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本文介绍和考释了敦煌壁画中的于阗装饰佛瑞像.新发现海眼寺瑞像实际有两种,属于装饰佛的为海眼寺圣容像.首次对固城瑞像进行了系统考释,提出固城瑞像主要是过去诸佛之瑞像,在敦煌具有"背光中密布千佛(或鳞片)"特征的瑞像均为此种瑞像.于阗装饰佛瑞像在形象上受到了于阗国土装束的影响.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李圣天像之服饰实际上是汉族帝王冕旒衮服与于阗王传统装束的混合形式.于阗装饰佛瑞像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于阗王、佛一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4):113-118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 l i 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 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是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三,包括于阗的八大守护神、于阗的八大菩萨、于阗的灵验伽蓝以及于阗二部僧伽持见之情况等。  相似文献   

3.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2):108-113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li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为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二,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毗沙门和舍利弗决海,于阗由海子转成桑田;二是地乳王子和耶舍大臣建立于阗国的经过。  相似文献   

4.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li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o rgyus)。本文首先介绍这些文书的研究状况及其与藏文大藏经《于阗国授记》(Li yullung bstan pa)等文献的对应关系,然后是这些文书最初三部分内容的译注,包括尉迟散跋婆王与赞摩伽蓝的修建、尉迟毗梨耶王与瞿摩帝伽蓝的修建以及论道沙门之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5.
张小刚 《家教指南》2005,2(1):50-56
本文确定了敦煌瑞像图中各于阗护国神王的名号,分析了其形象,并尽可能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6.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文化因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得到提升;由于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于阗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之地;佛教的传入,使于阗绿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嬗变.这个时期是于阗文化的勃兴期.  相似文献   

7.
古代于阗(今和田)是西域著名的佛国之一。就现今新疆地域而言,于阗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于阗佛教对于于阗本土文明的发展,佛教文化的东传,以及维系于阗与中原王朝的联系,都起过重要作用。自佛教传入于阗后直至11世纪这段于阗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内,于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不打上佛教文化的烙印,因此,于阗佛教的兴衰史是于阗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于阗佛教兴衰史即是公元11世纪以前于阗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于阗牛头山圣迹及瑞像从盛唐洞窟中开始出现,历中唐、晚唐、五代、宋各时期.它是当时敦煌和于阗两地问文化交流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太子"称号,所指既有于阗太子,也有曹氏太子。敦煌文书关于"太子"的记载中,部分有明确的"于阗太子"称号;部分我们根据文书中的人名、于阗"天子窟"、于阗使者、于阗僧人等信息,可以推断相关"太子"称号为于阗太子。受到于阗"太子"称号影响,归义军政权也称节度使的儿子为"太子"。敦煌文书中,曹元忠应该有三个儿子被称为"太子",曹延禄至少有两个儿子被称为"太子"。  相似文献   

10.
后晋天福三年(938),于阗实现了对五代中原王朝的首次入贡。关于该次入贡活动与曹氏归义军之间的关系,以前学界受已知史料所限而很少探讨,反而比较关注此后于阗遣使答谢后晋时曹氏归义军使团的一同东行,从而强调曹氏归义军是借于阗之力恢复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本文则在梳理于阗该次入贡情形及其后续活动、曹氏归义军与于阗答谢使同行入奏的过程与收获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寻了于阗对五代时中原王朝首次入贡活动的起因、背景。通过对相关历史记载的分析,提出并论证了于阗该次入贡起源于曹氏归义军的引领与帮助,认为早在后唐长兴年间各方即已开始筹划于阗的该次入贡,其中曹氏归义军"达外国之梯航"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只是后来因曹议金去世等原因,归义军的实力与影响力减弱,中原又发生了后晋取代后唐的重大变故,于阗的入贡对象也随之从出发时拟想的后唐变为后晋,而P.2539v保存的相关记述也不够直接明了,曹氏归义军对于阗该次入贡的促成之功遂湮没不彰。  相似文献   

11.
六年琱生簋是一篇西周时期的涉法铭文。在吸收各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铭文进行集释,并做出按语。为方便对全文的理解,在集释的基础上对铭文做了翻译,希望能对六年琱生簋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2.
清代尤其在中后期,新生了碑学书法,主要崇尚北方汉魏风格由此得名北碑,与传统南帖相对。其中,南北之分最早提出于宋代,而碑学思想成熟则是清代中晚期。在理论日渐成熟的同时,碑学书法的实践,为清代书坛注入一股清新活力,书家对金器碑碣的研习,使各种书体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究其出现的原因,依照惯习多分析金石学、考据学的影响,这固然不错。可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当时社会风气和审美倾向角度分析,以期拓展人们视野,更好的认识清代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内容上说,铭文是对所铸钟鼎由来的说明,钟鼎是为纪念赞颂祖先功绩而铸;铭还可以纪生者之功,其基调是赞颂;铭又常用于鉴戒,劝人肃言慎行。刘勰所论铭体之"大要"有三:"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实是曹丕"尚实"说的展开,"弘润"之说显然也从陆机"温润"说脱胎,"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是陆机"博约"说的继承。铭体以永垂后世为目的,因而都以金石为载体,这就注定了其体以言简意深为尚。从形式上看,铭可分为缀序铭和徒铭两种模式。就铭文本身来看,其形式一为骚体,二为齐言。铭文从刻铸于金属到镂刻于石材再到书写于纸张的演变历程,也是其形制篇幅由简到繁的演变历程。从载体看,铭文渐与碑文合拢并流。《文选》共录铭五篇:班固《封燕然山铭》属武将外战功勋铭,具有强烈气势美;陆倕《石阙铭》属帝王内战功勋铭,注重征讨正义性;崔瑗《座右铭》是立身处世的自我勉戒;《剑阁铭》为山河之戒张本;《新刻漏铭》的价值是在于体现了器物铭所应具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五年琱生簋是一篇西周时期的涉法铭文。本文吸收各家的研究成果,对铭文进行集释,并做出按语。为方便对全文的理解,在集释的基础上对铭文做了翻译。希望能对五年琱生簋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北朝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关键时期。北朝的石刻书法承汉隶遗风,唐楷先河,风格多样,富于变化,无固定常式,又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永恒的艺术魁力。其风格大体可分四类:1.方笔为主,骨力洞达;2.圆笔为主,意态奇逸;3.方圆兼备,瑞庄秀雅;4.各体杂揉,诡异多变。  相似文献   

16.
颂碑文是碑文中的重要类型。北朝颂碑文从北魏初期开始出现,是汉人碑文与鲜卑刻石记功传统的共同产物。太和以前,颂碑文以散句为主,平实质朴。太和以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夸饰铺陈的手法以及用典、骈偶成为其主要特色。北齐、北周分立之后,又呈现出华丽和质朴生动的区别,而到庾信创作中达到南北文学融合之后的颂碑文高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与文字的结合源远流长,并最终产生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中国画题款艺术。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解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画题款艺术日渐式微,虽然作为构成文人画完整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始终在画面里保有一席之地,但无论形式或内容都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求适应当代文化语境的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宋代福州刻印“三藏”,其中佛教二藏属于民间寺院刻本,而道藏则是官刻。其后,福州刻书基本沿着民间私刻与官刻两条线路发展,其中官刻略占上风,而罕见书坊刻书。仕宦在外的福州人氏在外省刻书,与南方各省区的刻书形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各种可能,促进了南方各省刻书业的共同发展。这是有别于此前学界普遍将闽人在外地刻书与福州本地刻书混为一谈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9.
大克鼎铭文“显孝于申”的理解一直以来就“申”的词性以及这一句的语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说明了“申”是个名词而非动词 ,应破读为“神”。它是正常语序而非倒装。也说明了“申”的动词来源于电闪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化身,其碑文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若要认识西南联大,最好从该碑文入手。但今人已难读懂该碑文了,有鉴于此,文章对碑文作了注释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