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 《发明与创新》2013,(2):50-51
2012年12月26日,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铁线路京广高铁成功开通,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那么,"贴地飞行"的高铁动车组能跑多快?怎样确保运行安全?出现突发状况该怎么处置?京广高铁全线贯通运营,中国北车唐车公司制造的CRH3系列动车组承担主要运力。据了解,CRH3系列动车组创造并保持着"世界铁路运营列车试验最高速"纪录。新一代CRH380BL高速动车组更是  相似文献   

2.
正年赚百亿的京沪高铁,平均卖一张票利润有多少?中国高铁的盈利速度在世界上堪称"标杆"。2008年开通的京津高铁;2010年开通的沪宁、沪杭高铁;2011年开通的京沪、广深高铁;2013年开通的宁杭高铁,均已实现盈利。据财新报道,中铁总确认京沪高铁准备上市,并已选定券商。2017年,京沪高铁净利润已过百亿。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21,(2):38-45
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5~2017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变迁视角探究高铁开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估计(DID)和倾向匹配得分双重差分估计(PSM-DID)等方法对高铁开通与劳动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存在异质性;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从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高铁开通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逐渐加强;同时,高铁开通能够缓解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铁开通后,一部分人便选择高铁出行,从而会使得高速公路的车辆有所减少,进而减缓了高速公路车辆通行压力。文章以2008年开通的胶济(青岛-济南)客运专线为例,选取经济与人口下的7个二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出行指数,然后基于城市出行指数建立了青岛-济南两个城市之间出行量预测的引力模型,预测了高铁开通时间节点(2008年)后假设高铁未开通时的高速公路客运量。最后将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青岛-济南高铁开通后,高速公路运客量降低了约5.77%,即高铁的开通减缓了高速公路通行压力,且减缓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潘庆婕 《软科学》2023,(4):53-60
基于跨区域贸易成本和通勤成本的视角,以2001—2019年259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实现技术创新的“增量提质”,显著提升城市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在同一经济带中,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自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以来,"高铁"便成了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中国高铁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国人振奋和自豪,高速列车的开通运行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随之而兴的高铁经济也将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引擎,甚至可以说,高铁将对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自主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于1909年开通。110年后,在曾经的京张铁路西直门车站、今天的京张高铁北京北站驶出了世界首条智能高铁——2019年12月30日上午8时30分,首趟发往太子城站的G8811次高铁列车向北飞驰而去。机器人帮运行李,智能导航将旅客直接导航至检票口  相似文献   

8.
自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以来,“高铁”便成了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中国高铁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国人振奋和自豪,高速列车的开通运行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随之而兴的高铁经济也将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引擎,甚至可以说,高铁将对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9,(8):44-48
以高铁开通为一外生冲击事件,将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实验组和处理组,研究了高铁开通事件对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呈现由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演进的态势;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地增进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并通过城市规模、投资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中介机制实现效率提升。服务业集聚规模提升不构成中介机制,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是高铁开通促进集聚效应正向释放的根本原因。高铁开通的站点数量对服务业集聚和生产率具有加速作用,高铁站点的分散化、郊区化应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流动视角下高铁与城市创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5)
分析了高铁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将高铁开通看作一项自然实验,使用权威机构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与城市高铁开通情况进行匹配,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使用事件分析法检验了平行趋势,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开通高铁能够显著提高城市整体创新能力;由于大城市的强虹吸效应,高铁开通后大城市的创新能力增长较快;由于高铁促进了城市间面对面交流,小城市接收到更多的知识溢出,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铁路规划与企业选址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铁正在重塑我国的城市与区域格局。测度高铁建设的时空效应,可以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经验证据。基于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借助PSM-DID方法考察高铁开通前后城市创新产出变化,识辨高铁网络下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高铁开通在全国层面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创新水平,但也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即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东部和西部地区高铁沿线城市的创新产出,而对中部地区高铁沿线城市的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区域创新差距;高铁开通显著提高了沿线中小型城市的创新水平,而对沿线大型城市的创新产出影响不显著,呈现出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创新的溢出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高铁成为区域创新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利用高铁网络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低碳环保的高铁在中国发展迅猛,高标准大规模高铁站建设更加人性化,要保障铁路设备、车站照明和商业用电正常,要求供电系统供电可靠,电源保障最关键。杭州东站2013年7月1日开通投入使用,是沪杭、宁杭、杭甬、杭长、杭黄高铁的始发终到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杭州东站35kV变电所两路35kV电源,从国家电网220kV钱塘变电站不同母线段间隔接引,从设计、施工等管理角度探讨如何提高电源线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21,(3):22-28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2004~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DID方法探究了房价上涨、高铁开通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与劳动力空间错配呈现出U型关系,而高铁负向调节房价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即开通高铁的城市,房价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较小。中间机制结果表明:高铁通过提高城市间的就业可达性,创造了职住分离的条件,从而能缓解高房价带来的劳动力空间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对房价与劳动力错配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在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选用2007—2017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开通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提高城市碳生产率,并且在考虑了城市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后,结果依然显著。分地区看,高铁开通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均显示为显著正相关,但对中部地区的碳生产率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11年6月30日15时,设计时速350千米、全长1318千米,世界运营速度最快、里程最长的高铁——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不仅是百余年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新的奇迹,同时,也将世界高铁技术带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正> 以路兴国——近百年来令多少仁人志士为此魂牵梦绕。从1881年中国自主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蹒跚起步,到1909年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为深受列强屈辱的中国人民争气;从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成渝铁路掀开了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到2008年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诞生;从2009年武广高铁建成投产到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运营,逐一被载入百年中国铁路史册。中国,跨入了"高铁时代",这是最精彩的定格。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有关部门曾经公开表明,中国对于自己的高铁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然而,就在“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试验运行中时速最高达486.1千米,再创世界记录时,国外关于“中国高铁抄袭论”的声音也不期而至。京沪高铁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以来,国外关于“中国高铁抄袭论”更是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18.
自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以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国高铁发生了一系列的故障和事故,特别是"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对动车防撞技术以及调度管理存有漏洞等提出了强烈质疑,甚至有些人由此对高铁技术产生了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苑》2012,(4):8
据报道,由于资金和安全问题,原定2011年开通运营的汉宜、杭甬、哈大、石武、厦深等高铁线路,都将延迟到2012年甚至后年开通。中华铁道网去年8月份对23个铁路建设公司的施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今年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2月3日,由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研制的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综合试验中创出486.1公里的世界最高运营时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