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新闻敲诈事件的频频发生,使“新闻敲诈”一词闯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业内关注的热词。新闻敲诈是指媒体或记者假借舆论监督的名义,以不利于报道对象的新闻稿件相要挟,对报道对象进行敲诈勒索,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新闻敲诈”(Franz?sischerNachrichtenhumbug)是马克思用来说明法国和英国新闻界报道某些事件时以政治投机和经济投机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一概念出现于马克思1861年12月31日所写的通讯《法目的新闻敲诈——战争的经济后果》的标题中,该文载于1862年1月4日出版的奥地利德文《新闻报》,当时马克思是该报的签约通讯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个别媒体记者涉嫌以批评报道要挟企业搞“敲诈”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严重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因为工作的原因,笔者接触过此类案例,并在参与调查和处理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梳理,现对这类“敲诈”活动的一般做法及特点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李德勇“组团”进行新闻敲诈的事件八手,在论述舆论监督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新闻敲诈的种种危害和违法犯罪实质,并提出了整治有偿新闻和新闻敲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中,“小入物”敲诈“大人物”的事时有发生,可“大人物”敲诈“小人物”却极为少见。在繁华的大上海,一家大型综合性度假村的总经理竟然敲诈前台接待员,向她勒索10万元。但他的目的不是为了钱,是要求对方能“分期付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邢发亮 《新闻前哨》2006,(12):36-37
近年来,个别媒体记涉嫌以批评报道要挟企业搞“敲诈”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严重败坏了新闻工作的声誉。因为工作的原因,笔接触过此类案例,并在参与凋查和处理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梳理,现对这类“敲诈”活动的一般做法及特点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视野     
《新闻实践》2012,(9):94-94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征集新闻敲诈违法线索 法制日报7月20日报道:新闻出版总署7月19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自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等3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级新闻出版执法部门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8.
11月16日,英国媒体窃听事件中“核心受害者”的委托律师戴维·舍伯恩用“敲诈”、“行贿”、“诽谤”、“行为卑鄙”等字眼控诉英国媒体,使针对英国媒体伦理道德规范的一项调查自一启动便火药味十足。  相似文献   

9.
2008年年底,北京西城区检察院认定有着“中国IT第一记者”之称的刘韧涉嫌敲诈勒索,批准警方逮捕。此前在2007年9月,原《财经时报》记者熊川因敲诈勒索罪,被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半。前后两起事件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为何记者“敲诈门”事件频频发生?是谁在记者与企业之间建起了这条暗线?  相似文献   

10.
冒牌记搞“舆论监督”是新闻,正牌记搞“舆论监督”是不是新闻?1月17日,3名男子因涉嫌敲诈被湖北十堰市检察院批捕。自2003年以来,3人打着“记”的招牌,专作“批评报道”,并以此要挟舆论监督对象出钱作“正面宣传”,先后敲诈了20多家单位。(2月1日,《楚天都市报》报道)另据报道,至去年年底,山西省已依法取缔非法期刊记站21家.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来,一些媒体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目无党纪国法,无视管理规定,违反职业道德,利用新闻采编活动的职务便利和新闻记者的职务影响,滥用新闻采访报道权,对基层单位企业等进行敲诈勒索,谋取不法利益,甚至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基层群众将这一现象称为"新闻敲诈"。新闻敲诈问题,严重侵害了基层单位、企业和群众利益,损害了新闻队伍形象,侵蚀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几年来,各地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治理新闻敲诈问题,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屡禁不止。为切实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防止新闻敲诈现象扩散蔓延,从去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处了《购物导报》等一批新闻敲诈案件,关停了一批违规的新闻单  相似文献   

12.
我采写的《铁道部长托运彩电被敲诈,丁关根搞火力侦察获实证》一稿,荣幸地获得了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这条消息是整个北京站“行包事件”连续报道中的一篇,首篇报道《北京车站行李托运处秩序混乱,不法分子借代办托运勒索旅客》,也被全国消费者协会等单位评为1986年度维护消费者利益好新闻。 1986年10月中旬,在北京站行李房,我发现了车站内部职工和社会上不法分子相互勾结敲诈旅客的迹象.经过周密的调查。将所见所闻作了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纷纷批示严肃处理,铁道部门在北京市的有力配合下,根据报道提供的线索,迅速行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查清了事实,并对有关人员做了严肃处理。负有领导责任的北京站两名副站长被停职检查,党委书记被责令在职检查;3名车站行包车间职工利用工作之便为不法分子敲诈旅客开绿灯,从中索取、接受贿赂,被公安机关依法收审,社会上23  相似文献   

13.
近来,用“愁云惨雾”来形容一些媒体人的心情,恐怕并不为过。引起广泛争议的“陈永洲事件”阴影挥之不去,受贿丑闻如同雾霾天气让很多人感到沉重无比,艰于呼吸。此时,有关部门开展的“打击新闻敲诈和有偿新闻”行动风声正疾。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敲诈不断发生,损害了媒体、记者的形象,也让舆论监督面临相当的困境。“你们自己都这样,有什么资格监督别人”,是媒体人不得不面对的诘问。
  新闻敲诈,让所有媒体人蒙羞。但这么干的媒体、记者,毕竟是极少数。因为极少数媒体和记者而对新闻行业做全面否定,不是理性的态度。目前社会环境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推进社会进步,媒体的监督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东莞涉黄、上海福喜事件等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都是媒体记者不畏艰难,甚至卧底发现和曝光的。一次次“假如没有媒体监督”的假设,凸显了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中宣部、公安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记协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其实.在我国.几乎每年都有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但为什么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却屡禁不止呢?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为何屡见不鲜.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假记者们生存的土壤。土壤之一,就是我们的被骗的部门或个人屁股不干净。  相似文献   

16.
王捷 《声屏世界》2013,(10):71-71
“社会焦点网”等11网站涉嫌敲诈被查。江苏警方破获系列网络敲诈案件,被打掉的4个团伙,有犯罪嫌疑人16名,查实的120起案件涉及7个省27个市县,涉案金额达300多万元。此次被抓的伸伟网络敲诈团伙有政府宣传干部参与,其中一个主犯叫窦玉刚,利用在宣传部门工作的便利,多次向仲伟爆料,并以中间人的身份出面“摆平”,参与敲诈后分成。(9月8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17.
康化夷 《传媒》2016,(20):50-52
新闻敲诈指的是利用或假冒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身份,以负面新闻相威胁,向报道对象索要钱财或其他好处的行为,其实质是"新闻寻租",即利用公权力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由于民众和基层政府媒介素养的欠缺,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度较低,以及行政监管的"漏斗效应",新闻敲诈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广大县域成为新闻敲诈的多发之地.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一些报刊,尤其是晚报等生活类报刊,为追求“卖点”追求“轰动效应”,以便更多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往往不惜版面对犯罪分子的作案心理、“高明”的作案手法和作案技巧等进行详细地报道。2005年1月,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公安分局破获了一起专盗机动车车牌进行敲诈的系列案件,犯罪嫌疑人欧某和苏某先后在湘潭市盗窃机动车车牌50多副,然后打电话对失主进行敲诈,每次金额在150—200元之间。短短的几个月内,他们频频得手,共获赃款6000元。在审讯中,欧某和苏某交代,他们的作案手法是从一家省级媒体的一篇案件报道中学来的,在这篇报道中对一起同样性质的案件进行了报道,其中包括作案手法的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6月6日上海青年记者协会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尹明华新闻作品研讨会”。36岁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科科长尹明华,1984年从上海柴油机厂被招聘到电台从事编辑工作。他在负责“早新闻”节目之余,辛勤笔耕,采写发表了新闻报道、评论、大特写、报告文学、小说等达30多万字。今年初,他揭露广州新大地宾馆名仕发廊敲诈上海顾客剑蕾烫发费763元一事,号称“中国第一发”事件,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会上介绍的他的诸多作品中,这组报道人们最感兴趣。他的报道对象、上海雷允上国药公司职工剑蕾到会讲述了她的切身体会,使研讨会气氛更加活跃。这里发表尹明华和剑蕾的两篇文章,以及上海记协主席王维短论一篇,相信同行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报道的“彭宇案”造成了恶劣影响,让人不敢再做好人,因为有了“彭宇案”的先例,所以怕被敲诈,因为怕被敲诈所以不敢救人,所以有了“小悦悦事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是媒体不自觉地充当了“帮凶”——正是因为媒体沸沸扬扬的宣传,使负面新闻产生了放大效应,才造成这一“恶之花”.正如有的网友所说:“有弱势群体出现,肯定有人会帮有人不会帮,这无关道德,管与不管都正常.在这里,舆论导向就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媒体不把碰瓷敲诈的个别现象放大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像原来一样多宣扬雷锋,小悦悦就不会没人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