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阶段的高考历史试题(含各种历史单科试题和综合科目测试卷中的历史题目),主要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此外,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授权,上海市有关机构亦命制供本地高考使用的历史试题。为叙述方便,前者统称高考历史“全国试题”,后者称为高考历史“上海试题”。全国试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分析2021—2023年湖南省高考物理试卷,总结湖南省高考物理试卷的基本情况,提炼高考试题特点,启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现“以考促学”和“教考衔接”以及“教—学—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命题技巧日趋娴熟,命制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学历史教学、备考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也日益凸显。认真、系统地研究这一“风向标”,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大有裨益。笔者整理、分析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程文综8套试卷,试图从中找出“思想文化和科技活动”(必修三)相关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笔者近六年连续参加高考评卷,每年都听到有人说:试题距离中学课本越来越远,中学教师无所适从,语文不好教,无法教。笔者认为,语文是难教,但这“难”并不能归咎于高考试题与课本的脱钩。一、高考试题脱离课本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据统计,全国语文高考试题直接取材于课本的,90年是16分,91年21分,92年13分。今年北京、湖北等六省(市)所采用的语文试题的则仅占5分。尽管这几年略有反复,但总的趋势是直接采用课本内容的越来越少,这符合“一纲多本”的格局,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位高考命题专家在谈到语文试题时明确指出:“会考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不  相似文献   

5.
归谬法与反证法是逆向思维的集中体现,应用广泛.在浙江省数学高考卷中,每年均有部分试题渗透着归谬与反证思维.文章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剖析,指出教师的教学定位要从“教方法”进一步提升到“教思维”,加强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6.
前言     
本刊1995年第一期《关于高考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谈到高考与高中教学的关系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教多难、考多难,考多难、教多难”,揭示了“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关系,高考各科试题的设计以“两个有利”的原则为主旨,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的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教学。为此,近几年高考坚持了“在考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习》2005,(9):1-1
当你翻阅本期杂志时,如果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会感到我们这本杂志从装帧到内容有很大变化,你看它变得是否让你更喜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这本杂志,你是否觉得它对你的学习有用处?《历史学习》是给高中文科生办的杂志。据我们所知,很多中学教师经常阅读。高中文科生学习历史是为了参加高考。为了高考学历史有应试之嫌。但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也是学习,这没有什么不对。中学教师中流传着一句话:“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细究起来,高考怎么考,教学未必能教在考前。如果那样,以2005年的高考试题水平,大多数考生都应得到中上等的分数。因为,…  相似文献   

8.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卷公布后,笔者仔细对比研究了各地试题,认为各地试题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而2008高考江苏历史卷(以下简称“江苏卷”)也独具特色.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说:语文课本越来越没学头,高考又不考书上的,听不听讲、复习不复习无所谓。有的教师说:语文高考试题距离中学课本越来越远,语文课越来越难教。甚至有人主张丢掉课本,另搞一套。笔者认为,语文课是难学、难教,但是“难”并不能归咎于高考试题与课本的脱钩。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近年来高考试题,就不难发现:试题虽出自课外,但其知识考点、答案却在课内。  相似文献   

10.
高考试题的命题技巧日趋娴熟,命题水平越来越精准,对中学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权威,因而认真、系统地研究高考试题这一“风向标”.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有益的。本文就是针对广东2010—2014年五套高考试卷中涉及到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活动”(以人教版必修三为例)试题的研究,力图从命题特点、命题趋势中找出规律,期望对来年的复习备考给以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椭圆是圆锥曲线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探究一道高考试题,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通用结论,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解题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语文试题就以其特殊的地位显示了它的导向性,而且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高考指挥棒”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在高考语文试题的影响下,十四年来,“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已经成为一部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指导思想了。那么,抱着这一指导思想进行教学对不对呢?显然,这是片面的。不过,从客观上讲,要求教师完全摆脱“指挥棒”,去另辟蹊径,恐怕这也不够现实,也是很难办得到的事情。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希望教师能全面正确地认识高考语文试题,扬长避短;二是希望高  相似文献   

13.
关于2011年高考安徽卷历史试题,一方面,因地域特色鲜明、材料丰富新颖、设问角度灵活而备受好评;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师生认为“超纲”了。从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试题看,摆脱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窠臼,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简称“三新”),考查学生对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足试题的主流。笔者认为,判定高考试题“超纲”,既难有依据,也不合时宜,但“三新”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知识考查微观化倾向也是客观存在,对课程改革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4.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28小题是这样的:第四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证,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不教”的?  相似文献   

15.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是近年来高考试题改革的一个“亮点”。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高考试题已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理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试题中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6.
事半功倍.是每一个学生在复习中都盼望的。如何才能达到“倍”的复习效果.“事”是至关重要的。“事”的对象应该是作为指挥棒、航向标的高考试题。要认真研究这些高考试题。探寻高考历史题型的命题特点、原则,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走势.在此基础上的复习才有“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历史对考生考核的目标与要求之一,体现这二类能力考查的试题在高考历史模拟卷及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体现这一类能力考查的试题按难度来分,  相似文献   

18.
《招生考试通讯》2011,(3):28-30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历史学科新课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上保持一致.没有变化。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的“题型示例”上有四处变化:1.“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2题;2.“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35题:3.“描述和阐释事物”中的“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7题;4.“论证和探讨问题”中的“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能力中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0题。  相似文献   

19.
2022年高考生物学全国卷试题依托高考评价体系进行设计,加强了情境设计,强化了高考的价值引领作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基础性,体现素养导向,促进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实施;创新试题设计,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强化高考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考语文试题与中学语文课本的逐渐“脱钩”,不少教师感到困惑、茫然:既然高考试题淡化了课本的内容,那么课本还要不要学?语文到底应该如何教?我们仔细分析研究一下高考语文试题,便不难发现,尽管试题直接取材于课本的固然是太少了,但那些取材于课外的试题(最主要的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有相当的基础知识题),绝大多数和课本的内容脱不了关系,正所谓“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