史、文字学、书法艺术等研究价值,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三体石经,也叫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共刘有<尚书><春秋>和<左传>三部经书.论文对石经在历代著录的情况做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追溯了各种拓本、摹本及翻刻本的流传散佚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现代视角观照<熹平石经>刊刻的原因及影响,并表达对刊布石经的主创者蔡邕的敬重.  相似文献   

8.
《嘉祐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的经典之一,立于太学,是用来正定经典、为学子树立典范的石质教科书,共刊刻儒家经典九部。《嘉祐石经》首开《孟子》超子入经先例,其对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乾隆石经是历代儒家经典碑刻中最后一部,也是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自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刻后,历经了嘉庆八年(1803)的磨改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奏修,完整保存于北京国子监二百余年。相应乾隆石经也就出现了乾隆版、嘉庆版和光绪版三个版本。通过对比分析,理清了乾隆石经两次改刻的原因、历史背景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泰州稻河历史街区的泰州老照片展示厅展出的唐代佛教石经幢,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件石经幢表面刻有多行文字,字迹非常清晰,笔法浑圆饱满,属于书法文物精品。文字内容主要记载唐代著名佛教经书翻译家伽梵达摩翻译的经典《大悲心陀罗尼经》。其中也出现了关于泰州"海陵"的记载,特别还出现了县令崔鲁的记载。这为泰州建城史及地名演变、职官史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经过仔细辨析、对比碑刻文字,可知泰州在唐代就已经称为"海陵"。这也符合《旧唐书》中关于泰州"海陵"的文献记载。这件石经幢的具体来源,为泰州唐代南山寺旧物的可能性非常大。  相似文献   

11.
吴骞将旧藏蜀石经《毛诗》《左传》摹写本与《周礼》校记合订,题"蜀石经残字三种",现存国家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收入。本文通过校勘和研究认为:吴骞旧藏蜀石经《毛诗》摹写本最早为黄丕烈所有,乃黄氏家庭塾师邵朗仙于嘉庆八年冬据拓本摹写,后经陈鳣而归吴骞。该摹写本既是王昶、阮元等人所见摹写本共同的底本,也是陈宗彝重刻张敦仁旧藏摹写本的底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典刊于石碑,始于后汉"熹平石经"。其名目卷帙,《隋书·经籍志一》著录甚详:"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计《周易》一卷、《尚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传》九卷、《论语》一卷。熹平石经历年既久,风蚀兵燹,崩残湮毁。后世学者及鉴赏家们有收藏石经残石、残字、拓片者,如北宋赵明诚所撰《金石录》谓:"今余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传》、《论语》,又有《诗》、《仪礼》。"晚近罗振玉、马衡、徐森  相似文献   

13.
北京房山县石经山(初名白带山)云居寺因藏有石刻佛经而闻名于世。石经始刻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历时千余载,鐫刻佛经千余种,计15000余石。这些石经久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是我国古代石刻佛经的瑰宝。但因传世的碑数太少,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1956年——1958年期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中国佛教学会对石经进行了发掘、整理和全面传拓,石经的全部内容始呈现于世人面前。《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将石经作为首选参校本。其石经上的说明性文字,如刻经的目的、年代,数  相似文献   

14.
七部儒家太学石经时间相距1600余年,刊刻这七部石经所用字体有古文字中的古文、篆书和今文字中的隶书、楷书,从文字学角度和书法学角度均可从这七部石经中看出它们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嘉祜石经》按时间顺序为第五部刊刻上石的经典,竣工后碑石立于太学,其功用是正定经典. 《嘉祐石经》一共刊刻儒家经典9部,《孟子》入经就开始于《嘉祐石经》.在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以及图书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启治 《图书馆杂志》1999,18(11):39-40
中国学术史有数千年之久,其中经学占了极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看来,经书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科学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所必不可少。中国历代朝廷都重视对经书版本文字的整理工作,这给后人的研究带来很大方便。在木版印刷术发明之前,经书经历了一个靠碑版石刻流传的时期,这种石刻的版本,称为石经。现在知道的最早石经,是汉代熹平年间(一七二-一七八)用隶书刻的《熹平石经》,立于洛阳太学。但据汉代人记载,当时还存在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古文经书。这古文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由于汉代没有刻石流传,至今已不甚…  相似文献   

17.
宋廷位 《兰台世界》2011,(12):75-76
《孟蜀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经典中经注合刻、字数最多、最早汇集“十三经”的一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图书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仍然有少量残石和拓片留存于世。  相似文献   

18.
《孟蜀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经典中经注合刻、字数最多、最早汇集“十三经”的一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图书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仍然有少量残石和拓片留存于世.  相似文献   

19.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20.
关键词: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馆藏抄本 万斯同是我国清代著名史学家,他的《石经考》是清代考证石经三种主要著作之一。其传世刻本主要有《昭代丛书》本、省吾堂本、四库全书本、忏花庵本和《四明丛书》本。其中康熙年间所刻《昭代丛书》本为首刻本。传世抄本有上海图书馆藏知圣道斋抄本和馆藏佚名氏抄本。馆藏佚名氏抄本以其独特的文献价值,为考证万斯同撰写《石经考》的缘起、时间、地点以及成书时间、首刻本有关情况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