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时节     
对清明节开始有印象,是12岁时。那时我被父母送到一个离家百里的地方上学。那年清明节,母亲和大姨来看我,带了好多吃的。饕餮之际,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外公没了,上个月过世的,是走在路上突然间倒地去的,好在没受什么罪……我正吃得性起,听闻此言,只是"哦"了一声,继续据案大嚼。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家乡在丹东一个偏僻山村之中,1981年出生的我,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虽然我家住在农村,母亲是地道的农民,但是因为父亲在公路养护站工作,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记得当时父亲的工资好像是三十几块钱。又因为父亲是非农户口,我们家在那时还能够吃上一点供应的细粮,因此在伙伴们的眼中,我是非常幸福的。然而,这一点细粮,母亲要精打细算,只有来客人时我才能跟着解解馋,平时根本不可能吃到。母亲说,在我上小学时,给我吃个鸡蛋,都要左思右想,下好大的决心。已经记不得  相似文献   

3.
王涛 《云南档案》2011,(12):62-62
<正>前不久,我回乡下看望父母,到了午饭时间,母亲问我想吃什么,韭菜饺子还是打卤面?打卤面吧!好久没有吃母亲做的打卤面了,梦里都想吃呢。母亲笑呵呵地说:"那我多做点,你吃个够!"洗手,和面,母亲虽然一头白发,动作仍然麻  相似文献   

4.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养女方知母亲心。”我却以为作为儿门子,我更知母亲的心,更懂得母亲的爱。母亲共生养了五个儿女,我为长子。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八九岁时,就骑在牛背上“啃”《唐诗三百首》,并幻想着将来能当一名像杜家的祖师爷杜甫那样的诗人。或许,母亲看出了什么,对我格外宠爱。那时,父亲在外地矿山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一人挑起沉重的家庭担子。尽管家务活多,但母亲很少  相似文献   

6.
只要是人,就会遇到逆境,就会受到挫折。人人都会碰到困难,都会遇到挑战,都会寻求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就我而言,我的力量源于我的父母,特别是源于我的母亲。直到今天她依然是一位具有非凡力量和常识的女人。她总是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我至今还记得母亲最早传授给我的一个经验。那时我大约4岁,我家也刚刚搬到  相似文献   

7.
我在八九岁时,第一次写了一首诗。 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的大亨,派拉蒙制片公司的经理。母亲在各种学术活动里是个领袖人物,帮忙把“文化”介绍给二十年代充满活力的好莱坞。 母亲读了我的那首小诗,哭起来了。“柏弟,这  相似文献   

8.
杨澜  奂生 《出版参考》2007,(5):48-48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宋佳航 《湖北档案》2022,(11):35-36
<正>前些日子回农村老家修缮老宅,打开锈迹斑斑的堂屋门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父亲那辆骑了20多年的自行车,它安静地倚在角落里,车身布满了蜘蛛网。看着这辆自行车,尘封的岁月顿时打开,如烟往事涌上心头。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刚开始改革开放,但对于我们偏远农村山区来说,物质仍旧很是匮乏,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我记得十二岁那年一个盛夏的夜晚,我们一家在院里吃着晚饭,父亲和母亲商量着说:  相似文献   

10.
狱中     
正【整理者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母亲郑育之给我看了她的一篇回忆录,从中让我了解到关于母亲第一次坐牢的情况。那时,她才二十岁,在老共产党员薛迅的教导和帮助下成长了起来,在薛迅离开监狱后,她勇敢地承担起领导狱友与敌人作斗争的职责。1990年代初,母亲年事已高,已经不能写什么文章了,我与我大姐和哥哥将她所有的作品及回忆录汇集在一起,为母亲编了一本书,取名"多年的心愿",出这样一本书是我们  相似文献   

11.
要吃新鲜黄鱼,还是到海那边去。20多年前,到过一个海岛,主人好客,一日三餐,餐餐海味鱼鲜,美酒佳肴,一吃就是十来天。但物极必反,后期也感到倒胃口了。倒胃口的不仅在黄鱼,还有那次海岛采访给我留下的不愉快回忆。那是“三年困难时期”,我参加的一个报道组,根据总编辑从一份市属县红头文件上提供的线索,去采访一个渔岛党支部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那时报刊上“假大空”的宣传已经引起读者反感,人民需要鼓实劲的报  相似文献   

12.
兰台情缘     
记得还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当时在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任秘书职,那时,经常有来访者到我家向母亲询问关于落实政策之事,母亲耐心地向来访者讲述党的政策,并经常讲到"根据我们走访调查,查阅了当时的档案资料"之类的话语.  相似文献   

13.
“文革”开始后的几年,我们全家还生活在东北。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由于父亲的缘故,我家被抄了,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被责令迁回山东农村老家。我不记得母亲当时挎的包袱里带了什么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那就是父亲为我  相似文献   

14.
心灵的站台     
陈敏 《湖北档案》2011,(11):36-36
跟所有母亲一样,每次我从这个遥远的城市回到老家.母亲都特别忙碌,忙着做我喜欢吃的菜.忙着打点我换季的衣裳……而我在家短暂的日子。都被踩在走亲访友的脚步中,很少顾及忙碌而疲惫的母亲。回城的日子一到.我才会深切地体会出父母的牵挂和担忧。父亲的老爷车载着我的行李,母亲手提大包小包.而我则两手空空地走在他们中间。听着父亲时不时...  相似文献   

15.
赵蘅 《中国档案》2006,(5):68-68
1956年,高等教育部终于批准我母亲可以带上我和小弟出国讲学。这年夏天,我们一家人到上海小住,看朋友,也置办点行装。母亲又能见到被我们小辈叫做陈阿姨的萧珊(学名陈蕴珍)了。母亲说她认识陈阿姨,还是通过巴金在信上介绍的。那时我还不了解,这位开朗的陈阿姨在中学时就参加过学生运动,并被校方开除过。后来她上了西南联大,和我母亲成了同学,也成了好友。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母亲在县一中当图书管理员,兼负责报刊发放和敲钟工作.她早去晚归,尽职敬业,受到了校长和同事们的称赞,每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母亲说,那时妇女节的氛围很淡薄,只是3月8日那一天,学校开个简单的茶话会,吃点糖,嗑瓜子.校领导向全体女同志表示节日的祝贺,没任何福利,倒是可以提出自己家庭和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  相似文献   

18.
之前,我一直以为茄子是吉祥物,或说,它有着非常的含义,就像母亲高兴时喊“乌拉”一样。母亲学过俄语,她说,俄罗斯人快乐的时候,喜欢挥舞双手,大喊乌拉。记得我第一次在餐桌外听到别人喊“茄子”是在小学。那时,我在  相似文献   

19.
爱德华·萨义德(1935~2003)六岁那年,母亲带他去拉马拉的一所学校看杂耍。他中途上厕所,回来时,引座的童子军说什么也不让他进礼堂的门。“我永远辛酸地记得,那时我突然感到了距离感,远离熟悉和愉悦的一切——母亲、朋友、演出。”40多年后,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深秋,满眼都是飘零的落叶. 当我把苦恋了3年的冰正式推到我父母的眼前时,母亲对于眼前这个农村出身的苦孩子没有半点好感.那时的冰又黑又瘦且极不善言辞,母亲冷冷的,只有一句话:"你们死了这条心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