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社会学中的实地调查,对数十个"陪读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度解析了"陪读家庭"产生的原因、陪读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应对措施."陪读家庭"的出现有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正>"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似乎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却又感到棘手的问题,而"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存在又是一个伴随着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永恒问题。为了更好地面对"问题学生",我们首先必须辨析清楚两个概念,一是"学生问题",二是"问题学生"。所谓"学生问题"是从来都有并且随时会发生的普遍问题;而"问题学生"则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在成长中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心理、行为等  相似文献   

3.
学生厌学是教师常见的问题,也是社会、学校、家庭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使一些农村中学生产生了厌学.为此我分析了其厌学产生的原因,并相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等.排除学生厌学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打工潮的高涨,很多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自愿放弃学业,加入"打工大军"中,由此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少年失学"现象。现代社会是知识型社会,对于初中肄业生来说,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找一些苦、脏、累的工作。这不仅对他们自身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其他社会组成部分产生不良后果。本文尝试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胡惠闵 《班主任》2001,(9):39-41
一、问题的提出:班干部制度产生了一批小"老干部" 在中小学,传统的班级干部制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当多的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的影响下,把少先队干部标志看成是小官衔的符号,认为"荣誉"重于"责任".  相似文献   

6.
刘瑞成 《考试周刊》2014,(41):130-130
<正>1.利用"追问"与"反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目前普遍认可的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城乡中小学生都产生了不同的"课业负担"。通过调查发现:"课业负担"除了包括来自学校内部的课业负担外,还包括校外强加给学生的负担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负担。应辩证对待学生的"减负"问题,从教师、家长、评价、学生等多角度出发,切实实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互联网+教学"的实施。"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帮助学生学会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紧扣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学与操作相结合;促进了学习迁移的产生;优化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当前实施"互联网+教学"主要面临硬件设备与软件平台建设、教师的教育理念亟须更新、转变家庭与社会错误的教育观念等问题。促进"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一)从主观方面看,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与童年时代的学生相比,少年期的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由于学生生理的发展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加之经验不足,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对教师家长的劝说、批评,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工作室式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位大学生在即将毕业与走向社会之初,都会产生一种由"理想"与"现实"、"经验"与"能力"、"环境"与"身份"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茫然感.从学生到工作者、从学校到社会、从学校的集体生活到社会的独立生活、从理论学习到实际的工作岗位实践等等都面临着各种的问题.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让毕业生产生心理的波动,迷茫、没有目标与自信心不足直接表现出的就是经验与能力的不足.这是每个大学都应重视的问题.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逐步了解社会,让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是教学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工作室式教学模式便可以搭建起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  相似文献   

11.
潘驰 《考试周刊》2008,(8):46-47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堂的显著特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方面论述了"学闹"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对策:学校高度重视,认真处理;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建立预警机制,防止事态扩大;吸取教训,警钟长鸣,把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3.
处在高等教育最底层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因社会环境、自身能力、家庭环境、就业压力等原因,比本科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高职高专学生主要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心理健康问题、社交软件成瘾问题等七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几个方面。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有:学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父母做到经常与孩子平等沟通,社会层面上应该树立"培养人才人人有责"的观念等。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自主经营、等价交换和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深深扎根在人们头脑当中,由此产生整个社珑会价值观的嬗变.这种社会现实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及教师、学生的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冲击学校"德育"工作.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陆军 《考试周刊》2014,(26):115-115
<正>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定义看,"取得尽可能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其中核心内容应该是"人",即学生的素质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变传统式的"灌"为"导","导"出学生的学习技巧,"导"出学生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层次多种多样,教师只有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课",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线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逃课的情况.2009年我校对学生"厌学逃课"现象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厌学逃课"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探讨解决措施时,着重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偏差进行分析,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侧重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去理解、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屡禁不止,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而高中教育又恰恰犹如一座桥梁,下接初等教育,上连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在"两基"目标基本实现之后,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高中择校"的形成机制源于宏观层面"学历社会"对高中择校现象的外部挤压;中观层面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学生择校产生影响;微观层面学生自致因素是学生择校的个体动机。  相似文献   

18.
信息社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高校电类课程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能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恰当的应用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产生"教"与"学"不同步等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应加以避免.  相似文献   

19.
德育低效状态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德育方式上的误区.在"大德育"理论框架下,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与"主行主义"两种偏向,忽视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道德教育只有坚持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活动理念】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教学中想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借用学生的现实经历,往往会产生阻抗现象或者是产生社会赞许效应,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因此我们利用"投射"的原理来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敞开心扉,表达意愿,宣泄情绪,从而疏解情绪,调整认知,改变行为,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