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几天,听了几堂课改年级的阅读展示课。教师们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读声琅琅。可是,细细品味,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整堂课“一读到底”,读的多,想的少,更不用说写了。出现以上现象,可能与新课改倡导的“以读为本”的理念有关。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很多老师就认为语文课,不充分地读,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不读书就不是语文课。但笔者认为过分地强调“读”,占据了“写”的时间,也不是好的语文课。阅读教学不是多读就是好课,浮在文本表面的朗读,没有深层次地挖掘,那也…  相似文献   

2.
自读课是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得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的课。自读课的教学是沟通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它对提高学生语言素质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但目前中学语文自读课的教学却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不是包办代替就是放任自流。那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一节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的语文课,一定不是一节优质的语文课,但一节语文课如果只有空洞的反复的读书声,也肯定算不上有质量的语文课。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课的性质与教学目的语文课是语言工具课。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社会交际的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和表达能力。接受能力包括听和读,表达能力包括说和写。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也不是思想教育 语言学习课。尽管语文课能够起到以一定的思想观点感染学生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无论哪一种学科也都有的,它不能反映语文课的特殊本质。语文课不是文学课,这是因为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带有基础性。其教学重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能力,以适应各种学习  相似文献   

5.
张晓婷 《广西教育》2013,(33):67-68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如今的教育界对语文教学的阐述虽众说纷纭,但都以"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健康人格"为出发点。以这一理念为准则,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让学生会读、有悟、敢说、乐写。一、方法引领,让学生会读语文教学实践最基本的要求是读书,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自读、同桌读、小组读、赛读、评读等,  相似文献   

6.
姚蒙 《师道》2011,(5):31-31
笔者曾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所实验学校就读,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回家后笔者与之交流。孩子说,他们学校上课很自由,也很无味。不论是语文课还是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老师都叫他们读、读、读,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笔者问孩子,一堂课下来能记住多少东西,学到什么。孩子说,下课后,感觉什么也不知道,课后写作业时再去翻书本。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2013,(1):71-71
淡定的孩子 上语文课,某学生睡着了,坐在边上的同学突然叫醒他并小声说道:“读课文第三段。”那学生立马起身大声读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海南教育》2013,(4):54-54
<正>《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不少一线的老师对"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产生了疑惑。说实在话,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语文课必须"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简约、纯粹、以读为主,注重感悟。我国一些教育家一再告诫我们书不是教师讲懂的而是学生自己读  相似文献   

9.
不管生活怎样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班级读书会:第一,班级共读不是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对阅读的材料和阅读的时间都有相对统一要求,主要是为了方便全班的统一讨论.班级共同阅读可以放在课外,但一定要用正式的课时来进行讨论和进行延伸活动.第二,班级共读的阅读材料不同于课文.主要是整本书,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多以长篇为主.第三,班级共读与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区别.讨论是其核心,是一群人在共同读完一本书后交流心得、碰撞观念,也是轻松地聊书.班级共读可以有带领人,但带领人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程序的安排者和维持者.教师可以进行教学设计,但不必像传统的语文课那样过于精细,而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发言.  相似文献   

10.
自课程改革以来,伴随着语文回归本色的呼声,阅读教学中的读又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读书声此起彼伏,但并非声声入耳。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重视了读的数量,忽视了读的质量;有读的意识,无读的策略,朗读教学停留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的孩子多读课外书能扩大视野、丰富知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性,孩子的课外阅读大多在家里进行,这就需要家长做好安排并给予科学指导。建议如下: 一、帮助选。书很多,对孩子来说读什么,就应根据他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做一番选择。一般最常见的选书方法是从课内到课外。如语文课上孩子学了《火烧赤壁》一文,课外可指导他阅读《三国演义》,以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课内学了《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课外可让他选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以丰富、充实有关知识;自然课上学了“水的知识”,课外可让他读一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路新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真与活,首先是预设上要做到真与活。如何在课上透出语文味如何给孩子真收获?这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在真字上所做的文章。怎样使孩子学得有兴致?怎样使孩子学得很畅快?这就要归结于文本读解的“活”。本课预设的“真”有两条线:一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脱离了读,语文总不是个滋味通过朗读、速读、对读、引读、默读、研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提升读的本领、激发对读的兴致。二是写。一堂课要尽可能使学生有动笔的机会,这种练笔日积月累将不断丰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一堂语文课才是充实的课…  相似文献   

13.
当前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促情、读中悟情”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人人高举“读”字旗,百“读”争艳:朗读、默读、自由读、配乐读、比赛读、表演读……春色满园,独领风骚。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写写说说,演演笑笑,如花团锦簇,好不热闹。可谓是一个“读”字了得!但透过这些开满鲜花的读的背后,却发现学生的语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语文能力也未见提升。这些迹象的出现难道不是错误的朗读指导惹的祸吗?  相似文献   

14.
引言:师生共读活动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阅读课,它如我们的语文课一样,现已走进了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是我校语文课之外的又一种学生阅读课。 《木偶奇遇记》的师生共读课我曾经公开共读过三次,但每一次的共读我总觉得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如从一开始聊"童话"到聊"作者",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到后面的"共同读其中的一个故事",到最后"让学生为本书写写推荐词"。整个过程感觉很形式化。"老师在其中做什么?""学生读到了什么?""有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等问题我似乎并没有在意,而更多的是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语文课丧失了"读书"的本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如此.所以,语文课应回到它应有的起点--读.让"读"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得到重视,新的部编语文教材倡导建立"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明确要求让语文课回到读书,让孩子多读书、会读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的地位在制度设计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都日益得到凸显,中高考也开始加大对阅读量和名著阅读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语言训练中的「读」与「说江苏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林宣龙邹丽琴1.扩展读的功效。广大小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读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确认听不到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但是,如果对读作深层次的探讨的话,那就要追求读的多种功效,而不能满足于无目的的多读。实...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语文课就是读书会美国中学实行宽松的选课制,语文课也更像是"阅读分享课"。虽然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锻炼写作能力。至于语文课上读什么书,也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开书单,无论教育部还是学校,都不会印发统一的教材。尽管中学语文课深浅程度是可选的,但无论哪种课程,大量的阅读都逃不掉:刚上初中的13岁孩子,一个学期下来可能必须读六七种风格的英文作品;而希望上好一点大学的高中生,平均一学期要完整地啃下10本左右名著。  相似文献   

19.
真正做些语文的事情。读了这么多语文名师的文章,听了这么多名师的课。语文课该干什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同学语言匮乏,表达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书读的少,这里所说的书并不是作文选编,不是答题技巧,更不是杂志漫画,而是古今中外的名著。现在的孩子世界里充斥着浮浅和功利的思想,对名著是不屑于读的,对于语文课的课外阅读也是心不在焉的。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教法进行了一些介绍,意在指出课外阅读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阅读的目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讲解要少而精,知识多但不庞杂,对长篇与短篇要有不同的讲法,必要时可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最终让学生在对名著的阅读中丰富自己,启迪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