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迄今,一问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人们都会顺口答为五个阶段,即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然而,这个“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公式”果真科学吗?《晋阳学刊》一九八一年第六期发表了何新的文章,对此提出质疑,并作了论述,结论是这个公式不符合马克思的历史观点,应该恢复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序列,即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的生产方式——封建的生产方式——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现将何新的文章摘要转载于此,请同志们一读。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从历史发展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七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们第一次认识到知识的学术性和功利性是并存的,掌握和应用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第二阶段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科技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真正把知识引入了经济范畴。第三个阶段是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使科技知识由从属地位变为主导地位,而且是第一位的。这三种观念的提出,对于正确把握知识与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概念词典     
体验经济:美国学者约瑟夫·派因与詹姆斯·吉尔摩在1998年提出了“迎接体验经济”概念。它指的是传播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人“体验需求”所产生的经济。它是消费与生产的合一,是以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愉悦”、“难忘”、“酷”、“爽”等等体验。他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精英文化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消逝“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散布于各行各业。精英文化的主体就是这些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知识群体”的“精英追求”的精神表现。电视中的精英文化,指以知识分子话语和艺术家经典作品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是知识分子在独立人格、专业背景和理性精神支撑下通过电视传播对现实社会进行的权威解读和批判认识,是由艺术家创作的经典作品的荟萃与展示。广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讲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一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命题——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各种审美客体,也创造了审美主体。马克思通过把人和动物对比,从而发现,人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美的规律”,自觉地、全面地进行各种社会生产劳动,创造各种美的事物形态,以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报纸版面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根据报纸版面自身的“内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创造出的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物质形态,一种精神产品,因此,也必然与美学有关,也应该具有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规律。 报纸版面具有审美特征,是由报纸版面内容和形式的特性和特色决定的。 报纸版面是对不同内容的各类稿件编排布局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照片里“人”的“主体地位”和“人”在新闻摄影中的“主体作用”,是新闻摄影领域的两个“主体”,是研究新闻摄影学的两个基本点。人,是社会的分子。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是生产,人则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除了阶级的属性,还有民族与民族、群体与群体以及先进与落后、文明与粗野、善良与邪恶等差异。阶级的、民族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奋斗目标的差异,构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对立统一,迸发出千姿百态、性质不同的新闻和新闻事件。因此,人,是大多数新闻和新闻事件的“创造”者。人在“创造”新闻和新闻事件的时候,有时是自觉的(如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有时则是无意识的如毛孩(图一)、老人头上长角现象等。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对立、斗争,不可能都是个别  相似文献   

7.
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李非撰写的《战后台湾交通经济》(鹭江出版社出版)一书,是目前大陆以交通经济学角度全面、系统考察台湾交通运动形式的第一本专门论著。该书从“大交通”概念出发,在论述台湾交通系统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台湾运输、通讯、旅游业的供求变动趋势,为了解台湾交通状况提供了一幅轮廓清晰的“画面”,尤其是对海峡两岸直接通航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全书由十二章26节构成,除第一章论述台湾交通经济研究的课题与方法外,主体部分是第二至第十二章。这十一章24节主要是根据台湾交通发展与趋势、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交通业的组成部门与分支行业等内容进行安排的。其中第二、三章主要论述战前与战后,即近代与现代二个历史阶段台湾交通经济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探讨台湾交通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第五至第九章主要分析台湾的运输业,首先在论述台湾综合运输体系(第五章)的基础上,在第六  相似文献   

8.
王英 《中国广播》2004,(7):36-38
马克思说过:“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是保证经济与社会发展持续而强大的原动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广播媒体要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开发和利用好人力资源。湖州人民广播电台从1999年开始,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9.
提出“EPS循环说”的美国学者梅里尔和洛温斯坦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史若以传播方式来划分,大致可分为精英文化(E)、大众文化(P)、专业文化(S)三个阶段.目前普遍认为,文化发展已处在大众文化阶段的尾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即将带领人类文化跨入第三阶段:专业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档案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信息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文章以社会公共文化作为信息时代档案文化发展的新定位,以大众文化为新的表现形态,共同推动档案文化从“组织文化”向“社会文化”的转变,并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从空间、主体和成果三个维度描述信息时代档案文化所呈现的微观样态,将档案文化空间样态解构为网状实体空间与赛博空间;阐释了档案文化主体样态呈现出的多元化和协作化趋势;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和档案文化服务活动共同构成了面向大众的档案文化成果样态。  相似文献   

11.
1850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际述评(三)》一文中论述法国政治形势时写道:“当报刊出版物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舆论机关;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其中“第三种权力”的德文对应词是“diedritte Macht”,他们以此来论述法国报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钰雪 《大观周刊》2011,(37):33-3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哲学与经济学并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哲学的“问题”可以从经济学问题中去寻求,而经济学问题需要上升到哲学高度,才能揭示出其内在本质并找到根本性的解决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必须基于马克思理论的本性,理解在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3.
杜鑫 《东南传播》2011,(8):41-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出现了“二元化”差异现象,社会的四个子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科技系统、文化系统都出现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变化,影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与政治系统联系密切的党报。本文尝试从定位、功能、形态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当代“二元化”社会背景下党报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的内容是: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在这期间,我国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大,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艺术家作为人类文化进程中的精英分子,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推动力。作为一位艺术家,他们身上背负的更多的是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作品应该促进国家变革创新和社会文明进步,鼓舞人们积极奋进、不断创新,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和享受;应该反映社会风貌、人民精神气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鼓励人们团结向上、奋勇向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出现,艺术已经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新型模式,媒体艺术研究已经成为时代所需。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对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传播、激发全民族文化艺术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也会为实现“中国梦”涂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西方社会的一些研究未来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家都在议论新技术革命(或称“第三次浪潮”,或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问题。他们认为,西方国家在达到高度工业化以后,现在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叫做知识、智力社会。他们说,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知识,“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这些说法,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后经济和社会变化的一些动向。这个动向,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要搞四化建设,不能不注意在我们周围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16.
沈玉秋 《新闻世界》2013,(7):340-341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的概念。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在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媒介批判中延伸。他们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异化问题已转化为更高层次的文化异化,人们丝毫察觉不到自己被生产工具、技术机器所奴役,为文化工业所带来的娱乐所消遣,实质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尴尬的泛异化时代。  相似文献   

17.
引言 1971年,美国学者约翰·梅里尔和拉尔夫·洛温斯坦提出了媒介进化的EPS循环理论:文化史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专业文化三个阶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们又进一步证明:"我们正处在大众文化阶段的尾端,新的电子技术将带领我们跨人专业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冯忠云 《视听界》2004,(2):49-50,53
地方电视新闻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到“三贴近”呢?笔者结合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的实践,谈几点浅见。一、服务对象上,时刻注意“三个上帝”兼顾,牢固树立三种意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文化形态复杂纷纭,不同文化观念相互交织、影响。但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已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引领和整合着其他各种文化。电视新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载体,传播先进文化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种传播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服务对象的对位上,要考虑“三个上帝”的兼顾,即: 一是要高扬先进文化旗帜,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把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日报4月30日题为《当今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误区》一文说,“知识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一说,源于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的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不久被我国科技界、新闻界某些人士提炼而成的。这种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甚至“知识经济时代”的说法,在经济学意义上未必严肃。 文章说,“新经济”一说,最早见诸于美国1996年出版《商业周刊》所编发的一组文章。如果像美国某些政要们那样,将“新经济”拔高为一种类似工业革命那样具有深远意义、正在改变资本…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