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对待许多事情一个专项的发明,他认为争论坏我们的大事,有些事不宜争论,有些问题不必争论,时间不允许争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要争论",我们存在可以"争论"的前提;当然这种争论是对话式的,我们要有所准备,感受"共同话题";我们还将继续对话,因为对话让理论与思维融合,思想与实践靠近.对话是两个自主的人之间的会晤,是精神相遇的事件,是灵魂深处的激荡.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不争论”思想是针对执行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的,是为了集中时间搞改革开放,邓小平还有个“要争论”的思想,是针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讲的,是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不能把“要争论”用到“不争论”的问题上,也能把“不争论”用到“要争论”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把“不搞争论”称为他的一个发明。“不搞争论”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争得时间;“不搞争论”不是压服,而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不搞争论”是推动改革的一项策略。不搞争论,不是在所有的场合、范围都不搞。在学术领域,还是要“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4.
当前,关于语文实质的争论,并没有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的深入人心。而日趋消歇。这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它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如果我们不囿于争论中的种种观点.而洞察争论背后的实质。那么就会发现:这种种争论实际上是对“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而“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背后,又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从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几种不良的倾向:为求生成,淡化文本价值;追求形式,弱化文本内容;盲目拓展,虚化文本意蕴。很多对话是空对空的无效对话,就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就课堂“有效对话”要立足文本作些探讨。一、对话前提:深味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亲身体验,然后才能依据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如何做到…  相似文献   

6.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有些课堂“对话”中出现了为求生成,淡化文本价值;追求形式,弱化文本内容;盲目拓展,虚化文本意蕴的倾向,对话变了味,走了形,值得引起重视。本文试就课堂“有效对话”要立足文本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对自己作出各种各样的消极评价。例如: “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 “我的记忆力差”; “我不擅长体育运动”; “我原来就粗心大意”; “我从小就不喜欢音乐”; “我一向做事过于谨慎”; “我就是爱发脾气”; “我就好争论”; “我太幼稚”; “我总是有些害羞”;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在阅读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则是学习的客体。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实际上,有些“谈话”学生听不懂,有些则短时间内懂得不多、悟得不深;还有些是学生一时不愿听。这就需要教师介入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教师既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又应对文本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有时需借助参考资料),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文本内容的精髓、表达的妙处介绍给学生,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师生对话,充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媒介,起到穿针引线和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教学规律是不分学科的。我们通常说教学活动要抓好“四个对话”,即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就是对各个学科的共同要求。谁落实好这四项对话,谁的课堂教学就会有声有色。任何学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交叉现象。比如,语文和历史,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说。再如,语文和外语都有语言上共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话”业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师努力实现与学生成功对话的同时,作为对话第三方的文本的处境却显得有些尴尬。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话”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把对话分为“真对话”与“假对话”对我们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许多教师也正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对话。在轰轰烈烈的对话之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警惕教学中的“假对话”。  相似文献   

12.
刘建荣 《化学教与学》2012,(6):38-39,74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而“对话”则是课堂教学基本的活动方式。我们要尊重学生,促进平等对话;情境激疑,引导生本对话;沟通合作,促进生生对话;操作探究,引发实验对话;启发反思,内化自我对话。让课堂真正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充满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事实上,有些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存在理解偏差,使一些表面问答式的对话、过程形式化的对话、偏离主题的对话等“假对话”充斥着课堂。“对话教学”应深入文本,教师要发掘出静止的文本背后蕴含着的鲜活而丰富的意义世界,而不是仅限于文本的表面“独白”。  相似文献   

14.
离太阳近点     
25”平凡人的愿望,平常人的心,_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需要终身打造的, 我的孩子今年才上三年级,虽算不上出类拔萃的好学生,甚至在有些人眼里有些“讨嫌”,但我们一样爱他,因为他真诚、快乐,是个实实在在的孩子.下面这些对话都是我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它或许多少能反映一些我们在孩子心理教育上的努力。 关于座位的对话·_ 子·:妈妈,今天老师把我换到最后排的座位上了。- 母:你觉得有什么不好吗?二子:不知道!_但后排坐的都是调皮的、老师不喜欢的小朋友, 母;你认为老师不喜欢你吗一? 子:是!- 母:老师不喜欢你哪_些地方呢?-一… 子:我上课…  相似文献   

15.
一次改革的20余年中,总的指导思想是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而其中非常具有时代性的,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和“姓资姓社不争论”,即国内外有些学所称的“三论”——“猫论”、“摸论”、“不争论”。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师生主体间的“对话” ,这观点似有许多“理论根据”。现代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指出 :“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存在什么 ,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 ,如何与你相遇。”①他认为“教育领域是完全对话性的。”笔者认为 :宗教家所讲的教育不像我们所讲的教育。“完全的对话”在我们现实教育中行不通。雅斯贝尔斯说 :“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意义。”②他对教育中的“对话”有高度评价。但笔者认为 ,…  相似文献   

17.
一、幼儿不合群现象普遍存在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许多幼儿有不合群现象: 1.不积极投身集体活动。有些幼儿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不肯参加,他们情愿站在一旁观看,也不愿投身其中。有个幼儿在入园初期对班里组织的活动很冷淡,哄他不听,拉他不去,说他不睬。问他为什么,他冷冷地说了两个字:“没劲”。 2.不喜欢争论。幼儿的天性一般是好动好说,遇到一些事情喜欢争论。这种争论是一种交往形式,并不是坏事。一些幼儿却从不与别人争论,别的幼儿想与他争论都不搭腔。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选编的琦君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19.
教学对话的透视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对话中的异化现象目前,教学对话已被广大教师引入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对话”融合了课堂实践,其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但收效各异。透过“对话”现象看本质,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1.自由式对话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为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们已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课堂上足见学生的对话了,或朗朗读书,或纷纷议论;学生思维活跃了,有高声争辩的,有轻声讨论的,可更多的是默默无语;学生行为开放了,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侧身的,有转身的。教…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反思 ,我们看到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建立的中国哲学学科从一开始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基础的 ,在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中国哲学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 ,这一状况延续至今。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争论深刻反映了中国哲学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以及同西方哲学之间存在的纠缠不清的关系。在当前中国哲学的研究中 ,我们必须实现研究方法的转变 :一方面要破除旧方法的束缚 ,回到传统 ,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本原 ;另一方面也要同西方哲学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对话的基础是要建立起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