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和雪莱的友谊,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文学史上,人们因为他们属于同一诗歌流派而想当然地把他们视为很好的朋友,并对他们两人的所谓伟大友谊不顾史实地大加赞赏。然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好朋友,而仅仅是雪莱敬佩拜伦的诗歌才华和名气,他们最多只能算是诗歌界相互认识的同行。  相似文献   

2.
拜伦和雪莱     
拜伦和雪莱,这两颗十九世纪英国诗坛的巨星,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而又不同之处。如果把他们的异同进行一番比较研究,不无裨益。拜伦和雪莱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都出身贵族而又彻底背叛了他们的阶级,成了高尔基所称的“资产阶级的‘浪子’”。他们都一贯赞扬法国大革命,同情工人运动,醉心于革命所广为传播的自由与平等的理想,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时期,而极其憎恨反动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初叶,在欧洲诗坛同时升起了两颗明星:英国的拜伦和雪莱。 在当时欧洲的政治夜空上,这是两颗诗的启明星。 拜伦与雪莱极为相似,又非常不同;可以说这两颗璀灿的诗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映成趣。 他们都出身于豪门贵族,而又都是高尔基所说的资产阶级的“浪子”,同情工人运动,赞扬法国大革命,讴歌自由与平等。 他们在恋爱婚姻上,都几经波折,既受家庭的打击,又遭社会的迫害。英国反动势  相似文献   

4.
<正> 乔治·拜伦(1788—1824)、波西·雪莱(1792—1822)、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三位浪漫主义的年青诗人,也是英国第一流的诗人,可惜他们都早逝。拜伦死于三十六岁,雪莱死于二十九岁,济慈死于二十六岁。但他们在天才的火花熄灭之前,都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三位诗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政治态度也有区别,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特色上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本文根据这三位诗人留下的部分作品,对他们各人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特色,分别作一些肤浅的阐述,并进行一些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因为这是一条永恒的法则:最美的应该最有力量!可是,按照这条法则,今后又将会有另一个种族出世逞强”……济慈在气魄宏大,宣言书一般的长诗《海皮里安》里以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宣告年轻一代的诗人已经登上了一直由湖畔派诗人统治着的诗坛,而济慈又是年轻一代巨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具有一个其他任何人都未曾涉猎过的世界——自然的美、感官的美和想象的美的世界。济慈虽与拜伦和雪莱并称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坛,他们的创作又集中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具体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却各有千秋。拜伦和雪莱以强烈的挑战和反抗精神著称于世,作品尖刻而又广阔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济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英国工业革命后,国力空前强盛。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宣扬自由与人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欧洲,旗手就是伟大的诗人雪莱与拜伦。与此同时,神秘恐怖的歌特式小说也大行其道。好些女性作家,都是此中高手。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就是其中一位。 1816年的夏天,雪莱夫妇偕诗友拜伦及意大利医生波里多利一起到日内瓦度假。一天傍晚,他们开始讨论一个新科学实验:一个科学家试图用伏打电疗法使尸体重新复活。他们还探讨了把某些动物的各个部位制造出来,装配到一起,赋予其生命的可能性。 晚上,玛丽便“梦见一位脸色苍白的学者,正跪在他…  相似文献   

7.
金燕 《文教资料》2009,(14):10-13
众多的相同将拜伦和雪莱紧密相联.然而他们的诗歌艺术却有很多不同之处。通过对他们生平和作品的剖析.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却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他对拜伦、雪莱作品的翻译,他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他自由不羁、多情放荡的单纯气质,都成为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作家的精神资源.由于在时代精神和个人气质两方面都与英国浪漫主义存在相通之处,使他在众多外国文学思潮中,对英国浪漫主义情有独钟.但苏曼殊毕竟与拜伦、雪莱和彭斯等人处于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这就决定了苏曼殊在接受影响的时候,不可能表现出与英国浪漫主义完全一致,甚至在一些方面背道而驰.苏曼殊在一个不是真正需要个性解放的时代,用一种"行云流水一孤僧"的形态去应对当时的历史潮流,他始终没有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也没有邀宠争荣,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决定了他在乐观和悲观、亢奋和消沉之间游离,苏曼殊不可能最终达到拜伦、雪莱那样真正自由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早在一九○七年,鲁迅就将英国十九世纪初叶的诗人拜伦(1788—1824)与雪莱(1792—1822)的思想和创作介绍给我国读者,对拜伦、雪莱敢于向压迫者进行反抗斗争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其诗作的成就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较为切实的评析。读拜伦诗,能使人们心神俱旺当鲁迅弃医从文,决定以文学为振兴中华的思想武器的一开始,就喜爱拜伦(裴伦)和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在一九○七年写作的《摩罗诗力说》中,对于拜伦等人在诗作中所表现的“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  相似文献   

10.
拜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对自己的个性,比任何英国浪漫主义作家都更加重视”。在他的个性与思想、生活与创作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统一关系,他的诗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本文试图从表现手法、人物和题材三个方面谈拜伦的个性对他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国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而且是一场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革命。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工业革命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无论是华兹华斯的自然主义,雪莱的无神论精神主义、拜伦的愤世自由主义还是济慈的唯美感觉主义,都体现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崇尚个人主义和主张消灭社会关系的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论梁遇春散文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才华横溢却赉志以殁的短命作家,外国有拜伦、雪莱、济慈、莱蒙托夫,中国古代有王勃、李贺,现代则有徐志摩和梁遇春。他们的生命如彗星一般有刹那间放射出瑰丽的光焰,而他们的作品却如恒星一样,长留在天上人间。梁遇春仅在人世间度过了短暂的二十七年。他生时常说,人在青年时候死去,在他人的记忆里永远是年青的,想不到他自己就应了这句话。他给后人留下二十多种翻译作品,还有《春醪集》、《泪与笑》两本薄薄的散文集。然而,虽然只是两本,三十余篇,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3.
郑卓蕻 《文教资料》2008,(25):13-16
鲁迅曾在他的多篇文章中提到过雪菜,雪莱时鲁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传统,建设新世界的理想;一是乐观主义.从文本看,雪莱对鲁迅的影响不是拜伦式的.  相似文献   

14.
雪莱(Percy B.Shelley,1792-1822)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其作品最为人所知的有《自由颂》、《西风颂》以及《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本文选自雪莱写给他“心灵的知己”伊丽莎白·西琴勒的情书,语言优美,寓意生动,表现了作者真挚而深切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1788年1月22日,拜伦诞生在英国伦敦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他父亲是个生活放荡、挥金如土的上尉,先后娶了两个贵族女子做老婆,第一个妻子被折磨而死后,他又娶了出自于苏格兰名门望族的凯瑟琳·戈登,不久,他们就有了拜伦。拜伦的出世,并没有使他父亲的荒唐行为有所收敛。上尉继续挥霍财产,并且欠下很多债。为躲债,他逃往法国,旋即去世。  相似文献   

16.
号称“恶魔派宗主”的拜伦因其童年深刻的自卑情结和英雄崇拜,渴望一种英雄的气质和品格。布鲁诺的英雄热情的道德理想在其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而自由主义、撒旦主义与强力意志互相结合,构成了其英雄主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具有英雄热情的拜伦同其诗歌中的人物一样充满了矛盾而复杂的臣索:既带有个人主义又带有人道主义,既有撒旦精神又有博爱思想,使拜伦的人生与个性充满了传奇性、浪漫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20余篇散文,是我近几年来所写的读书笔记中,关于外国作家与作品的一部分。我的主人公,就是我所读到的一些书的作者——他们大都是令我景仰与膜拜的文学和思想的大师……所谓的大师,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是这样一些人:终其一生——无论是列夫·托尔斯泰、萧伯纳、雨果那样的耄耋高寿,抑或雪莱、拜伦、普希金那样生命匆促——以博大的爱心,以殷殷的热血,以无与伦比的天赋与才华,以极端自觉、至死不渝的对于人类理想和艺术胜境的追求……呕心沥血地从事着世界文化的崭新星座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忽然想到     
死亡 一场毫无意义的风暴将雪莱,这位热情的幻想家,美丽的大自然的信使的尸体抛到了第勒尼安海滩上.他的友人拜伦,匆匆赶来,在南方的海边为他燃起了焚化的柴堆.  相似文献   

19.
读巴尔扎克     
19世纪末到20世纪,是诗歌复杂多变的时代。拜伦、雪莱们浪漫主义的诗歌抒发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用人道主义道德去感化改变世界,而这一愿望却流于空幻。期间,巴尔扎克的作品犹如这空幻中的一道闪电,永远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录。他通过艺术  相似文献   

20.
英国诗人雪莱虽然一直把中国当作未开化、未驯服的蛮族,但在20世纪初,在以救亡启蒙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热切期盼下,他作为精神偶像,在中国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其中有赞扬,也有激烈的批评。但总体来看,中国知识分子真正关注雪莱的,是其作为一个反抗传统道德,崇尚自由、爱与美的诗人。他的诗、他的生活、他那种希腊悲剧英雄式的战斗精神,都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当时翻译介绍西方作家,其根本目的本就不在文学本身,而在借"他山之石""为中国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