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方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毕节市拥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语文教学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会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领域.  相似文献   

2.
地方文化是语文课程创生的重要环境,明确地方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认识开发地方文化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意义与指导思想,是有效开发地方文化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先决条件,也是拓展语文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对家国文化的认可。将中学语文课程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引进来”,拓展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让语文教材内容“走出去”,创造多元化学习环境;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和案例库。  相似文献   

4.
地方性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有效满足不同地域的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差异性需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地方性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有两方面:地方社会文化和地方自然景观。地方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两种形态: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以独立的语文课程形态出现。隐性形态以非独立的语文课程形态出现,表现为老师在实施课程(主要是语文课程)过程中体现出的“地方性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扩张倾向。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个性化教学的有益补充。开发与利用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有助于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升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在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拓展语文课程学习空间;有效利用经济产业资源,提高语文课程学习实效;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创设良好的语文课程开发环境;注重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实现语文课程开发的多元整合;合理选择课程开发方向,尝试创建语文课程特色学校;综合运用多种实施方式,提高语文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资源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而家庭中就拥有十分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媒体性语文课程资源,活动性语文课程资源等。教师与家长合作,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扩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丰富学校语文资源,调动家长参与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结合当前中职烹饪专业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我体会到当前语文学科教学中仍旧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不少学生毕业后语文素养依然比较有限,或者在文学上的根基非常浅。结合时下热门的核心素养培育这个目标,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中职烹饪专业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展:结合专业开展资源延伸;以经典的文学作为根基;以资源开发提升素养为本。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精髓,是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以及爱国情怀的重要依托。因此,传统节日不仅应该被"请"进课堂,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该将其深刻的文化价值落到实处。而在教学实施方面,则强调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在实践中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是当代社会给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9.
汪玉荣 《考试周刊》2022,(34):45-48
“行走阅读”的本质是语文实践活动,是针对学情,以“行走”的方式走出校外“阅读”自然、“阅读”历史及文化,是语文课堂的有效补充。其目的是通过对地方资源的采集与体验积累素材,为开展语文活动设置大情境,践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实践活动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课程的匹配点、梳理语文课程需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知识点,从而设计与教材知识点相契合的研究方案,最后通过多样化的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从语文课程资源与北海历史资源整合、语文教学与北海人文资源整合、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相关的北海地域文化相整合、语文教学与北海民俗风情整合等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的有机整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云 《教师》2010,(36):50-5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对“小学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资源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这一深题研究中,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立足本地实际,整合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开放的课程资源,生动的语文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立体的、多样的。语文教师要开发利用好学生资源,校园环境及文化资源、校外资源,实现课堂预设走向生成,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13.
崔铁男 《时代教育》2010,(4):187-18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肩负着挖掘当地的语文资源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责任。具体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生听说能力训练;利用身边资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拓展阅读空间;发挥学校和地方资源优势,培养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机短信已成为传播信息和传播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其中有大量的语文因素,又深受学生喜欢。我们可以把手机短信中的健康内容应用于应用文教学、修辞教学、仿句教学中,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机短信已成为传播信息和传播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其中有大量的语文因素,又深受学生喜欢。我们可以把手机短信中的健康内容应用于应用文教学、修辞教学、仿句教学中,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苗族地区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开发利用方式单一、家长参与度不高、学校不是本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忽视学习者实情等问题。苗族地区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要有效实施,必须倡导设立多元文化的课程目标、精心选择课程资源、采取多样化地开发形式、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发苗族地区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立适应地方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与新课程匹配的支持系统。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合理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切。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必须关乎语文课程绿色资源的立体开发和利用。一、校本资源要“新”起来。一个校园,就是…  相似文献   

19.
郑金阳 《考试周刊》2013,(92):22-22
语文学科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语文资源的开发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如图书资料、视听设施设备和大自然、生活等,语文资源的开发是新课改条件下必须进行的。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课程意识的觉醒和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审视.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呈现一种关涉多极、空间无限的立体状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要经过教育筛子、学习筛子、语文筛子的过滤,要遵循最优化、针对性、和谐性三个原则,把握好信息捕捉、价值辨识、资源利用三个环节.语文学习要充分挖掘教材、教师、学生、校本、社区、自然、家庭、网络等领域的有效资源,拓宽语文资源开发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资源背景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