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芝(1865-1939),爱尔兰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玫瑰》、《苇丛中的风》、《库勒的野天鹅》、《塔楼》、《旋梯及其他》、《新诗》、《最后的诗》,戏剧《心愿之乡》、《四舞剧》等。托马斯·艾略特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由于他“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于诗作中”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也是一位深情到痴情的诗人。1889年1月30日,将近24岁的叶芝初识22岁的毛特·岗,便被她的迷人风采吸引。毛特·岗(1866-1953),是驻爱尔兰一位英军上校的长女,父亲死后继承…  相似文献   

2.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不久前发表了他的一部新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作品在西班牙语国家刚一问世,立刻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作者在接受意大利《团结报》记者采访时谈到这一新作的创作过程以及今后的创作计划。《团结报》,罗马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诗人兼批评家奥克塔维奥·帕斯,在他76岁高龄之际,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后的第二天,纽约《新闻周刊》记者萨拉·克赖顿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4.
伯特兰德·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曾于1920至1921年访问中国,并写了《中国问题》一书。1950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25年8月在给卡恩·弗尔夫人的一封信中,他谈了自己成长与写作的道路。他小时候生活在有良好教养的老式家庭环境中,听别人给他朗读莎士比亚和司各特的作品一直到12岁,以后他自己大声地朗读。他读过最为崇拜的诗人库柏的作品。16岁时,他发现了雪莱和济慈的诗歌。从此直到21岁,他经常阅读英文诗歌,并且背诵了大量诗作。上剑桥大学前,他  相似文献   

5.
利,学家的气质(1)写信要诀(2)偶然的发现(3)更好的思考(4)谈创造性(‘)富兰克林是如何学习的(6。作家与作品·两首英国情诗(1)克里斯托弗·马洛(1)朗费罗的生平(2)人民的诗人费兹(3)世界上最优秀的女诗人萨福(5)萨福诗抄(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和她的两首诗(6)绘制理想的诗人—但丁(2)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约翰·斯坦贝克(3)J凌怒的牢骚(3)弗朗西斯·斯科特·菲灰杰拉尔德(4)白学成才的作家—杰克·伦敦(5)威廉·萨罗扬(2)奥灰的文学风格(6)英国短篇小说家和诗人吉卜林(1)布查找到了知己—吉卜林的故事(1)塑造格利佛的作家 —…  相似文献   

6.
1951年《泰晤士报文艺副刊》的读者来信栏中,有两篇文章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一篇是有关现代英国文坛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文章,一位读者指责她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在契诃夫作品的骨架上披上了英国的外衣,由此引起了争端,议论纷纷。最后闹得曾是她丈夫的约翰·密德尔顿·墨雷都亲自出马了。另一篇是关于画家兼诗人罗塞蒂的文章。一位罗塞蒂研究者初次披露了这位诗人兼画家与威廉·莫里斯夫人之间的私情。众所周知,《生命之屋》是罗塞蒂的著名十四行组诗。过去一般人都认为这部诗集只是以他的妻  相似文献   

7.
出生于美国的浪漫派诗人、侦探推理小说的先驱者爱伦·坡一生经历之奇特是罕见的。他的生身父母是流浪艺人。他三岁时,父亲去向不明,而母亲因患严重的结核病倒在里士满慈善医院的病床上。他母子的悲惨遭遇在报上登出以后,居住在里士满市的富有的烟草商约翰·爱伦极为同情,向这可怜的母子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久,母亲去世了。爱伦·坡成了那位烟草商的养子。从六岁起他在英国接受了五年的教育,返美后曾入大学和士官学校学习,但都中途辍学。爱伦·坡18岁时发表《第一诗集》,开始了作家的生涯。母亲死时年方三岁的爱伦·坡全然不记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本刊从本期起特连载李桅同志迻译的《普希金传》中的两章——《十一月的悲剧》和《诗人之死》。《普希金传》的作者列·格罗斯曼(1888—1965)是苏联作家兼文学研究工作者,1911年卒业于敖德萨诺沃罗西大学法律系。早在1903年他就开始发表作品,1921年起着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工作。他所写的《苏霍瓦·科贝林的罪过》受到过高尔基的赞扬。传记和传记小说是他作品的主要体裁。这部《普希金传》则是他传记作品中的一部力作,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作者在书中用饱含激情的笔触记述了伟大诗人的一生:从就读皇村,流放南国,囚居故里,受辱宫廷,直到死于决斗.《十一月的悲剧》和《诗人之死》速两章,写得尤为扣人心弦,史家的信实和作家的激情交织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的援引,则使读者在深入了解诗人悲剧性的死的同时,更增加对他的景仰,痛惜和缅怀之忱。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怀特逝世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于1990年9月30日因病逝世,享年78岁。“毫无疑问,帕特里克·怀特是当代最伟大的澳大利亚人。”新南威尔士的在野党领袖鲍伯·加里在一次广播采访中说,“再没有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自己的领域内赢得过如此显赫的名声。”卧病数周的怀特是在他悉尼的家中去世的。他因创作了长篇小说《风暴眼》而于197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位生于英国的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即将揭晓,但即使过了八十四年,瑞典文学院仍然没有搞明白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究竟认为这笔奖金应该授予什么样的作家。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奖金应授予那些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作家。在最近出版的纪念瑞典文学院创建二百周年的一本书中,瑞典诗人、文学院院士克耶尔·埃斯普马克先生说,自1901年第一次颁发文学奖以来已经一再对“理想倾向”这个概念下过定义。有机会看到文学院的机密文件的埃斯普马克先生下结论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  相似文献   

11.
雷蒙德·卡弗是美国最受崇拜的当代短篇小说家和诗人,尤其在近20年来,他的声誉日隆,几乎没有哪位美国作家比他更受到人们的尊重。当今美国的许多年轻作家放弃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讽刺幽默的写作手法,而追求严肃的写实主义风格,这大概是受到卡弗的直接影响。他被美国学术协会与文学艺术委员会接纳为会员就是对其才华的正式肯定。这位于1988年6月刚刚与诗人特斯·加拉格尔结婚的作家,在完成他的诗集《通向瀑布的斯路》之后  相似文献   

12.
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闻学编译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托尼·莫里森因其散文《诗歌的光彩》及她对黑人经历的描述于1993年10月7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称赞莫里森说:“她的小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歌般的内涵,反映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3.
1933年,伊凡·亚历克赛耶维奇·布宁成为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擅长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写得也很出色。他的作品以描写帝俄时代贵族庄园的衰败,农村艰困的生活而广为人知。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冬苹果》、《兄弟》、《旧金山来的绅士》,中篇小说《乡村》、《苏霍多尔》等。1870年10月,布宁诞生于俄罗斯南部沃罗涅什的贵族家庭。作为一位知名作家,特别是193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仅在他侨居的西方,而且在前苏联他都是名闻遐迩的顶级人物,但是他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却坎坷、浪漫而颇有传奇色彩。布宁15岁时狂热地爱上了…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泰斗之一、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并因其戏剧创作的成就而荣获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尤金·奥尼尔,一生阅历丰富,交游甚广。他和同时代的许多名人,尤其是文化艺术界的名人都有过交往。在和众多名人的关系中,最具戏剧性的是他与美国名记者约翰·里德和与英国电影巨星查理·卓别林之间的恩怨。约翰·里德(1887~1920)是美国诗人、政论家、记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赴欧洲担任战地记者。1917年在俄国目睹十月革命爆发,写成长篇报告文学《震撼世界的十日》,最早向全世界全面介绍了十月革命的来龙去脉,列宁亲自为之…  相似文献   

15.
白族诗人何永飞的新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是列入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作品集(作家出版社2020年12版).也是诗人继他出版的《茶马古道记》《神性滇西》等诗集后,又一部重要的诗集.这之前,诗人的《茶马古道记》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鲁藜诗歌大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等重要奖项,他是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的"白州文化名家",云南十大励志榜样人物之一.就白族诗歌创作来看,他是继著名白族诗人晓雪、张长、袁冬苇之后,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位诗人.他的这部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不少作品发表在《诗刊》《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获广泛好评,新著列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出版,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6.
海塞博物馆     
为纪念作家赫尔曼·海塞(1877—1962),将在黑森林北部作家的出生地——卡尔夫开放一座博物馆。海塞创作的两部力作《草原之狼》和《玻璃球游戏》使他至今得以享誉世界。他是其作品在国外销售量最高的一个德国作家。他曾因《玻璃球游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坐落在卡尔夫的这座博物馆将展出海塞的书信、绘画和书籍,以及他作品  相似文献   

17.
10月1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 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平特(Harold Pinter)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同时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110万欧 元)的奖金。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其颁奖公告中 说,授予哈罗德·平特诺贝尔文学奖的 理由是其作品通过“简单的日常絮叨碎 语,揭示隐含其中的跌宕起伏,并闯入 被压抑者内心深处封闭的空间。”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霍勒斯·恩达  相似文献   

18.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3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在人们热情的期待中出炉了。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剧作家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据报道,授予哈洛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作品在简单的日常絮谈中揭示了暗含的惊心动魄之处、强行打开了被压迫的封闭的内心。”瑞典皇家学院还说,“品特让戏剧回归它的最基本元素:一个封闭的空间,不可预测的对话,人物相互之间都可能被对方击败,虚伪土崩瓦解。”一时间,爆出冷门文学奖得主成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刚刚度过75岁生日的品特,是一位以政治上…  相似文献   

20.
索贝·贝娄是二战后活跃于美国文坛的犹太作家,其作品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受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探索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精神危机,深切地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提出了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同时代人的经历和感受。贝娄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收集在《莫斯比回忆录》(1968)中的《寻找格林先生》不愧为一篇上乘之作,它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和他早期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