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学科自身改革的要求。新大纲在前言中增加了“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一指导性原则,并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列了一条进行论述。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下面就一道例题的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九义教材数学第十一册P61例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比是3∶2,两种农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常规教法,一般这样:由大豆与玉米的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2.
[题目]一个农场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小麦和玉米。已知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之比是3:2,求两种作物各播种了多少公顷?  相似文献   

3.
当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算法。在这些算法中,有一些是学生自己独特的方法,甚至是所谓的“笨”方法。笔者认为,这些所谓“笨”方法,只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维习惯,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找出的,再“笨”也是好方法。因为学生经历了一个再探索、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可贵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础。有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是“笨”,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却不是这样。例如:“把100公顷田地,按3∶2的比例分别种小麦和大豆,小麦和大豆各种多少公顷?”教材上的解法是先求出种植小麦和…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们听了某学校一年级的一堂数学练习课。这堂课主要是把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课上,先叫学生板演了一道题:“养兔场养白兔127只,养的黑兔比白兔少32只。养黑兔多少只?”然后,教者把“养的黑兔比白兔少32只”中的“少”字改为“多”字,让学生解答。解答后述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突出所谓关键词语“多”字与“少”字来确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课后我们听课的老师建议教者出这样的题目给学生解答:育红小学1980年第一学期三好生有86名,第一学期的三好生比第二学期少15名,第二学期有三好生多少名?结果全班学生都错误地解答为86-15=71(名)。  相似文献   

5.
教学纪实一天下午,教者走进课堂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带一把剪刀和两只蛋壳来?”学生们都一齐举起小手。教者说:“好!我们今天就用蛋壳来做桥墩。”随后教者揭示了一幅类似蛋壳的桥墩图,并让同学们细细观察。接着板书了写话题目——蛋壳桥墩。教者问:“我们怎样利用蛋壳来做桥墩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们要把蛋壳做成和真的桥墩一样。”“我们要把蛋壳剪开。”“我们要把蛋壳剪得和真的桥墩一模一样。”教者:“同学们都说得对。那么怎样剪蛋壳呢?”  相似文献   

6.
许多学生对应用题望而生畏,其主要原因是不善于寻求正确的解题途径,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一、分解、组合,引发思路复合应用题是由几道有关的简单应用题组成,为了帮助学生搞清解题思路,教学时,可将一道复合应用题分解为几道有关的简单应用题,让学生分别解答后,再将其组合成一道复合应用题。在分解、组合的过程中,教师着意引发学生思考解题途径,从而为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教学“向阳村种高粱140亩,种玉米的亩数是高粱亩数的3倍。种高粱和玉米共多少亩?”一类题时,可将该题分解为①向阳村种高粱140亩,种玉米的亩数是高粱的3倍,种玉米多少亩?②向阳村种高粱140亩,种玉米420亩,种高粱和玉米共多少亩?分别让学生解答后,再把这两个小题组合成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 ,课文的应用题后面常有括号“(  )”注上一段话 ,这段话不仅要求解出正确的结果 ,而且还要解题者按指定的要求去解答问题。在此简述其中几种常见指定的“要求” ,供同行参考。一、要求用什么算式解答1 一个缝纫组有 5个人 ,3天做儿童服 2 4 0件 ,平均每人每天做多少件 ?(用两种方法分步解答。)这道题的“要求”是要用两种分步算式方法解答。2 5只燕子 7天吃害虫 2 2 75只 ,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解这道应用题应注意题后“(  )”内的“要求” :列两种综合算式解答。这类“要求”…  相似文献   

8.
“按比例分配”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往往被我们教师所忽视。如何从知识点出发,拓宽学生的知识思路,沟通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给学生以完整、系统、连续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我运用以练为主、先练后讲、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除了让学生切实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领略到教材以外的知识,形成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心理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练习层次如下:练习一:把100公顷地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公顷?100÷5=20(公顷),学生解答后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要把耕地等分成几份?学生设想到:把耕地分给农民,或在耕地上种上不同的作物……“在耕地上种上不同的作物,平均分行得通吗?”启发学生想到:由于各种农产品需求量不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搭配才行,有的种得多一些,有的种  相似文献   

9.
有一堂这样的“分数乘以分数”的新授课:教师先出示例题和图1: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1/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3/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学生读题以后,教师问:“这道例题要我们求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我们用这个图形来表示1公顷,阴影部分表示1/2公顷。随即,教师把  相似文献   

10.
蕴含开拓思路、活跃思想、培养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题多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考试或竞赛中常常提到。这里笔者仅就对学生解答的评价,说说一管之见。(二)问题的提出某教师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一种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10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时,学生作出了这样的两种解答:①部分学生:4/25×100=16(千克)②另一部分学生:100×4/25=16(千克)该教师对学生的①种解答记“√”,而对②种解答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节时,注意一题多解,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发展了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又开拓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多种思路。例如:“第四生产队计划在400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亩数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亩?”我启发学生用下面几种思路分析解答。解法一把总亩数看作“1”,则粮食作物的亩数相当于总亩数的3/3 2,粮食作物的亩数就是400×3/3 2=240(亩)。经济作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自学辅导法”的四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学辅导法”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师只作必要的辅导和讲解。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设问讨论。课堂上,教师先提出一个或两个贯串全文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看书,编写提纲,进行讨论,教师作必要的归纳。如教《长江三峡》,教者提出以下问题: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  相似文献   

13.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例如:把12张画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习惯上称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一般所说的按比例分配了。这类应用题有不同的解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整、小数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用分数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行的小学教材一般只讲第二种方法)。如:前面提到的把12张画片按2∶1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求每个小朋友分几张?方法一用整、小数解答或方程解12÷(2+1)×2=8(张)12÷(2+1)×1=4(张)答:甲小朋友分得8张,乙分得4张。…  相似文献   

14.
学生解答通用五年制九册56面第6题——“车站有货物45吨,用甲汽车运10小时可以运完,用乙汽车运15小时可以运完。用两辆汽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1)45÷(45÷10+45÷15)=…=6(小时)(2)1÷(1/10+1/15)=…=6(小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多数学生知道了式(1)是按一般应用题解答的,式(2)是按工程问题的解法解答的。这时,一位学生立即提问:“如果把45吨改换为30吨、80吨、1000吨……它们的得数是不是仍然一样呢?这一提问,立即引发了一场争论。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说“一样”的讲不出道理,说“不一样”的却神气十足地说:“货物的吨数变了,  相似文献   

15.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练习3”和“练习7”中有这么一种练习形式:“看图读偏旁,再写几个带有这个偏旁的字。”本学期,我教第八册,这种练习形式又出现了,只是其表述略有变化:“看图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我弄不明白,为什么同一形式的练习,前边称偏旁,后边却称部首?偏旁、部首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如不是,有何区别?盼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16.
一、复习导入1 .(电脑显示 )同学们做黄花 2 5朵 ,做紫花 1 8朵 ,……。师 :这题能解答吗 ?为什么 ?你能补充问题把它解答出来吗 ?(生补充问题并解答 )2 .(电脑显示 )同学们做黄花 2 5朵 ,做紫花 1 8朵 ,做了多少朵红花 ?师 :这题能解答吗 ?为什么 ?师 :你能补充有关条件吗 ?(学生补充第三个条件 ,多种说法 ,教师给予归纳 ,并板书下面的三种 )第一种 :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 3朵。第二种 :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 3朵。第三种 :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总数的 3倍。师 :如果我们选择第一种“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 3朵。”…  相似文献   

17.
教学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学生运用“中心阅读法”掌握本文小心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划分几段? (说明:教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划分段落。) 二、板书《赶集》和《赶集路上》,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题目的中心有什么不同?本文哪段是中心段? (说明: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后安排了“想一想”,怎样发挥教材中“想一想”的功能作用,准确地理解数学知识,为此笔者就全日制数学六年级课本例题后的“想一想”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一、强化推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第十一册分数乘以分数例3中,教材通过题中所给条件“一小时耕地1/2公顷”,结合示意图进行分析,推算出第一个问题:“1/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而对于第二个问题:“3/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教材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推算?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已有知识即“1/2公顷的1/5是多少”的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师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题: 一种电视机,每台400元,1500元可以买几台?还剩多少钱? 有些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如下的错误: 1500÷400=15÷4=3(台)……3(元)  相似文献   

20.
“两步应用题”以往的教学模式为:一步应用题———(转变为)两步应用题———教画线段图———揭示算法———模仿练习。反馈信息很明显:学生只会机械模仿,当遇到具体问题时不会独立分析思考,常常导致错误。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启发下,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思路,以“尝试”为先导,以“探究”为主线,以“学”来调整“教”。一、在尝试中理解我以拍手游戏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铺垫练习之后我提问:同学们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问做了多少朵红花?师:谁能解答?(一片沉寂之后,有人小声的议论这道题不能做)师:按你们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