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目 《出版参考》2008,(12):M0002-M0002
赵超构,浙江瑞安人。1930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任南京《朝报》主笔、重庆《新民报》副总主笔。后参与创办上海《新民报》并任副总主笔兼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新民报》总主笔,新民晚报社社长、总编辑等,以“林放”笔名撰写《随笔》、《未晚谈》等专栏。著有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杂文集《世象杂谈》及《赵超构文集》(六卷)等。  相似文献   

2.
重庆《新民报》,是南京《新民报》“报系”之一。1937年11月下旬南京即将失陷时迁至重庆,1938年1月15日在重庆复刊。l941年11月增出晚报。1943年6月,《新民报》总管理处决定在成都创建一社,先后出版晚报和日报。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两地  相似文献   

3.
郭泽恩 《青年记者》2017,(18):103-104
陈铭德是四川长寿(今属重庆)人,1929年和好友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创办《新民报》.此后,他一直主持《新民报》,并使《新民报》在抗战后发展成为拥有“五社八版”的报业集团.任何事业要取得发展,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新民报》能够在民国时期取得较大的发展,与陈铭德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本文所分析的陈铭德的用人之道,指的是陈铭德在与记者、编辑等报人交往时所展现的理念、态度、方法.  相似文献   

4.
1949年8月6日,重庆解放前夕,重庆新民报突然宣布改组。由《新民报重庆社》改为《重庆新民报社》,并把当时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曾扩情拉来做发行人兼社长。一张有影响的报纸,突然有这样大的变动,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虑和议论,许多朋友也表示惋惜。这里,就我所知,把改组经过追记于后。  相似文献   

5.
1929年9月9日,三个年轻人陈铭德、刘正华、吴竹似,在南京,选择孙中山第一次起义的日子,创办了一张报纸《新民报》。到了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创刊,《新民报》拥有了五社八版的规模。五社为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前三社均为日、晚两刊,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报纸。它创办之初,正是蒋介石用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专制国家成立不久,“党化新闻界”使中国新闻界受到空前的钳制;它的大发展之时,正是抗战胜利不久,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民主与专制两条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在一文网森密的国度里,《新民报》能够在保持文化人气节,又发挥文化人长处前提下成就如此辉煌的局面,无论从报社  相似文献   

6.
1935年—1936年期间,南京新民报相继增加了几个青年人。我和浦熙修同志,都是那时参加这个报社工作而走上新闻战线的。抗日战争时期,又同在新民报重庆社工作。直到抗战结束,全国解放前夕,我们工作的地区虽有变动,但却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她在蒋家王朝统治下的黑暗岁月  相似文献   

7.
浦熙修同志,江苏嘉定人,1910年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36年冬,她进入南京新民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解放后,任上海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1956年任文汇报副总编辑兼北京办事处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女记者之一。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赵超构是全国知名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以评论和杂文特长,赢得读者赞誉,被誉为“名噪文坛的杂文巨擘”。夏衍同志说:赵超构是继承鲁迅杂文光辉传统的一员宿将, 赵超构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学经济,1935年毕业,到南京《朝报》做编辑工作。在《朝报》工作三年,1938年又到重庆《新民报》当主笔。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办晚报,先后担任过主笔、记者、总编辑、社长之职,是我国新闻界最早办晚报的老前辈。早年在《新民报》副刊写短论,就用“沙”的笔名。解放后是上海《新民晚报》社社长。这家报纸有个“未晚谈”专栏,专登林放(赵超构的笔名)写的短小犀利,笔锋峭枝。别具一格的杂文,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初,我担任南京新民报日、晚两报的编辑人。在上海新民晚报筹办和初创期中,报社的主持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常住上海,我又受委托于编辑工作之外,代为照看一下南京社的行政和经理事务。因此,尽管不习交际应酬,又不谙行政事务,也不得不被迫参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伪政府新闻局以及报业头目间的一些会集。新民报在抗战后期就标榜是“超党派”、“纯民间”的报纸,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核心——南京,要比较长期地保住这个伪装,是不容易的。在与当局和同业间的交道中,受到热骂和冷嘲是常事。当时南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开始不到半年,南京即濒于沦陷。新民报迁到重庆,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复刊。其时,周总理和郭老都在武汉。周总理知道郭老和新民报有关系,曾向郭老探询新民报迁渝复刊的情况;郭老当即来信相告,并提及新华日报准备在重庆出版。郭老信中还附了一首诗,鞭策我们。诗云:“一别夔门廿五年,鸟惊花泣恨频添,寄语巴渝诸友好,复兴责任在双肩。”同年七月七日,抗战一周年,周总理为重庆新民报亲笔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报社同人和读者都深受鼓舞。十月,周总理和郭老来到重庆,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郭老住在张家花园,离新民报不远,我们和报社同事常去郭老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是插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面鲜红的战旗。国民党反动派视它如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因此对它进行了种种迫害。现根据国民党的一部分档案材料,再提供一些他们在这方面的罪证。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九日,新华日报刊登了毛主席《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见《毛泽东选集》,当时的标题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同志与中央社等记者谈话》),这是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斗争的。据国民党重庆新闻检查所一九三  相似文献   

12.
1月29日,中国编辑学会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36家出版单位联名发出编辑质量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等领导同志和300多位出版界代表出席了这次新春茶话会。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首先致新春献辞。随后,龙新民署长在讲话时表示,  相似文献   

13.
(一)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皖南事变,国际新闻社被国民党勒令封闭,我从重庆经洛阳和西安的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辗转到达延安,被分配到解放日报社采访通讯科担任编辑、记者。当时,采通科的编辑记者总共不到十人,科长是郁文同志,后来他调到《晋绥日报》,杨永直同志调来当科长。我在采通科以编辑工作为主,处理一部分读者和少数通讯员的来稿,兼作采访工作。那时,县、区、乡通讯员很少。夏天,洪水暴  相似文献   

14.
陈翰伯同志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上的一位老编辑。1936年初,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西安的《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的《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的《时事新报》、《新民晚报》,上海的《联合晚报》当编辑或总编辑。全国解放后,他又曾担任《学习》杂志社和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近几年来,翰伯同志担负着领导全国出版工作的重任,虽然  相似文献   

15.
1946年(民国35年)世界书局第26年(一)国内局势:一月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2月间反动派制造重庆校场口惨案并捣毁新华日报馆。6月,上海群众举行反内战示威游行,推代表马叙伦等到南京请愿,被反动派打伤。7月,反动派在昆明先后暗杀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7月,蒋介石与美帝国主义勾结,背信弃义,发动反革命内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是年各大城市有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退出  相似文献   

16.
在当时的新闻检查制度下,许多新闻是要被删除或禁止的。重庆《新民报》的社会新闻就时常用曲笔来表达编辑记者的意思。比如,报道米价贵,却说重庆耗米数量下降,因为平民多已用杂粮。报道人民健康水平下降,说的是"一万人健康赛,只有九十一人合格",而国民党要人陈立夫居然还在健康赛的发奖大会上致辞。这样的报道是能闻出一股辛辣味来的。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4,(11):30-30
在当时的新闻检查制度下,许多新闻是要被删除或禁止的。重庆《新民报》的社会新闻就时常用曲笔来表达编辑记者的意思。比如,报道米价贵,却说重庆耗米数量下降,因为平民多已用杂粮。报道人民健康水平下降,说的是“一万人健康赛,只有九十一人合格”,而国民党要人陈立夫居然还在健康赛的发奖大会上致辞。这样的报道是能闻出一股辛辣味来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现存报纸中历史最久的一家,《新民报》今年9月9日年届花甲。旧称“上海新民报晚刊”的《新民晚报》。是这个曾经拥有五社八报的中国报刊集团硕果仅存的一个分支。《新民报》的草创时期开始于南京,是由三个四川籍的青年报人赤手空拳办起来的。他们的名字是: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都是中央通讯社的编辑。其中,陈铭德自是核心人物,因为其他的人都因故在几个月后离去,只有他坚持了下来。陈铭德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委副主席,已在今春逝世,享年九十又二,他曾在“五四”运动后入北京法政大学新闻系,深感在国民党的官方通讯社无法施展抱负。决定自办民间报纸。在吴、刘  相似文献   

19.
《新民报》最早于1929年9月在国民政府首府南京创刊,因抗战军兴、迁徙扩展等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先后出有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等多个版本,是抗战期间具有较大舆论影响力和较高言论水平的“报系”。该报的最高峰“黄金时期”,拥有五个报社、八个日报(晚刊),在艰辛困苦的抗战中,创辟成为民国著名的“五社八报”报业体系或曰报业集团。回顾既往,考究历史,《新民报》(重庆版)是一份以“超党派”、“公正”、“独立”为创建原则和以“自给自足”、“是非正义做出发点”为言论标榜的民营报纸,始终坚持“传达正确消息,造成健全舆论,促进社会文化,救济智识贫乏1”的办报宗旨与持社旨趣,坚持抗击倭寇、驳斥日伪、驱除外侮的爱国主义立场,思想先进,言论热情,观点鲜明,文章感人,因而在抗战时期赢得了庞大的受众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那个时代的办报典范和成功的范例,影响范围包括重庆、四川等大西南地区,乃至覆盖整个抗日大后方。审视与考察在抗战烽火中崛兴的《新民报》(重庆版),作为一个报业运营与管理的成功范例,其经验与智慧对于当代报业及报人有着较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急于发动内战,消灭异已,加强独裁。对饱受战争痛苦的各阶层人民要求和平、团结、民主、进步,则一概仇视。尽管在民主力量推动下,于一九四六年一月在重庆召开了旧政协会议。迫使蒋介石签订了“五项协议”。然而墨迹未干,一场反民主的暴行丑剧就在重庆较场口演出,酿成了震惊中外的“重庆较场口事件”。馆藏有关档案,是国民党反动派策划、制造较场口事件的铁证。现予公布,供研究现代史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