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①专指当代文化或特指当代的大众文化。③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自觉追求审美的文化。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它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大众文化中的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应只从概念出发,而应从它的实际使用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审美文化是异彩纷呈的,也映射出当代大众审美价值观的蜕变。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当代的大众审美文化可谓喜忧参半。厘清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面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文学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审美救赎",对大众审美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传统审美,受传统文化语境影响,主张精英作为典型形象。非审美,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主张消解中心主义,提倡对他者的关注。审丑,是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当代性,体现了艺术家对中国当下文化命运的关注,批判意识强烈。对审美,非审美,审丑文化观念的把握,更能够有效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化语境,建构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艺术观念、思想,发挥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久居芝兰之室不闻花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我们身处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紧密交织。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理解,分析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在文化参与上的大众性、商业性、复制性的契合;以及在审美方面之个性化、多元化、娱乐化的契合,并以此让读者对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有更深地了解。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  相似文献   

6.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狂欢”表达了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认同,而“审美疲劳”则意味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抗拒。解读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狂欢”与“审美疲劳”,能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代感性文化并为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审美由少数人的专利变为大众的生活形式.当代审美文化日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趋向.本文着重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功利性内涵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崛起的过程中,文化审美作为当代审美表达机制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日益突现.文化审美贯穿了现代审美意识的现实品格和人文品格,它的生成与表述能够使当代美学吸纳新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在整体视野的调整与转换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探索综合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审美文化研究的视界与策略(笔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丰富、复杂的审美文化现象显示了审美文化研究勃兴的意义 ,从而促进了美学研究从观念体系到话语方式的转型。如何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功能及其实践方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复杂问题 ,因为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角色感”都有着微妙的变化 ,审美文化活动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 ,审美文化活动的“平民化”色彩逐渐浓厚。因此 ,在现实层面上应重视审美文化的娱乐功能和交流功能 ,在超越层面上应重视审美文化的情感体验功能和人格提升功能 ,摆正创作与欣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明确双主体的建设机制 ,摆正适应与征服的关系 ,追求审美深度 ,提高艺术品位 ,摆正娱乐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传承性、技术性、图像性、展演性和实用性特征,是中国文化稳态发展和文化主体性的表现;当代流行的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体现了西方血统与中国精神的融合;当代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具有普遍性、愉悦性和大众性特点,表现了中西审美形态沟通的现实性;当代正在生成的戏仿、冏和风貌等审美形态,具有开心、巧智、解构和无美而乐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价值观。当代中国审美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传承性、主体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中话语转型的学理诉求和审美对一般文化领域强势介入的姿态促成了当代美学的文化转向。审美文化在当代更是消费大众审美狂欢的盛宴,繁荣的表象却遮蔽了"小众"生产者制造的审美文化"传播假相",由此带来当代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娱乐化、虚拟化和可塑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是近年来反复出现在各种研究刊物上的一个学术概念。审美文化的出现带动了一种实践的或批评的美学的兴起。有助于美学现实功能的强化。审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仍有争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审美文化就是大众文化;第二审美文化就是当代文化;第三审美文化是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思,也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实质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化的一种选择.它切合了新的时代语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复杂多样,既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转型有关,也深受现代科技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观念迂腐老化的缺陷.因此,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应该强化人性关怀意识,重视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跨学科研究,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后现代性征.  相似文献   

14.
当代动画视觉形象引导大众审美,视觉文化与动画视觉形象审美互相影响,文章以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变迁为例,简述了视觉文化的大众性。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大众审美变迁说明:动画视觉形象的构成条件、表现形式、媒介之间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5.
审美是人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审美文化则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关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它代表了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审美文化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即审美文化的感性化特征、形式化特征和消费性特征。深入分析审美文化的特征能够进一步理解审美文化概念的涵义及内在属性,并对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审美文化现象作出科学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影视艺术以面对真实受众的陌生化叙事策略、引导大众积极消费的文化体闲性质和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消遣娱乐功能切入了中国当代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并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国当下影视艺术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最活跃的部分,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但它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与规范。以有利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高校审美文化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是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背景下,高校审美文化教育不应亦步亦趋,丧失高等教育的宗旨,而应找到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切合点,使之成为能够迎合青年学生接受心理的审美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7,(1):30-33
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在网络大为流行,这样一首无厘头的歌曲流行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网络文化对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产生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审美的对象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使得审美的心理发生改变,平民化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成为网络时代的审美共识;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使得如今的网络审美是一种反常规、反传统的审美。网络神曲的流行也将如何重塑经典审美带入思考:精英文化引领网络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重归网络以及加强青少年审美教育是可供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审美与文化     
当代美学进入了美的消解和美的泛化的双重困境。用“审美文化化”建设美学的缺陷在于没有认识到审美与文化深刻的内在矛盾。作者认为,审美与文化深刻的矛盾正是文化发展更新的机制。审美对文化的批判是美学的当代使命,其中心是建设具有审美人化特征的新文化,即“文化审美化”。要把对人的审美培育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任何美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属只能是对人本身的塑造,美学就是美育之学。因此,只有以人的审美塑造(培育)为中心,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建设,才是当代美学研究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文化情境中,审丑文化正在取代审美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现象。具体说来,中国当代审丑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古代士人审丑文化的影响;二、中国近代平民审丑文化的影响;三、西方现代主义及当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四、对传统审美中心主义的反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