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以降 ,幕府制度的社会职能日益多元化 ,幕府的社会作用愈见突出。曾国藩的幕府以其人才荟萃、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而有“神州第一幕府”之美誉。对此学界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且取得了甚为可喜的成果。成晓军先生近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以下简称《幕僚们》)一书 ,在曾国藩幕府的人物研究上又有所突破。一、人物撷取的典型性。曾国藩幕府人才济济 ,《幕僚们》一书仅撷取李鸿章、彭玉麟等 8大幕僚 ,辟专题以评传形式叙述各人生平事迹 ,自然寓有作者之深意。此 8人都是幕府中重要人物中的佼佼者 ,与曾国藩关系密切 ,对曾国藩乃至晚清王朝…  相似文献   

2.
词序与句意     
<正>清末,曾国藩的湘军在江西九江受到太平军重创之后,令其幕僚上报清廷,要求补充粮饷。其幕僚在战报上写道:"臣屡战屡败。"曾国藩看后颇为不满,便提笔改成"臣屡败屡战"。这样词序稍作改动,就把屡战屡败的常败将军变成了百折不回、义无反顾的"英雄"。汉语是这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奏劝咸丰皇帝不要养成“恶直而好谀”的习性,其实,“恶直而好谀”与其说是养成的习性,不如说是天性。一次,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后生告退,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受骗     
李乔 《学习之友》2008,(12):41-41
上中学时听老师讲修辞学课,记住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曾国藩问幕僚:“你们看李鸿章怎么样?”一位师爷说:“人不能欺。”  相似文献   

5.
君子之交     
王国华 《学习之友》2009,(12):16-16
1855年,湘军统帅曾国藩遭到太平军的重创,连失武昌和九江,退居南昌,逼得曾国藩要自杀。其好友,也是他的幕僚刘蓉极力劝阻,救了他一命。在这最困苦的时候,郭嵩焘亦远道赶来安慰他。三个人诗酒唱和,谈天说地,暂时缓解了曾国藩的焦虑。为了报答两人,曾国藩告诉手下,刘、郭跟自己如同一个人,大营里的钱粮他们可以随便支取,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幕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幕府,享有“神州第一幕府”称号。曾国藩幕府(下文简称“曾幕”)之所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不仅在于其中精英荟萃,涌现出了一批“中兴名臣”,而且还在于它具有行使地方政权的职能,体现了中国近代幕府的特点。为了揭示曾幕成功的奥秘,自薛福成开始,就不断有人对其研究,如李鼎芳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朱东安的《曾国藩幕府研究》等书都是这方面研究的专著。成晓军教授的近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10月版)可以说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曾幕研究的又  相似文献   

7.
清咸丰年间,湘军统帅曾国藩率军与太平军作战,经常战败,其幕僚郭嵩焘在为曾国藩起草的上报军情战况的奏折中,据实反映了战败的情况,有“屡战屡败“四字。曾国藩看后,沉吟不语。深思良久,提笔将这四字改为“屡败屡战”奏折送走后,全军上下均忐忐不安,唯恐有不测之事降临,大出众人意料的是,咸丰帝的诏书不仅不指斥湘军作战不力,反而大加褒奖和鼓励。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语言于冷峻中含激情,于随意中显严谨,于平淡中富文采,于矛盾中见深刻.读鲁迅的文章,必须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要读出字里行间隐藏着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若轻易划过,必然失之肤浅.我在教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时,便试图探索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表见证明是证据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国外,特别是在德国许多学者都对表见证明作出过探讨,然而正如汉斯-普维庭教授指出的,不可能要求一篇研究证明责任的论文对表见证明的本质及其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尽管有学者对表见证明已经作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德国一些学者针对司法实践中的判例使用的表见证明作了较多的探析,然而它至今仍然是整个证明法领域最含混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可以从表见证明与证明标准、推定以及举证责任倒置等的比较中分析表见证明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章开沅  马勇 《云南教育》2011,(20):24-25
【预言】 太平天国期间,曾国藩有个高级幕僚赵烈文,他的日记现在流传下来,其中披露了一些史料。1860年前后,当时曾国藩谈到太平天国,谈到京师的种种腐败和破败,不免忧心,忧心打败太平军也挽救不了清朝。曾国藩问赵烈文:这个情况今后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呢?赵烈文说,前朝皇帝对国家的恩泽和威望还没有完全消解,大清朝暂时还不能怎样,但50年之内可能会土崩瓦解,事实证明他是个预言家——恰好就是50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  相似文献   

11.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12.
杨海峰 《时代教育》2006,(12):18-18,23
本文以《史记》中的“见”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该书中“见”字实词虚化的考释来说明西汉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古代汉语中基本词汇的稳定性极其古汉语词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特性。  相似文献   

13.
妙语得升迁     
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  相似文献   

14.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汉语特别讲究词语的组合次序。词序的巧妙变化,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语言艺术。古往今来,一些人巧用语序而为后人津津乐道。1853年5月,湘军首领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幕僚在给朝廷的告急文书中写道:“臣屡战屡败”。曾国藩看了极为不满,亲自将其改成“臣屡败屡战”。这样一来,常败将军俨然成了不屈的勇士。1904年,慈禧大办  相似文献   

16.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董丛林教授的《曾国藩传》(43.6万字),作为一部学术性的历史人物传记,据闻有不错的销路,这说明能为学界乃至公众所关注.关于曾国藩的传记,此前已有多种,能在众传之林中出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作者自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从他在该书"引言"中的交代就看得出来.正是鉴于此,其写作立意上对如何创新,就有自觉的把握.譬如,特别关注到传主的多面性、复杂性特点,要为其作综合、立体地"造像".并且,于形神关系方面巧妙把握,使传主在他笔下能形神兼备地被揭示出来,真实全面而又生动鲜活,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7.
易孟醇先生《曾国藩传》于1995年11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至今不足两年,已是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发行了,可见该书颇受读者欢迎。读过此书,我以为它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寓人物的评价于史实的叙述之中。对曾国藩的评价历来尖锐对立,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但在该书中,曾国藩却展示了一个多侧面、立体的新形象。曾国藩对太平军的残酷镇压屠杀、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的矛盾心理,曾国藩在办洋务中开拓中国近代化的贡献,都从作者对曾国藩桩桩件件史实评述中渐渐凸现出来,不仅表明了作者对曾国藩的新的评价,同时也给读者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如,作者一面全文转录了曾国藩制定的“爱民歌”和对太平军俘虏“八不杀”政策,另一面又展示了曾国藩在书信中指示对太平军,“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以假仁慈误大事”,有力地揭示了曾国藩假仁义,真凶残的伪善面目。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轶事     
在中国晚清史上 ,李鸿章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然而世人对他的评价分歧颇多 ,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但他也有凡人的性格 ,有着凡人的生活。李鸿章的学问、文章颇受曾国藩影响 ,他对曾国藩启口必称“我老师” ,恭敬如神圣。但李鸿章的日常生活很散漫 ,据说 ,刚进曾国藩幕府时 ,很不习惯曾国藩的规矩。曾国藩每顿饭都必须等到幕僚到齐后才用餐 ,缺一个人也不动筷子。李鸿章因不惯拘束 ,且懒散成性 ,对于这种严格而又有规律的生活很不适应。一天早晨 ,他假称头疼 ,没有按时起床。曾国藩接二连三派人催他 ,一定要等他来了才吃饭。李鸿章只得慌忙披…  相似文献   

19.
1901年,梁启超曾对李鸿章下过断语,"鸿章才本中上,目光较常人稍为远大" [1](P150) .梁氏称其目光的远大恐非指其政治上的远见,而是承认他是一个"熟练的政治家",由一介书生,"一路扶摇"而权倾一时,并形成庞大的以他自己为核心的政治派系.美国学者朱昌峻在《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一书中则有这样的具体解释:"他有由门生和朋友、尤其他的合肥同乡所形成的圈子,……他们随着他的时运日佳而时来运转,许多人成了他的幕友.……他们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在全国政治上形成一个有力的派别,其影响超过了曾国藩、左宗棠和其他高官的幕友所形成的类似的派别." [2](P337) 但朱先生只是意识到幕僚在政治派别形成中的作用,却没有就此进行具体的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李鸿章及其幕僚如周馥、盛宣怀、丁日昌、薛福成和郑观应已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淮系这一政治群体的研究则不够充分,而对幕府制度在其形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更是付之阙如.从幕主与幕僚之间的互动关系去研究政治群体无疑应是人物研究延伸与拓展的切入点,是从个体到群体的升华.欧阳跃峰教授的新作《李鸿章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9月版)即是这种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对曾国藩的重新认识,人们已不再简单地执着于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罪行,更多的是开始把目光注意到他的思想和学术的影响和成就上。他的思想和学术在他的好多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而在曾国藩的著作中,最著名的可以说是他的家书了,曾国藩家书为此受到了好多人的青睐。该书中的家教思想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