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也包括服务社会,在“微”视角下构建医药院校图书馆社区服务模式,阐述了“微”视角下社区服务模式的优势及结构建设等,提出了有力保障“微”系统、大力宣传“微”终端、培养社区“微”用户、建立社区“微”模块、组织社区“微”活动、提供社区“微”咨询、深入社区“微”服务等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刘星 《新闻实践》2014,(10):86-87
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微”字大热,“微时代”、“微传播”、“微电影”、“微评论”、“微情书”、“微投诉”……一时间,似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微”不了。“微新闻”也成了一个新锐词语,并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审定,入选年度新词语,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时代,微新闻是报纸满足读者的浅阅读需要,增加报纸信息量,再造报纸在新形势下的新魅力、新优势的竞争“利器”。  相似文献   

3.
曹海峰 《编辑之友》2018,(3):5-8,13
“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其引发一系列的阅读危机与认同挑战,更凸显出全民阅读的重要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必然要利用这把“双刃剑”,在“微时代”的“微传播”语境下,推动全民阅读实践中应强化“微思维”,运用“微媒介”,创新“微内容”,引导“微受众”,积极思考“用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与‘谁’读”等问题,通过阅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4.
微电影新解     
凌瑶  金振邦 《传媒》2015,(11):64-66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微”一度成为流行的代名词,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店”“微吧”“微讲堂”大行其道,掀起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时代潮流.在此,笔者通过对时下常见的微电影界定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合理性,并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微电影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从日本的手机小说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9,(5):116-116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在近些年来逐渐展现,即媒介生产与消费都进入了“微时代”,内容生产是“徽创作”,内容消费是“微支付”,内容:体验是“微阅读”。: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媒体文本先前的“宏大叙事”与“意义承载”,媒体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切片化,娱乐与体验也越来越即时性。日本近些年发达的手机小说可以说是这种媒介“微时代”的一个影像。  相似文献   

6.
任陇婵 《视听界》2013,(5):18-19
互联网、新媒体兴起开启了微小、快捷和分享的“微时代”。由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提出的“微内容”可谓与微时代“相伴两相生”,广义地说,互联网、新媒体所产生的一切数据都可称为“微内容”。“微内容”本来就是相对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大制作、格式化、机构完整的“巨内容”而言,其显著特征就是“微”,即:内容形态是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链接、一则微博、一段音视频或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等独立的微量数据;传播渠道是网络、手机等微介质;内容制作、传播是按键操作、鼠标点击等简单的微动作、微体验。  相似文献   

7.
微传播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新传播形式,它以“微动作”通过“微介质”向“微受众”传播“微内容”。在传播场域中,传播责任出现了一种大众化的转向,公众成为传播责任新的承担者。由于微传播和公众的特殊性,微传播场域中大众化了的传播责任也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8.
杜恬 《新闻传播》2022,(15):31-33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短、频、快成为大众接受传播信息的重要审美特征,同时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小的屏幕或盒子成为大众快速接受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全民进入“微”时代。从“微”的审美特征与“微”的产物出发,对“微”时代的美学意义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微阅读”的含义以及“微时代”的特征,并通过分析“微时代”青少年阅读的现状,提出了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工作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微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微博平台上各类“微作品”的诞生引发了著作权保护的新思考。由于我国关于“微版权”的法律保护相对滞后、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形式难以应对微博平台的特殊性,由此微博平台的社区自律公约便应运而生。本文以新浪2012年发布的“微博社区公约”为视角,基于“公约”的实施现状,分析了以“公约”形式保护“微版权”、惩治“微抄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探求“公约”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微博平台集中授权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们玩着微博,制造着微语录,开始微阅读。在不知不觉间,身边很多事物都进入了“微”时代。这让原本微不足道的“微”字成为年度颇受关注的字眼之一。  相似文献   

12.
周学泽 《青年记者》2017,(15):60-61
当前,推进“报网端微一体化”,已经成为国内各报业集团的发展共识.走哪条路没有疑义,不代表怎样走没有模糊认识.事实上,对如何实现“报网端微一体化”,大家既有认识上的不清,也存在实践中的误区.也就是说,现在方向明确,但要到达目标并不一定容易.我们必须注意跳过最曲折最困难最费力的那条路,找到最顺利的那条路. “报网端微一体化”:报为根本,但要借助“网端微”这个“新翅膀” “报网端微一体化”要找到最顺利的那条路,必须回到出发的原点,从大的格局上辩证认识“报”和“网端微”的关系.在“报网端微一体化”中,报为根本,但报纸要在移动网络时代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必须借助“网端微”这个“新翅膀”.  相似文献   

13.
目前,智慧化校园建设正在国内大学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此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应致力于智慧化改造,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微服务”,切实提高读者服务水平。本文通过介绍智慧化校园的内涵,阐述黑龙江东方学院图书馆开展多元化“微服务”探索的经验,提出大学图书馆开展多元化“微服务”的策略,为国内大学图书馆开展多元化“微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博传播表现出愈来愈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不少大中城市,“微人才”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人才,媒体也开始注重“微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本文创造性地总结出了媒介微人才能力需求,即“四C”能力,从传播学、媒介人力资源学等角度探析微人才的能力对媒介营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微时代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冲击,探讨读者服务引入“微理念”的价值意涵,提出促进读者服务发展的“微策略”,为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现在流行的网络传播现象“微”为出发点,对网络微传播过程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主要从它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与方式、传播对象切入逐一研究分析,概括出每一个构成要素中“微”的含义、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力,最后从浅层面上总结了微传播对每一个“社会个体”以及整个“社会传播体系”所形成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化+”战略赋予新闻传播新的内涵。随着媒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微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探索“文化+微媒体传播”的转型之路已迫在眉睫。基于“文化+”背景,通过详细分析提升微媒体传播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归纳总结微媒体传播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化战略,针对提升微媒体传播力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 “微”时代。微言片语(微博和微小说)和微小短片(微电影和微视频)都在发挥着各个优势,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微电影和微视频几乎相同的特点,所以笔者用“微片”一词将微电影和微视频合二为一。本文更多的是以微片为主介绍“微”系列的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20年6月2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于加强档案宣传教育,尤其是开发利用馆藏档案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了专门表述,这为我国世界记忆校园推广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在调研世界记忆校园推广的实践和研究现状后,提出“五微五阵地”建设构想:以世界记忆蕴含的先进思想为指引,将“微课堂”建成思想引领阵地;以世界记忆蕴含的先进理论为指引,将“微教材”建成理论传播阵地;以世界记忆蕴含的工匠精神为指引,将“微实践”建成创新体验阵地;以世界记忆蕴含的爱国精神为指引,将“微故事”建成精神唤醒阵地;以世界记忆蕴含的悠久历史为指引,将“微展览”建成记忆重构阵地。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作品《磐小药西游记》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三等奖,是金华市新媒体作品细分类别的首个中国新闻奖。金华日报社该作品创作团队创新思维、谋篇布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实现“微”场景中见大道,“微”话题中有大义,“微”作品中显大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