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乌鲁木齐市团结路新疆艺术学院西侧的马路边上,有一个无人值守的露天"阅览室"。露天"阅览室"占地十来平方米,一张圆桌、两张长条椅子、一张简易课桌、百余册图书和期刊陈列在桌子上……在"阅览室"的墙面上张贴着"边休息边看书、不要撕掉、不要带走"等告示。  相似文献   

2.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的时候,新闻的具体内容读者早已记不清了,但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标题却常留在记忆中,甚至成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文章的标题。在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把一些冗长、累(?)、使人看了头疼的标题,改得鲜明、生动、有力,而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引人注目。例如,有一篇材料原题为《天津市东郊区詹庄子乡民生、民强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何发动妇女参加田间劳动》共33个字,毛改为《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有一篇材料原题为《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变成了绿树成荫、花果满山》,毛泽东改为《看:大泉山变了样》,简单明了,紧扣主题!  相似文献   

3.
读《羊城晚报》,偶然发现这张报纸上有这样两个小小的栏目:《故事新篇》和《旧文新读》。在今年3月30日二版的这两个小栏目里,发表了这样两篇文章:一篇是《1958,“高产卫星”神话──闻名全国的天津新立村水稻亩产12.5万斤的惊人纪录,是这样“凑”出来的》;另一篇是《关于“放卫星”》。前者,是一篇记叙当年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孟繁兴对“放卫星”那段历史的追忆;后者是从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搞出的一段有关“放卫星”这一时髦用语和浮夸风形成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我饶有兴趣地读着这两篇不长的文章,思绪起伏…  相似文献   

4.
这里的"作品",固然包含一篇篇文章、稿件,也包含一块块版面、一张张报纸、一期期刊物、一个个视听节目,总之是我们脑力劳动成果的外化体现.  相似文献   

5.
打开我们的报纸,经常看到一些工业三部曲、农业四季歌式的报道,年年花开总相似。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增加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把新闻写出点新意呢?近年来,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有3篇稿子获得了河南省好新闻奖。我以为从锻炼自己的采写基本功入手,放开眼界深入思考,准确地使用新闻的价值尺度,是写出有新意的新闻的途径. 留心平常处记者要采写那些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不平凡的新闻事实,同时也不应忽视那些许多人都熟视无睹的事物,因为生活中越是平常的  相似文献   

6.
西汉人笔下有关商君的"开塞"一词,或指"商君之术",或指<开塞篇>.<开塞篇>中的"开塞"意指开辟新的"兴王之道";"上世、中世、下世"分别对应于西周、春秋至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三个历史阶段,反映了商鞅学派的历史观和建立君主集权的官僚制帝国的政治目标.<开塞篇>一般认为非商鞅手著,但所谓商鞅本人的刑赏观与<商君书>中刑赏观的矛盾还不足以支持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一著录《说苑》二十卷,其提要部分须辨误有几处,隋、唐志并不皆同;"十五篇"当是"十三篇","与旧为二十篇"当是"与旧为十八篇";"阳嘉"误,当是"鸿嘉","阙第二十卷"误,当是"阙第十三卷";曾巩所整理的《说苑》乃十八卷,阙第十三、第二十(《反质》)两卷。《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曾子固所得之二十篇"有误,曾巩并未得二十篇,乃是十八卷,且"疑者阙之"。  相似文献   

8.
唐诗人考辨五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包括五篇小文章,都是有关唐代诗人考证的.历来对于这五位诗人,或是有关其著作,或是有关其生平事迹,都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徐凝有四首诗为徐嶷之作"考证了<唐诗纪事>卷五二所收徐凝的四首诗实为徐嶷所作;"牛僧孺的家世及其早年事迹"则考证了牛僧孺早年在江西的一段生活;"贾岛与唐宣宗事不诬"则肯定了贾岛遇宣宗微行的记载;"唐有两张祜"则认为一张祜是盛唐人,一张祜是中唐人,并大致区分了两张祜相混淆的作品;"李廓事迹与卒年"不仅勾勒了李廓的生平,而且确定了其卒年.这些对于唐诗的研究具有廓清事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西档案》1998,(5):40
三毛导语:您已经能用WPS打一篇文字了,尽管用起它来还是那么蹩脚,那么吃力,眼睛发涩脖子发直,打一篇文字比手写一篇还要慢许多.不必懊丧也不必气馁,这是任何一个电脑专家都有过的经历.我则要恭喜您(这决不是恭惟):一个敢于吃螃蟹的好汉!现在,您完全可以凭着自己初中甚至小学的文化资本送给那些鼻孔里插大葱的教授级"高知"们一个浅浅的微笑.对那些至今仍不敢触摸电脑的人,您则完全有资格说:电脑嘛,没啥,多摸摸就行了.  相似文献   

10.
一个受欢迎的栏目结集成书现在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只是一本书和一篇篇文章分开阅读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钩沉栏目最近结集为《民国那些人》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先生在序言里说"读一篇和一口气读完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并认为"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两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亲历:生活本色最生动浙江人喜吃海鲜河鲜,只要是鲜鱼虾,一定清蒸白灼,不需重油赤酱就鲜美可口.就像新闻报道,只要记者愿意"沉"下去,得到第一手素材,不需太多修饰,娓娓道来就是一篇好报道.每逢新春,《浙江日报》都要组织开展类似"新春走基层"的活动,利用回乡等机会采访,反映群众春节期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今年,根据统一部署,结合既有活动,浙报仍以"亲历"作为"新春走基层"的主轴,组织采编人员奔赴各自的基层联系点,走山村、下海岛、进农家、访军营……通过活动,大家进一步感受到,只有到火热生活中去经历体验,才会有真实发现.  相似文献   

13.
去年九月,我高中毕业后,自学新闻写作,至今已被县级电台采用稿件近30篇,市级电台、报刊采用15篇,省级以上报刊采用4篇。我写稿的三点体会是:当短则短。刚开始写稿,我也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短”字。有一次写了篇六百多字的“抓赌”的通讯,见报时,编辑删成了三百字,文章短了,却言简意赅。今年初,我写了篇反映专业户事迹的千字稿,  相似文献   

14.
如今,专栏结集出书是图书出版的常见现象,也是编辑组稿的一条捷径。不过,专栏有人气而出书遇冷落的情况也常有,即便是名家的结集、名专栏的结集,也存在由"专栏"向"图书"转化的问题,毕竟,文章一篇篇分开读,和放在一本书里一起读,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实际上也是编辑的一种"二度创作",我编辑的第一套书"纯棉时代.感动书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套书是为专栏女作家  相似文献   

15.
谁都渴望有如诗如梦的年华,谁都向往瑰丽如霞的人生、谁都热爱轻松愉快的生活.在这大千世界里,我们会在悠扬悦耳的弦律中得到陶醉,在高雅的画廊中得到灵感,会从一篇小说中得到启发,我羡慕那些具有诗情画意的职业,可我从事的职业--档案工作太缺乏"味道",它既没有演奏家那种自我陶醉感,也没有那份自我欣赏感,更没有作家那份自我回味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的是一卷卷纸、一行行字、一张张图表、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卷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偌大的库房听不到半点声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生活在没有生命、没有色彩、没有旋律、充满防虫药味的气氛里.  相似文献   

16.
季燕 《记者摇篮》2013,(1):23-24
自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各家媒体迅速行动,辽阳日报社及时动员编采人员深入边远山区,深入社区厂矿,深入田间地头,深入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采回一篇篇鲜活的报道,有消息、有通讯、有图片,还有舆论监督。基层群众的生活触发了媒体人的激情,随之而来的是清新朴素的报道文风,真实生动的百姓故事,还有人民群众热切的诉求。读者评价:这样的新闻有用、给力、好看;记者感  相似文献   

17.
《人意山光》讲述了千百年来浙江宁海的变迁与人文景象。那些名胜、那些古迹、那些民俗、那些人物……我们聆听着娓娓道来的讲述,仿佛徜徉在音配画的长卷中。《人意山光》是一部30集的人文风光艺术片,分别由五个篇章组合而成,展现了立体的有生命的宁海县志、缑城春秋。综述篇讲述了宁海的过去与今天,从多个侧面阐释了宁海跨越式发展的宏大主题;名胜篇像数篇小品文逐一介绍了跃龙山、茶山、风雅温泉等若干处人文胜境;古迹篇则引领人们追寻着徐霞客的足迹踏访古道、古宅、古桥和古窑;民俗篇让人们充分领略了缑乡三雕、十里红妆  相似文献   

18.
1985年7月创刊的《消费报》,在茫茫报海中大概只能算是一个小阿弟:四开周报,可谓“小报”一张。然而,纵观其创刊来的文章,不乏名家佳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闻界宿将、8旬高龄的顾执中,不仅乐意出任《消费报》特约记者,还不吝挥笔,先后在《消费报》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特别是在一次政协会议期间,顾老一连为《消费报》写了五篇文章。也许可以这样说,两年多来,《消费报》是顾老发文篇数最多的一份报纸。名人如此支持、扶植“小报”,实令人钦佩。由此使我想起另一个问题来。凡是摇笔杆的人,都会遇到一个知名度的问题。新闻工作也是如此。于是乎,在一些新闻工作者眼里,不该有大小之分的报刊杂志居然有了“大”、“小”之别了。且看他们如何区别对待——眼睛往往只盯着大报大刊,至于那些“小报小刊”,则对不起——不屑一顾。为什么有些“小报小刊”的稿源不足或约稿  相似文献   

19.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 C. 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  相似文献   

20.
最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奥地利,我有机会访问了1948年创刊的维也纳新闻报。该报主编考和尔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说,新闻报在国际上是一张有名的报纸,虽然发行量只有六万多份,但是它有代表性。它不是一张市民小报,而是一张严肃的报纸。读者对象主要是工资收入较高、具有大学文化水平、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那些人,大约有十八万。据我们了解,该报是一张知识分子的报纸,文章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