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劭军 《新闻前哨》2012,(10):20-20
三个月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边听、边跑、边写、边思,从“门外汉”跨进“屋子里”.初步掌握出精品新闻的技巧和方法.实现了思维的三次转变。第一次转变:从不懂新闻到会写新闻我于今年2月从远安县委党校调到宣传部工作。3月1日,参加首期新闻干部研修班学习。之前,从没写过新闻稿,对新闻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怎么办?只能学习、思考、比较和模仿。开学之初,报社就送给我们两本书,熊家余的《岁月有情》和杨发维的《两翼的快乐》,我自己还买了一本书《新闻精品之路》,每天晚上就一篇篇地去啃。当我看到杨发维老师写的《从拿相机到用笔》中“‘本报讯’三个字好沉重”这一句话,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2.
顾育豹 《湖北档案》2009,(12):33-34
1951年,陈毅到北京开会,毛泽东邀陈毅观看电影《南征北战》。陈毅坐存毛泽东身边,边看边聆听毛泽东对影片的评论.后来,作家沈默君向陈毅打昕毛泽东对《南征北战》的意见。陈毅将毛泽东肯定《南征北战》的意见都说了。同时,也说了毛泽东的一点看法,就是“缺乏故事性”。于是,沈默君立志要写一部故事性强的电影。  相似文献   

3.
2008年7月,《记者观察》曾报道过行为艺术家哲亚《寻找汶川写“鸡毛信”的孩子》.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最常被布置的作文题就是《我的理想》、《假如我是……》还有《N年后的我》,那时候这种题目对我来说无异于苦刑。我的理想是取代门口那个卖冰棍的老太太.这样我就可以吃掉她小棉被下所有的冰棍。可是,我怕老师罚站,只好违心地写上我想当个“作家”、“科学家”、“人民教师”这些既不好玩又不能边吃边工作的事业;我最常幻想的是假如我是王葆,  相似文献   

5.
简讯     
▲郑州二商局系统内13个单位的61名通讯员参加了4月份举办的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新闻爱好者》、《工人日报》、《郑州晚报》等新闻单位的11位编辑、记者为通讯员授课。学员们边学习边实践,每人都写了一篇新闻作品.他们反映:学习时间虽只一周,收获很大。耿惠宇  相似文献   

6.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精妙而逼真。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钱钟书《围城》:“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从这两条典型用例可以看出:第一.写赵姑母和仿美国人,都是人的行为:第二,写和仿的结果都非常逼真。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说“惟妙惟肖”。有人误以为只要两个东西相似.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叫“准妙惟肖”.以致造成误用。  相似文献   

7.
书情书讯     
《边做环保边撒谎》:写给公众的环保内参本刊讯5月31日,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的第五本环保作品《边做环保边撒谎》由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继续关注中国的环保现实问题,继续尝试把作品写得深入人心。许多人看到书名的第一反应就是:谁在撒谎?其实作者的意思是:做环保的过程是发现谎言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参与一件公益  相似文献   

8.
《有色地质报》拥有46名通讯员和15名兼职记者,这些同志扎根基层,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坚持边工作边写稿。但是,部分同志缺乏新闻写作知识,写  相似文献   

9.
新华日报群工处编辑的《群蜂集》一书,我的两篇小作有幸入选。并不是我文章写得有多好,主要是以题取胜。由此我谈几点创作标题的体会。一是建立“标题仓库”。我随时用本子将报刊上好标题摘录下来,并分类为:消息标题、通讯标题、言论标题、读者来信标题、获奖标题、歌曲标题等,把这些好标题储存起来,以备学习和借鉴。记得我写全国劳模、退伍军人戴宗仁的事迹时,为了做一个理想的标题.我竟花了一天多的时间,连做五个标题都不满意,晚上睡不着觉,坐在床边想标题、边写标题,一直到下半夜2时,我突然从歌曲《希望的田野上》的标题受…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有的朋友对我说,先有了莫言,然后才有了红高粱文化节。我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在我写小说之前,我们高密人民种植红高粱已经千百年,我写小说,是继承了高密的文化……我写《红高粱》是因为高密有过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这是2012年10月29日.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参加第三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在开幕式致辞中说的一段话。莫言是谦虚的。确实,高密千百年来就有种植红高梁的传统,但是如果没有莫言,红高粱文化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机会把记者、作家白夜的《剪影》、《侧影》、《掠影》和《留影》这一套人物特写和通讯集粗粗地看了一遍,不禁想起了这个题目。这四本通讯集是白夜1978年至1982年在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一边做编辑工作,一边进行采访写作的。这些用优美、朴素、流畅的语言写成的文章,是新闻性、知识性、文学性融为一体的佳作。白夜采写的新闻,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呢?白夜在《语言美的探索》一文中,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要把人写活,把物写活,要把事情写  相似文献   

12.
从今年3月到新加坡学习起,我就成了《联合早报》的忠实读者。每天早上我都会花0.75新元买一份《联合早报》,然后边吃早餐边看新闻。半年多来,《联合早报》已成为我了解新加坡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一版《喜看改革开放20年》的专栏里刊登了一篇《三改院门》的报道,颇有特色,现简评如下:一、选题恰当。作者从一个家庭反映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富了,就国富民强。写家庭的一个侧面,““窗日”开得小,可以以小见大,从一滴水中见太阳.叶师傅靠党的富民政策,发家致富,令人钦佩。二、选取的角度新颖。作者不是面面俱到的写主人公家吃穿用方面的变化,而是从三改院门这个角度来写,写了由自行车到拖拉机.再发展到农用汽车,因进出门不方便而改院门,从众多的事实中概括…  相似文献   

14.
前些年.准确地说是2000年.“美男作家”葛红兵为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写了两篇悼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写一份悼词》。“昔者巴枯宁有言.‘历史唯一的用处是警戒人不要再那么样’.我则反其曰‘历史唯一的用处是告诉人又要这么样了!’”(《周作人散文钞.废名序》)因此,我很想给中国的档案学研究写一篇悼词。当然有人不乐意了.中国的档案学研究正是高潮一波连一波.你现在就写悼词.不是自找霉头,公然与大家为敌么?不写也罢。还是留着以后给别人写吧。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16.
《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是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社论。 就在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6,(38):26-27
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曾经说过:“我国第一部诉诸视觉的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端木的意思是.红楼之前的中国小说.如《三国》《水浒》等.大抵是用来听的。无论是章回的形式.还是写的方法.都适合给说书人做底本。《金瓶梅》对写人情细事有所发展,但标明“词话”,还是说唱文字的继续。唯独《红楼梦》画面感、立体感极强.读之好像置身在全景电影中一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近日见到广东教育出版社所出张求会先生的《陈寅恪的家族史》(以下简称《家族史》)一书,顺手翻过,初觉新意不甚多,边读边思,渐感这样的写法实在别致有趣,不独对于揭示一代学术伟人陈寅恪先生的思想行为,即使大而言言,对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和伦理方式都具有启示意义.陈先生干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主题专一,中心突出。刘熙载〔清〕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的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细、写深、写透,能把一个事件、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20.
舍哈拉查德每天都从一个人的生平开始讲起,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故事里的人物命运多舛,于是有了《一千零一夜》。记者写新闻.报道的是大千世界、世情百态.笔下同样是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