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教育迷失了自身的价值取向,人在教育中被放逐了,人丧失了作为人应有的主体地位而沦落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一种技术过程的中介。解放人的价值、个性、潜能与自由,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解放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自身是实现教育解放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人的放逐到人的回归,才能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关于“人”的理论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只有实现爱欲的彻底解放,才能建设非压抑性文明;马尔库塞提出了“爱欲解放论”,标志着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系构建的完成;马尔库塞用改造过的弗洛伊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以谋求人的解放,对于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和幸福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更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兹认为劳动解放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而且是人的解放的根本。他从劳动解放的主体、时间的解放和自我管理、人的身心和谐三个方面对劳动解放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劳动解放的主体已经由传统的无产阶级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无产阶级,时间的解放和自我管理已成为劳动解放和人解放的关键因素,只有消除经济理性和技术理性对社会的控制,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才能被消除,才能实现人的身心和谐。这三个方面是高兹劳动解放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其早期的哲学思想中对启蒙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政治自由做了初步的超越,分析了作为政治自由前提的宗教批判、政治自由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认识到人的本质只有在人类解放中才能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解放必然要经历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解放是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它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在《欲望与文明》一书中,力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综合,提出了从人的深层本能出发进行彻底革命,进而重建人类文明的新理论。这是马尔库塞对人类解放重新界定的伟大尝试,也是在文明两歧性状况下,人类对自由解放的新探索,这对人类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人类解放的实现途径却被马尔库塞简单化了。将爱欲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终结具有狭隘性,只有深刻揭示其文明两歧性,才能在其基础上重新解读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7.
人的解放问题历来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他立足于西方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是造就单向废人的罪魁祸首,认为人的解放实质是人爱欲的解放,其实现的途径是审美与艺术,这样才能使人在压抑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需要确立自由的价值观。自由的价值内涵即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解放。为了引导人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应通过法律指导实践,使人类的行为符合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实现自由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春莉 《小学生》2010,(7):43-43
1发展学生个性是完成限时作文的前提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事情。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一句话,写作是个性的解放。作文教学与个性解放互为因果,个性得到解放,写作文时才能顺畅地表达,同时通过作文使学生个性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性别意识与女性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意识”已被联合国、我国及其他国家纳入决策主流,这无疑是促进女性解放的福音。本文将“性别意识”放到人类解放的框架中,着重分析了女性在争取解放过程中应清除的心理障碍和存在的理论误区;同时论及了男性也面临着进一步解放的问题,只有使“性别意识”成为社会共识,才能使男女两性“双向互动”、“互补共进”,女性解放、男性解放乃至人类解放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从“勿攸”到“忽悠”——“忽悠”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悠”的本意是指旗帜随风飘扬的样子,究其本原应作“勿攸”。后来。在同音假借的作用下,“勿攸”改作“忽攸”或“勿悠”。最后,“忽攸”或“勿悠”在偏旁类化的作用下又改作现今通用的“忽悠”。  相似文献   

12.
王襞在人性问题上,受王阳明、王艮以及王充等人的影响。他主张人性天然,提出“自然之谓道”的思想,反对在人性上着力。在良知的问题上,王襞认为良知本自现成,纯粹至精,杂纤毫不得,所以他倡导“无为之学”。此外,王襞还认为良知或道都是至易至简之道,所以他倡导平常本色,提倡“平常”与“省力”。  相似文献   

13.
贵游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汉代,至汉末建安时期真正形成并得到发展。贵游文学不同于民间文学,它以“丽”为主要艺术特征,呈现出文人色彩。从这一角度看,建安邺下诗歌在中国诗歌文人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身经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时期,著《幽忧子》文集二十卷,后多有佚失,至明,有张燮拾编《幽忧子集》七卷本,保留至今,颇为权威。笔者以《全唐文》和《幽忧子集》中的赋、骚、序、问、书、赞与碑铭部分进行校读释疑,对两书所收录的不同篇目以及同篇不同题等加以分析和考辨,给出理由,以推动卢照邻作品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华文作家尤今的小说有着直面真实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达方式上,又闪烁出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神韵,这正是其小说的审美价值所在.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新华华文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重要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对一切事物存在及运行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追问活动。《老子》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追问万事万物之"无","无"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运行的最终根据。"无"是天地的根源,"有"是万物的根据。"无"与"有"的关系密切,在空间意义上是"有无相生",而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无"比"有"更具优越性,这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典型标志。对"无"的追问表明《老子》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王弼玄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论。王弼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为最高理想,强调无为之治,反对名法之治,但他并不绝对地排斥有为。王弼认为,君主应"躬于道","重积德",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居安思危,其思想境界与德行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赋,即一种以直观叙述、描写或议论的方式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的诗歌创作方法。它的形式是铺叙,目的是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比是一种用与所要表达之物相关的物象来表达情感或意志的表现手法。其形式是用他物来言此物,目的是间接地表达此物,起到含蓄委婉、意在言外的作用;兴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实际所言之词的表现手法,其中实际所言之词是由"他物"所感发的。兴的形式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能达到兴寄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汉文献与苗族神话中,对蚩尤神格的描述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在汉文献中蚩尤作为神出现,经历史演化后成为反面角色,最终又作为战神倍受信仰;而在苗族神话中,蚩尤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系列文化的创制者,从而兼具英雄神与文化神的二重神格。二者同时呈现出完整的蚩尤神格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苗族神话则反映出蚩尤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信仰与民族心理的契合——信仰整合了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支撑着信仰,由此产生了关于蚩尤崇拜的一系列民俗文化,神话作为民俗文化的文本性注释,也就保持了不竭的生命力,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0.
对于庄子《逍遥游》旨意传统有两种经典解释:即郭象的大鹏与小鸟都逍遥和支道林的大鹏与小鸟都不逍遥这两种结论。陈寅恪先生在30年代考证这两种结论产生的学术背景,陈先生认为:郭象观点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即源于魏晋清谈的一种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风行一时之“才性论”。而通过对《高僧传》等经典的钩稽,陈先生指出,支道林观点显然是源于佛家经典。由陈先生之考证,一方面说明中国佛、道之发展相融相汇;另一方面也说明郭、支两种观点却都是囿于社会思潮之影响,没有昭示出庄子文本的真意。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结合庄子理论,对《逍遥游》进行了重点疏释,认为庄子的真意是强调道与物之对立的“小大之辨”,即大鹏逍遥,小鸟不逍遥。由此理清了这桩千古公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