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拟人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之中。从概念隐喻理论来看,拟人是一种最基本的本体性隐喻,是人的源域向非人实体的目的域映射的结果。从事件域认知模型来看,拟人可以把人这一源域中的行为要素映射到非人实体的目的域上,也可以把人这一源域中的事体要素映射到非人实体的目的域上。这种映射是单向的,即只能由人的源域向非人实体的目的域映射。在由人的源域向非人实体的目的域映射的过程中,被映射的行为要素或事体要素得到了突显。  相似文献   

2.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隐喻在人类语言与认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于人类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联想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概念语法隐喻作为隐喻的一个部分,对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指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使用的语言;是特定时间段内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的反映。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进行交际的重要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两个域之间相似性是隐喻映射的基本要素。从认知隐喻角度分析流行语隐喻语义映射机制和语义泛化,揭示隐喻在流行语流行过程中的运作机制,为流行语产生和迅速传播提供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5.
隐喻研究向认知领域扩展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新途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而隐喻映射不可避免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如果不了解隐喻映射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就会造成隐喻理解的困难。因此,只有了解隐喻映射的认知文化根源,认识到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理解其喻义。  相似文献   

6.
貂蝉的隐喻     
隐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事实上,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隐喻的本质是将所熟悉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里,从而更好地理解陌生事物。从隐喻的本质入手,根据隐喻概念,分析和探究动物貂和蝉以及四大美人之一的人物貂蝉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建构起隐喻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和简单的语言产物,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概念建立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构建陌生的抽象概念.文章以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为研究文本,抽取并分析小说中关于“女人”的隐喻.通过分析各个隐喻的始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不难发现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带有消极负面特点.这也反映了在20世纪初的美国,普通大众对“女人”有很深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从源语到目的语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和映射移植三种主要翻译方法。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5,(4):118-125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下,传统修辞学中名词性隐喻的喻底可以被抽象成为临时认知域(ad hoc cognitive domain,ACD)。该认知域是原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上位概念,本体和喻体是这一认知域的范畴成员。由此,名词隐喻中的跨域映射经由临时认知域转化成为同一认知域域内成员之间的映射,即转喻或转喻机制在名词隐喻的产生或理解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转喻和隐喻的各自的认知基础来看,这也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相似性基于邻近性,邻近性保证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曹刿生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39-141
试图根据认知语言学、语法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理论,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非过去时间用法,并从虚拟和礼貌两个层面论述过去时从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继而映射到心理距离的语用含义,进一步认识到隐喻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及它在话语中的信息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语法学家将英语动词的时态解释为"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语法范畴"。"多时态"的支持者和"双时态"拥护者都试图证明时间和时态的一致性,这样无疑削弱了他们的定义的解释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文章将时态定义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与参照点之间的关系的语法范畴"。以奥古斯丁和柏格森的时间观为哲学理论,文章提出"统一时态"的观点,认为英语只有一种时态,即现在时态,它包括"现联时态"和"现距时态"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英语时态,特别是过去时的探讨和研究一直是传统的语法学家的探究热点。然而从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出发来探析英语过去时态的用法,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一般过去时态在使用中替代一般现在时,使语气变得委婉一些,在传统的语法教授中被认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探讨一般过去时表委婉的认知过程,即通过距离性这个认知机制实现了时间域向心理域的映射。本文还就认知语言学提出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虚拟结构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仅结构的罗列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去时的基本用法表现为时间方面的距离,由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并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虚拟结构是动词过去时隐喻化的结果。因此,语法的讲解与理据分析的结合、隐喻认知与语法教学的结合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Langacker认知语法指出语言各个成分都是有意义的,那么语法范畴的各层次也是有意义的.英语过去时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其表达过去时间的意义与表达虚拟和委婉的意义是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的关系,这是典型效应在多义性语法范畴中的体现.本文从典型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结合家族相似性,解释英语过去时态范畴的多义性,以揭示原型理论在该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何春燕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57-59,64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语言学家对"原型"有不同的理解;原型范畴的属性不确定性、范畴成员之间地位的不相等性及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等特征对英语时态范畴的模糊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一般现在时除表示现在时间以外,还可以用来表达过去与将来时间。从一般现在时的实质现联性出发,以其两个基本特征——时间上的双向联系和心理上的现联性为依托,运用转喻认知机制对英语一般现在时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了阐释,从而揭示一般现在时丰富的语法表意功能背后所隐藏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9.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核心理论之一。为语言研究及语言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将以一般过去时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英语时态教学的关系,运用原型理论对一般过去时态的各种用法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英语时态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语法书里,英语动词过去时被定义为一种指称性的时态,主要用于表述以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状态。然而动词的过去时态还有非过去时间用法。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态的用法,揭示动词过去时态的本质特征,即距离性,包括时间距离、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