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革”艺术品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收藏品,随着市场行情的日益走高,“文革”艺术品的收藏也日趋稳定。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人群不断增多,已成了颇有特色的庞大收藏领域。2005年以来,随着抗战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等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一个强大的“红色经典”收藏热潮已全面兴起。作为“红色经典”收藏重要组成部分的“文革”艺术品收藏也是热点不断、亮点频现,成为收藏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0,(12):21-27
10月23日,主题为“人文北京.典藏世界”的高峰论坛与北京文物博览会同期进行。论坛以“北京在全球艺术品收藏市场中的定位”“收藏的境界与视野:如何引导成熟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理念”诠融资本如何分享艺术品盛宴”“在北京迈向世界艺术品交易之都的进程中,博物馆的定位与思考”4个板块展开。  相似文献   

3.
岳岩 《收藏》2009,(8):14-16
台湾寒舍艺术中心第一任总经理、大学教授、纵横全球各大华人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台湾地区最大收藏团体“清玩雅集”发起人,经手圆明园兽首文物、帮助内地建立起艺术品拍卖市场.  相似文献   

4.
何新 《收藏》2007,(2):181-181
近3年多来,东方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国拍)已在北京成功举办了4次以“金融与收藏”为主题的艺术品拍卖会及相关“金融与收藏”论坛 ,引发中外金融家对中国艺术品收藏的热情关注。继2006年3月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直播并成功举办国画大师李可染专场拍卖会后,  相似文献   

5.
《收藏界》2006,(9)
曾几何时,“收藏爱好”这一高雅轻松的文化活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艺术品投资”,文人雅士闲暇之余的业余爱好也成了很多人寻求的一种“发财手段”,于是一场全民艺术品投资热潮迅速蔓延开来,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业内“涨疯了”之声不绝于耳。直到去年下半年,火热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开始呈现逆转趋势,今年春拍过后,很多人开始冷静下来,更多的人显得茫然和疑惑: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究竟怎么了?  相似文献   

6.
红色风暴盘点2005年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一场又一场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天价”迭出,场面热烈,人气旺盛,而另一场悄然升温火爆的现象更是引起了收藏界业内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就是今年爆发在“红色圣地”韶山、瓷城醴陵的“红色收藏”热现象。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2003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爆发“井喷”、艺术品收藏领域开始出头的一年,那么时隔三年之后的2006年即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品交易、收藏市场迈向全面兴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经历了快速发展与成长、正日趋完善和成熟的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开始走向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一些新兴的艺术品门类凭借自身长久以来的积淀或来自于国际市场上的推动力,开始突破中国传统艺术品主宰天下的局面,中国的广大藏家和买家也正逐渐打开视野,将注意力转向这个时代的新的强音——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边缘”艺术。  相似文献   

8.
杨敏 《收藏》2013,(1):17-17
季节轮转,云卷云舒,《收藏》已走过20个春秋。 20年,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一个团体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段生命历程。20年前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艺术品收藏传媒、民间收藏组织和艺术品市场在改革开放后所积聚的经济能量和文化能量的推动下同时发轫,“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古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艺术创作加速...  相似文献   

9.
《收藏界》2015,(3):16-17
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旺势头,是历史上所罕见的。这自然是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国人生活富裕度的大幅提升所催生的,也与信息化的媒体和公司规模化炒作不无关系。尤其各种公司的大规模资金投入艺术品市场,加上各个阶层的人怀着各种动机和目的,介入艺术品收藏市场。有人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为收藏而收藏;有人是想通过艺术品收藏,使艺术品能得到保护和文化传承;有的艺术家为了通过收藏艺术品的过程,品赏艺术品的  相似文献   

10.
张少华  王菊莉 《收藏》2006,(11):150-153
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艺术产业界最高级别对话平台——第六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于2006年9月27日在北京举行,近百位著名专家学者、中外知名收藏家和艺术品经营者汇聚一堂,围绕“艺术与收藏”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论坛分为“谁在收藏”与“怎样收藏”两个议题,内容涉及艺术品市场存在的基础和价值,以及艺术品理性收藏和理性经营等问题,具有行业导向作用。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还就当前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建设问题作了主旨演讲,引起舆论关注。为使读者对此次论坛有所了解,我们将其中的重要言论缕析出以下四个板块呈现给大家,张副司长的发言将在下期全文刊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徐磊 《收藏》2013,(2):162-167
2012年12月3日,200多位艺术家、收藏家、艺术经营者和金融投资机构人士汇集上海国际收藏论坛,共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大计。作为年度性高端论坛,2012上海国际收藏论坛分主题论坛和专题论坛两个部分。主题论坛以“艺术收藏的新视野和新理念”为论题,围绕私人收藏与机构收藏、企业收藏文化、企业社会责任、艺术品投资基金、艺术收藏与文化赞助等议题展开。本刊从各议题中选择部分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4,(19):162
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著名的中国古董收藏家安思远(Robert Hatfield.Ellsworth)于8月3日辞世,享年85岁。安思远的离世也反映着欧美上一代中国卉代艺术品收藏大家的渐次凋零,留下了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安思远素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在美国乃至世界,谈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安思  相似文献   

13.
吕友者 《收藏》2014,(21):24-29
明代是艺术品市场极为兴盛的时期,尤其江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发达的经济,曾一度引领了整个社会的鉴藏风气,如杭州、苏州和嘉兴等地都是艺术品收藏十分火热的城市。江南也产生了一批收藏大家,如大家熟知的项元汴、董其昌、张丑、李日华等,他们对这一地区的收藏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宁波离浙江省会杭州较近,东面临海,西与绍兴接壤,交通十分便利,艺术品市场也十分繁荣,并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质。且看——宁波艺术品市场的特点宁波历来注重文化,崇尚科举,素有“方志之乡”美誉。宁波收藏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斯,余姚人虞和就开始收藏书籍,然而自宋南渡以后,宁波的收藏风气才真正兴盛起来,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代。  相似文献   

14.
张新建 《收藏界》2010,(1):114-115
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外首工美术馆日前召开的“租赁收藏”论坛,受到文化界、艺术界、收藏界以及国内数十家媒体的热切关注,在此次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艺术市场司副司长、著名艺术鉴赏家、理论家张新建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在论坛上就“租赁收藏”的市场需求及国内艺术品投资、收藏导向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演讲。张司长的演讲深入浅出,观点精辟,对艺术品消费者颇具启发和指导性。本刊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董凡 《收藏界》2011,(2):26-31
对于艺术品收藏行业来说,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收藏投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艺术品拍卖市场捷报频传、收藏活动此起彼伏,收藏组织更加活跃,每一个收藏者、每一个关注艺术品收藏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行业在这一年强劲的发展势头。……回顾2010年,有哪些行业大事应当留存在公众记忆之中?本刊的盘点将为读者深入解读艺术品收藏行业的精彩2010。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多人已将投资目光转向艺术品市场。与国外艺术品收藏普及化相比较,不完善的经纪鉴定机制则更直接地伤害到了国内艺术品爱好者们的利益。那么后者如何才能学会提高自我鉴赏能力而收藏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呢?—个简单的问题在这里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艺术品的评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文艺复兴开始的美术发展史已证实了这一点。西方  相似文献   

17.
余光仁 《收藏》2009,(8):194-195
他荣登奥美艺术殿堂,成为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唯一最佳创意作品奖得主;他以卓越创新和娴熟的技艺,让“中国白”说话,成为众多藏家争相收藏的现代文物;他的“中国白”“中国红”陶瓷艺术品160多次荣获国内外各类艺术大赛金奖,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破例永久收藏,成为迄今为止现代瓷雕作品唯一被中国“三大院”收藏的陶瓷艺术家。  相似文献   

18.
许若军 《收藏》2008,(6):162-162
最近复读2007年10月《收藏》杂志推出的“山西艺术品专号”(总第178期),愈感亲切。作为一位山西收藏爱好者,也作为《收藏》杂志数十万读者之一,心中感慨万千,涌动着许许多多挥之不去的思绪和情潮。  相似文献   

19.
海内外华人收藏家如何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收藏和保护丝绸之路古代艺术品?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2016年11月25日,2016第五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戳“一带一路”收藏文化研时会在沪举行,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07,(7):184-185
为盘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年度总体发展状况,引领市场投资导向,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建立一个科学权威的、梳理有序的、规范严谨的行业排行榜平台,科学填写中国书画市场大盘“晴雨表”,由“中国艺术品行情指数”的制订发布单位——中国艺术品行情指数监测发布中心与中国收藏第一了“中国艺术市场年度(2005-2006年)书画家排行榜”评选活动。本次评选以数据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