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凰卫视采访部主任闾丘露薇2001年11月采访美军在阿富汗战事,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美伊战争爆发,闾丘露薇又到了伊拉克,不但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全球华人记者第一人,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3月26日,《华商报》特派记者胡国庆随同科威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团进入伊拉克,深入到英美联军和伊军刚刚恶战过的伊南部城市乌姆盖斯尔市塞夫万镇采访。这是继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等人之后,成为第三批深入到伊拉克战区采访的中国记者。《华商报》另一位特派记者张宏伟继续留守科威特。目前,两名特派战地记者已发回大量现场报道稿件。  相似文献   

3.
“增援前线!”2003年1月,第一批赴伊拉克及周边国家的记者先后出发,要求上前线参加战争报道的“请战”竞争也随着伊拉克危机的不断升级在位于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的新华社大院不断升温。我也是请战的一员。3月28日,我和新华社文字记者马建国得到指示,开赴土耳其增援业已在那里“战斗”了两个多月的伊拉克危机报道小组。在得到这个参加伊拉克战事报道的机会的时候,我们两位多少有些遗憾。虽然我们早在战前就提出申请要参加战事报道,但等到一切手续都办齐时,美军已于几天前决定放弃从土耳其开辟“北方战线”的计划。所幸的是,随着美英联军向巴格…  相似文献   

4.
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次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凤凰卫视众多女记者的出色表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闾丘露薇、隗静、沈玫绮、莫乃倩、罗晓莹从战争一开始,就分抵各处战争要地,现场采访、报道。闾丘露薇在战争爆发第五天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巴格达,成为战争打响后第一批进入巴格达的华语媒体记者。一时间,舆论哗然,许多人对其“巾帼不让须眉”的胆魄投去了赞佩的目光。在美国打击阿富汗战争中,闾丘露薇三次进入阿富汗采访报道,一举扬名。此次,闾丘又成为中国记者的骄傲,凤凰台在直播报道中称其为“战地玫瑰”、“全体凤凰人的骄傲”,并将与她有关的消息大加宣扬,如…  相似文献   

5.
战场是军事较量的场所,也是媒体竞技的舞台。从3月20日开始,美国不断发射的导弹在烧焦了伊拉克土地的同时,也点燃了媒体大战的硝烟。军事战争是美伊武力直接的对抗,媒体大战却因涉及很多国家而变得错综复杂。在媒体大战中,中国记者没有退缩,他们在业务上的突出表现,为中国赢得了与大国相称的媒体形象。国家形象的较量大国的威望来源于她对世界的影响力,而媒体在世界事务中的舆论导向能力,是这种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世界各国的媒体纷纷涌到伊拉克,那些勇敢的记者们用自己的艰苦工作,来维护各自国家的荣誉。中国是第三世界的大国,为了谋求和大国地位相称的形象,这次伊拉克战争,我国派出了一批记者参与了战争报道。前方记者的辛苦劳动,为我国媒体宣传自己的主张,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素材。伊拉克的新闻中心的平台,不仅比较开阔,能够看到巴格达全景,而且还面对着总统府,一旦美国导弹袭击总统府或巴格达市时,这里就能拍到真实的战争场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了世界各大电视台争夺的风水宝地,纷纷在平台上划分势力范围建立直播间。虽然平台上条件非常艰苦,记者的生命安全也缺乏保障,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将这里变成“世界传媒俱乐部”。世界各大电视网纷纷...  相似文献   

6.
陈云恒 《传媒》2002,(4):52-54
9·11恐怖事件令全球局势再度紧张,阿富汗地区浓烟滚滚。一时间,全球媒体的目光聚焦阿富汗。在不顾危险身赴险地、履行采访报道职责的行列之中,有三位中国的记者,他们是新华社记者陈俊锋、聂云、戚恒,他们是中国大陆成功进入阿富汗的第一批记者……  相似文献   

7.
聂晓阳,男,<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曾任新华社耶路撒冷分社记者、巴格达分社负责人.2005年1月,以作者驻外经历为基础的新书<为历史流泪--亲历战后伊拉克>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深入解读战后伊拉克的现场报告.  相似文献   

8.
四月初,战争在伊拉克南部爆发,自由记者Christopher Allbritton试着进入这个国家。但是伊朗和叙利亚的边界已经关闭。Allbritton花了3000美元,请了个库尔德向导,带他越过障碍重重又多山的土耳其边界进入萨达姆的领土。36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后,他进入了伊拉克。在那里,他报道了三个月,将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和亚速人之间“南斯拉夫式”的种族冲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9.
名刊要览     
节食健康骗局;谁是第一批美洲人?;伊拉克:和自己开战;看好997家企业;如果不要孩子成为主流;为什么孩子有权威。  相似文献   

10.
冯东书的建议很好,他的《采访遇奇》也写得很有趣。这里我也提供几条“记者奇遇记”。第一批住进蒋介石卧室的记者国民党统治时期,哪个记者敢到蒋介石的卧室里去睡觉?谁也不敢。新华社记者李耐因,1949年随解放军打到浙江,却成为第一批住进奉化溪口蒋介石卧室里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传媒来说,伊拉克战争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媒体派出了自己的战地记者,我们看到、听到了中国记者们亲历的战争报道。于是,在这场首次直播的战争中,那些置身炮火之中,冒着生命危险发回报道的记者也成为另一种焦点,另一类英雄。这些记者的工作令人尊敬,他们的故事也值得记录下来,这不仅是记者们个人生命中难忘的历程,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令人难忘的一笔。于是,就有了这本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记录中国战地记者们的经历与心路的书:《我在伊拉克经历战火———十位华语记者的战地手记》。十位作者来自两岸三地,包括文字记者…  相似文献   

12.
为维护女性权利和提高妇女地位,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女子创办了首家全部南女性管理和采编的报纸,这在阿拉伯世界也是第一份。据报道,这家女性报纸目前每半个月出版一次,领导、编辑、记者、摄影、排版以及其他技术人员共20人,全部为女性,在伊拉克库尔德族地区多个城市发行。报道指出,由于伊拉克库尔德族女性遭受男性的压迫和社会的歧视.多年来她们采取自焚、自杀和谋杀等表示反抗。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伊拉克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位伊拉克记者脱下自己的鞋子,向布什投掷过去.这-惊人的举动,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4.
美国资助的自由欧洲之声/自由电台4月6日表示,该电台的一名记者在伊拉克被击毙。自由欧洲之声发言人安娜.劳索娃表示,该电台阿拉伯频道记者哈迈勒.哈拉夫4月5日被发现死于伊拉克的西部地区,死者头部中弹,警察正在调查此事。50岁哈拉夫于4月3号失踪,她从2004年开始负责报道有关伊拉克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一位武官说:伊拉克是一个随时都可能爆发一场新海湾战争的战场。 一位大使说:伊拉克是一个各种国际势力明争暗斗、刀光剑影的舞台。 一位记者说:伊拉克是一张孕育着世界级新闻的温床。 我在伊拉克做记者一年多来,深感诸君所言极是。但还想补充一句:这是一片让你整天神经紧张、寝食不安但却灵魂震颤、终生难忘的土地。 弹着点越来越近 1992年8月8日,我由约旦跨入  相似文献   

16.
在全世界关注的伊拉克核查危机事件报道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电视记者的身影,听到了中国的声音,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对不可预知的国际新闻事件进行长距离的及时报道。这一举动改变了中央电视台重大国际事件采用外来信号的历史,是中国电视记者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2月13日,当全国的电视观众从电视中看到中央电视台记者从约旦发回的关于伊拉克危机的报道时,不禁为之一振,在重大国际  相似文献   

17.
战云笼罩的国家1992年6月23日,我离京前往战火甫熄的伊拉克。第一站到达埃及首都开罗。我在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接受了短暂的培训后,飞抵约旦首都安曼,并于1992年8月8日,搭乘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信使车,跨入伊拉克国门,踏上了这片战火频燃的热土。身穿沙漠迷彩服、头戴贝雷帽的伊军士兵们,平端着冲锋枪,如临大敌般地仔细检查着过境者的每一件行李。在伊拉克的任何地方,没有官员的陪同严禁拍照。新闻部管理外国记者的一位官员对我说:“穆萨(我的阿文名字),你要时刻记住:这里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之  相似文献   

18.
正当各国驻伊拉克使馆人员、外国商人等纷纷撤离战云密布的巴格达之际,数以千计的新闻记者却义无反顾地涌进伊拉克,其中包括十几名中国记者。我们知道,还有一些中国记者为奔赴伊拉克正在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学习有关知识,整装待发。这是为什么?因为美国在海湾地区集结了20万大军,旨在推翻伊拉克现政权的战争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美伊战争是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是最大的新闻热点。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新闻记者;新闻记者时刻准备着,奔赴发生新闻的任何地方。作为军事记者,自然最关注的是军事新闻,无论是国内的或是国际的,…  相似文献   

19.
5月13日上午,随着运送海军第一批医疗队的专机从良乡机场腾空而起,人民海军报社赴灾区采访的首批两名记者也同机前往。接着,又去了第二批、第三批共7名记者、6名特约记者。每一支穿蓝迷彩的抗震救灾部队,都有海军报记者随行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有不少记者为了自己钟情的新闻事业而魂断底格里斯河畔。记者伤亡备忘录卡梅拉曼·保罗·莫兰,39岁,受聘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自由摄影记者。3月22日,他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控制区内的库尔马尔村采访时,遭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身亡。与他一同采访的澳大利亚记者埃里克·坎贝尔也受了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