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题设计]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生。一旦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同学们,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呢?请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题解](一)素材的广泛性这个话题极为宽泛。首先,成长的烦恼类型  相似文献   

2.
与"教学研究"渐行渐远的"教研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科研之风正盛,不但要求人人都有课题,而且还期望着人人都会有所成果。年级组管理正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年级组的各项活动也轰轰烈烈。可与学校科研与年级组的兴旺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学科教学研究小组",也就是通称的"教研组"。在教学研究为课题研究取代,在教师管理为年级组取代,教研组多了日常教学事务的烦恼,少了教学研究的兴趣与探讨;教师多了教学生活的苦恼,少了教学研究的烦恼。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足,深题研究真的能够取代教学研究吗?年级组对教师的管理能够取代教研组对教师的影响吗?没有教学研究的烦恼,教师们能够去除教学生活中的苦恼吗?  相似文献   

3.
点击烦恼 我是一名初二的男生.最近一年来,烦恼像幽灵一样常常跟着我.过去,我是个活泼开朗的男孩,每天都开开心心的.现在,我的生活像天津十八街的大麻花--不顺.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可生活中,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如何引导他们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来自生活中的烦恼,是我们作为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山东省威海市锦华小学五一中队开展了"快乐你我他"班会活动:首先引导孩子们说出生活常见的不开心的事,然后组织队员讨论如何消除不快乐。不少孩子懂得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后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逐渐形成了一种疏离社会政治 ,消解理想主义、关注现实人生的世俗化倾向。强烈的物质欲求与难以满足这一欲求的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 ,困扰着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疲备的身心 ,烦恼的情绪体验 ,使人们颇感生存的沉重。作家们敏锐地感应着当今国人跳动的脉博 ,把文学的对象世界从文化心理的层次转向了人们现实生存的困境。池莉的《烦恼人生》描写了印家厚这个普通工人一天的生活流程 ,一桩桩、一件件杂乱繁琐而又不得不去应付的事情都在纠缠着他…  相似文献   

6.
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海芹 《教育科学》2003,19(6):56-57
小班幼儿刚开始入园时哭闹,是家长送孩子入园的一大烦恼。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须紧密配合。家长可轮流送孩子去幼儿园,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良性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幼儿教师要爱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用他们喜欢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之尽快克服分离焦虑,融入幼儿园生活。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烦恼产生。就拿保存文件来说吧,当多人共用一台电脑时,保存自己的秘密文件就成了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不过我这里有个好的方法,推荐给大家,以缓解您的苦恼。  相似文献   

8.
池莉的《烦恼人生》等描写烦恼的三部作品,以凡人琐事为题材,以平实而质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本色生活,揭示了普通人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坚韧的生活力量,因而具有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池莉以<烦恼人生>为代表的"烦恼"系列小说,用新写实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社会变迁时期普通民众的原生态生活,勾勒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和生命形式,暴露了现代人们日益强烈的欲望和需求及由此而产生的烦恼和无奈,揭示了烦恼的本质和根源,意蕴深刻,具有相当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不可能生活在蒸馏水中,清静得没有任何烦恼。甚至可以说,快乐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它是暂时的,瞬间即逝。烦恼却是生活的主角,生活不因烦恼多而更生烦恼,烦恼的另一面是觉醒。有烦恼,人就会感到不足,不足可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的,我们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为国家管理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以德治国"的论述,但在今天它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是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在其指导下,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的管理应该而且必须实现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有机结合,本文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传统依据,以及在高校的统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考,以求高校管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In the UK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use of end-of-module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40?years. This has been justified by various pedagogical arguments. In addition, students themselves prefer to be assessed either by coursework alone or by a mixture of coursework and examinations than by examinations alone.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alone or by a mixture of coursework and examinations tends to yield higher marks than assessment by examinations alone. The increased adoption of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has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over time in the marks on individual modules and in the proportion of good degrees across entire programmes.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appears to attenuat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lass size on student attainm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ursework marks and examination marks tends to be greater in some disciplines than others, but it appears to be similar in men and women and in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Collusion, plagiarism and personation (especially ‘contract cheating’ through the use of bespoke essays) are potential problems with coursework assessment. Nevertheless, the increased use of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has generally been seen as uncontentious, with only isolated voices expressing concerns regarding possible risks to academic standards.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教育中存在"读"与"做"教育观念,早期的科学教育强调"读",20世纪初针对"读"的科学教育,出现了重视"做"的科学教育思想,但我国当下的科学教育依然过分偏重读的一面,为此,科学教育的改革应强调做的一面,在读与做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做"不仅仅是"玩",而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点的探索性活动。学校与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做"科学的条件,研究引导学生"做"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也是形成高职办学优势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对“双师”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了分析,并对以加强“产学研”、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入本地区行业协会、深入企业一线等措施和途径培养教师“双师”素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对法治和人治作了系统比较,指出法治优于人治。文章以此为评判标准,对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进行了评价。在法治不受感情影响,因而更客观、公正,与法治比人治更凸显管理效率这两方面,先秦法家和亚氏是一致的。但是在立法权上二者有了分歧。亚氏认为法要由多数人制定,法家却主张法由君立,这一点决定了法家的“以法治国”只能是“形势的、浅度”法治,而亚氏的法治则是“实质的、深度”法治。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法治、人治各自存在的客观条件,并用法律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该如何选择法治和人治。这种分析不仅会开拓我们视野,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逐渐形成有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而且可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对法治和人治都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的中国,法治论经历了被孙中山肯定,蒋介石否定,邓小平、江泽民再次肯定的三大阶段.法治论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符合唯物辩证法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抉择,走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由之路,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我们从法治论在20世纪中国所经历的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9.
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黄被中原王朝视为重要药材以及大黄陆海两路贸易的相继发展,大黄发展成为"控驭外夷之具"而付诸实践.在乾隆五十一--五十七年关闭恰克图贸易期间清朝实行大黄制俄.在制俄实践中,为查禁大黄而查禁毛皮,从而引起了系列连锁反应,对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大黄由对付陆路之夷扩展为对付陆海两路之夷,大黄制夷观念发展为茶黄制夷观念,并付诸于实践.清代社会按成案、成例处理类似事务的严格要求,使得错误观念产生后重重叠加,不断强化,而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有利于大黄制夷观念消解的因素不受重视,甚至被扼制.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清代大黄制夷观念不断发展强化,并在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法律文化的基本型态与现实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化研究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人治与法治的二元分析模式并不能准确阐释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的复杂特性;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明显具有多元混合、交织并存的特点,其基本型态可概括为臣民人治型法律化、草民自治型法律化、牧民神治型法律化和公民法治型法律化四种。阐释西部多元法律化互动的现状及其未来变迁的趋势,进而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法治建设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