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事记者》2013,(11):F0002-F0002
解放军报社原社长、高级记者孙晓青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10月13日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举行。来自总政机关、南京军区、军内外新闻单位、军地高校新闻院系的40多位专家学者和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全体师生参加了研讨会。孙晓青从事军事新闻工作40多年,采写策划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2.
谭健 《军事记者》2013,(12):9-11
新闻记录历史。也记录人生。作为新闻人.孙晓青是真正能够在军事新闻史、乃至中国新闻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关于他.确实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因此我觉得.今天我们研究他。既要研究他的作品,又应该跳出作品.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野去思考:孙晓青成功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孙晓青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吟 《军事记者》2013,(12):16-17
我是1983年从地方大学毕业来到军报的。回溯起来,我与军报原社长孙晓青的相识已有28年多了。  相似文献   

4.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十月的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在桂花飘香中召开了解放军报社原社长、高级记者孙晓青的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这是南京政治学院继成功举办江永红、高艾苏、贾永、李文朝、江宛柳等著名军事记者研讨会之后.又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盛宴。来自解放军总政机关、南京军区、军内外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5.
蔡惠福  曾嘉 《军事记者》2013,(12):14-15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也必须是出色的思想者。孙晓青一直以做一个不知疲倦的行者、不辍笔耕的作者、不断思考的智者、不懈求知的学者自律.追求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力度。特别是担任总编和社长之后.更加用心用情于办报思想和新闻理论的建树.对新形势下军事新闻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思想观点。在孙晓青诸多新闻思想观点中.基于效果的传播无疑是最为重要之点.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认识和理解这一思想.能够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军事新闻工作者,只有心中装着读者,写读者所需,一切为了读者,牢牢树立"读者意识",才能认识读者,适应读者,进而赢得读者。孙晓青的读者意识,使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把自己与广大官兵置于平等位置,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高杰 《军事记者》2010,(7):68-68
6月20日,当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学员王秦站上第14届"解放军报奖学金"领奖台,从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手中接过一等奖烫金证书与奖学金时,他的内心满是感激。  相似文献   

8.
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是一项社会性工作,每天都要和人打交道。在孙晓青的新闻作品中,既有军人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对人民无限的热爱,更透着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人文情怀。无论是作品语言、结构、视角、对象都表现出他的大爱,这种爱超越了个体、种族、国家,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9.
西西玛成长的故事和他的成长环境(见《解放军报》今年3月25日一版《幸福的西西玛》、3月27日三版《西西玛的起飞平台》)见报后,武警部队两位首长批示表扬,王梦云社长、孙晓青总编辑指示要总结这一宣传成功的经验。这样的宣传效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0.
时代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得军事新闻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复杂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强化和提高军事记者的能力素质,使之适应新传播环境下的军事新闻宣传工作要求,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看来,军事记者在采写军事新闻时要求新求变、用心用情,才能写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程曼丽 《军事记者》2013,(12):12-13
从孙晓青社长《边走边写》与《边写边想》两部文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跋涉者胸怀大志、不畏艰辛、永无休止的足迹.和一个超越自我、总揽全局、与时俱进的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心路历程。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它对于行为或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的影响。普通人已然.领导者更是如此。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军事新闻的指导性必须坚持,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有效指导”;“宣传上的韬光养晦有时是要藏拙,有时则要藏锋”;“独家思想、独家观点、独家视角同样能成就独家新闻”……6月20日下午,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会议室内,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围绕“军事新闻的改革与创新”的话题,与新闻系师生展开座谈研讨。  相似文献   

13.
媒体竞相展示自己 12月14日上午,我们解放军报澳门回归庆典报道组一行6人,在孙晓青副总编辑的率领下,于11时抵达澳门。报道组将随身携带的器材存放在预定饭店后,未及休整,立刻前往澳门政权移交大典新闻中心办理采访手续,并展开工作。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如今的新闻媒体,特别善于展示自己的形象。 澳门政权移交大典新闻中心设在冼星海大马路珠光大厦。该大厦与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等主要活动场地相近。设在珠光大厦8楼的新闻中心大厅,是协助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场所,面积达1300平方米。这里仅供报纸类媒体使用。新闻大…  相似文献   

14.
周朝荣 《军事记者》2010,(11):F0002-F0002
10月19日,由贝内亚胡准将率领的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访问团一行5人,访问了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总编辑黄国柱、副社长兼政治部主任谭健以及有关部室领导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  相似文献   

15.
赵若妤 《新闻世界》2013,(10):331-332
孙晓青作为解放军优秀新闻工作者,42年兢兢业业工作在新闻战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思想品质和职业能力。作为青年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以他为榜样,行进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服务的路上。  相似文献   

16.
拍摄的理由比拍摄更重要。笔下有情,言之有物,文章才有感染力;镜头有情,快门有意,照片才有生命力。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新闻图片是在为历史"立此存照",必须真实。——孙晓青  相似文献   

17.
3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解放军报社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在解放军报社举行。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少将,总编辑黄国柱少将等报社领导及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教授、武警驻人大选培办主任马海伟大校等出席签约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18.
我的硕士梦     
1995年11月12日,是个平常的星期天,但于我却有特别的意义。那天,是我和两位学友(中国地质大学的贾晓青和武汉体育学院的赵蕴),以科技编辑方向在职硕士生的身份,圆满地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日子。答辩会上,专家们循循善诱的提问、中肯的评价、殷切的希望,至今铭记在心。三年的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都历历在目。也许.在职攻读学位,特别是科技编辑方向的学位,注定要多一些汗水,多几分付出。  相似文献   

19.
孙晓青,解放军报总编辑,少将。文革动乱期间在云南插过队、当过兵,1977年调到解放军报社,历任版面编辑、体育记者、总编室副主任、时事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在任副总编辑期间,还在南疆军区任过2年多副政委,曾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多个新闻奖项。我与孙晓青总编的初次见面,是今年初在新华社召开的首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那天大会后,紧接着举办了“中国传媒科技高峰论坛”,先后有7位院士、专家作了长达近3个小时的专题讲演,孙总编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地坐在下面聆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访谈就是从那次“高峰论坛”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含着热泪读完刊载于3月17日《解放军报》上的那篇题为《叶乔波坐轮椅回到北京》消息的。虽然,这是篇仅仅一行题的消息,并且是处理在四版最下边的位置上,但在当天充满版面的重大事件的诸多报道之中,我还是一开始就被它紧紧地抓住了,使我摒住气息地一D气读了下来,思绪起伏,久久不能不平静。消息不长,先全文照录如下:题:《叶乔波坐轮椅回到北京》本报北京3月互6日讯记者S,J‘晓青报道:背着冰刀出征,坐着轮椅凯旋。不久前在第17届冬奥会上带伤拼搏、勇夺铜牌,从而演出悲壮告别赛的我军选手叶乔波,今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