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生活的教育价值,倡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的学习空间,也为学生明确道理。  相似文献   

2.
董永钰 《广西教育》2007,(10A):13-14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孔夫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养成的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校礼仪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与以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而应该在“新”字上作文章。  相似文献   

4.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在课改的进程中,全新的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感悟,促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儿童生活,更加重视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更加着眼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年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只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活动中.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生活.并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达到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学会做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张丽萍 《考试周刊》2013,(35):188-189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品德与生活》课和《手工课》的教学做了探索性尝试,在尝试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不断反思、修正、调整、完善、创新、再探索;在探索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教互动,教学相长,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中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标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等复合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14.
教学空间不能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校处延伸。我们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6.
张玉喜 《农村教育》2007,(1):125-12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观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8.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9.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20.
谢平  包彦芳 《山东教育》2007,(12):49-5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小学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整合学习内容,避免重复交叉,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