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秋敏 《早期教育》2006,(11):17-17
最近几天,我班频繁发生拖鞋丢失的“事件”。常有小朋友来告诉我说:“老师我的拖鞋少了一只。”“老师我的一只鞋子被别人藏起来了。”每当这时我总是发动一部分幼儿去帮忙找丢失的鞋。最后谁最先找到,我就奖励他一张小贴画。今天类似的事件又发生了,我同样请几个幼儿去帮忙找。此时我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表情.结果发现:其他小朋友都在寻找,只有欢欢站着不动,双手在胸前抱住.  相似文献   

2.
"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联系十分紧密,学过这两部分内容后,如果能灵活地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巧妙地解决许多问题.现举几例说明.例1先认真阅读对话:小明: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销售员阿姨:小朋友,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钱是多了,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是儿童节,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两样东西请拿好,还有找你的8角钱.  相似文献   

3.
将计就计     
吃点心时,小朋友们拿着动物饼干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而在吃的人却很少。我就将计就计说:“谁先吃完饼干,老师就请谁告诉大家,吃的是什么动物饼干。”这下小朋友们都赶紧吃起来。王宇飞小朋友第一个吃完,他说:“我吃了一头大象和两匹马。”我打趣道:“哟,你的肚子能装得下一头大象和两匹马吗?”他赶忙笑着更正:“我吃了一块大象饼干和两块马饼干。”短短的十几分钟,全班每个幼儿都发了言。将计就计,满足了小朋友们“想说话”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一件小事     
一次户外自由活动时,我听到珊珊小朋友嚷着:"别和晓彬争了,他姑姑当老师。"我走过去问个究竟。涛涛小朋友带着哭腔说:"老师,这轮子是我先拿的,晓彬又过来抢。"我严肃地对晓彬说:"那儿还有很多轮子,你为什么不去拿另一个呢?如果你和小朋友闹不团结,无论谁都不会喜欢你的。"听到当老师的姑姑并不向着自己,晓彬有点委屈地走开了。涛涛和珊珊小朋友满脸喜悦地望着我。虽然这件小事过去很久了,但我的脑中常常浮现出孩子们喜悦的神色,那是幼儿渴望公平的心声。幼儿教师是幼儿依恋和信赖的人,也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  相似文献   

5.
课前活动:教师出示铁皮饼干箱,问谁能打开?学生用手打不开,用扁铁条作为工具撬开了。师生共同品尝饼干。  相似文献   

6.
1.案例描述。幼儿姓名:崔静彬,男,5岁半,学前班幼儿。该幼儿身体健康,活动量大,顽皮任性,喜欢看动画片,特别崇拜奥特曼,家中最多的玩具就是奥特曼。平时喜好打抱不平,别的小朋友受到欺负,最喜欢找他帮忙。因此,常有幼儿向老师、家长告他的状。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2008,(3)
课前活动:教师出示铁皮饼干箱,问谁能打开?学生用手打不开,用扁铁条作为工具撬开了。师生共同品尝饼干。一、走入生活,引出主题师:刚才我们看到,用上工具后,饼干箱马上被打开了,谁能说说为什么?生:因为铁条的一端把盖子撬起了。  相似文献   

8.
片段一:依托生活经验巧活动 师:今天上课,徐老师跟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叫“找位置”.看一看你的卡纸上的座位,能找到吗?有问题的,可以找同学帮忙,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有同学有困难,去找教师了) 师:有困难可以找同学帮忙.如果找不到的,你可以帮他指一指.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带来4块饼干,她不急不慢地说:“我这儿有4块饼干,让两位小朋友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两块)“有位小朋友没有吃,碰到一位小伙伴,他们把两块饼干平均分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一块)“那位小朋友又朝前走,又碰到一位小朋友,他把一块饼干拿出来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半块)——教学渐入佳境,传授新知识的火候已到,教师精神饱满,提高了声调。师:4块饼干,两块饼干,一块饼干(板书:4、2、1)这些都是整数。(举起掰开的半块饼干)请问,这半块饼干的“半”,是不是整数?  相似文献   

10.
结合“重阳节”,我们组织中班幼儿到福利院慰问爷爷、奶奶,教育幼儿尊重老人,做个有爱心的孩子。活动前,发动幼儿省下“一块糖、一包饼干、一个水果”或自制贺卡等礼物送给老人,小朋友纷纷投入这项活动中,带来了各种水果、糕点、饮料等。在整理这些礼物时,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纸盒,引导幼儿将带来的礼  相似文献   

11.
我班的小朋友最爱听童话故事。如果故事里的小动物遇到困难或危险,他们能发挥丰富的想像力给小动物想办法。有一天,我出示一幅一个小朋友落水的挂图让幼儿看,然后提问:如果你看见了,你该怎么办?回答大致是这样的:请大象帮忙,用鼻子把这个孩子卷出来;用竹竿拉他上...  相似文献   

12.
异中求同     
一对孪生姐妹要选购两只完全相同的手袋。请你帮忙找一找,下图中哪两只手袋是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小班孩子刚从父母温暖的怀抱中走出来,什么事都需要老师细心地指点和帮助,甚至是“包办”。随着天气慢慢变冷,孩子穿的衣服也越来越多,每天午睡前,老师都要一件件帮他们脱下来,起床后又一件件帮他们穿上去。我发现,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没有丝毫进步,反而越来越依赖老师。于是,我开始鼓励幼儿自己动手穿脱衣服。由于孩子胳膊短,衣服多,自己脱起来很费劲,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互相帮忙呢?便引导他们:“小朋友,咱们互相帮忙‘拔萝卜’吧,把胳膊伸开,请你旁边的小朋友帮忙把袖子拽出来,一个萝卜就拔出来了!”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都主动去找…  相似文献   

14.
一、找眼睛。当教师发现有的幼儿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不注意听课时,不妨和小朋友们做个《找眼睛》的游戏。“小朋友,现在老师要来找你们的眼睛,你们仔细看看,老师的眼睛里有没有你的眼睛。”这时,小朋友们就会两眼紧盯住老师。这种方法常常用于一节课的开始。二、“录音”。“小朋友,你们的小耳朵就是录音机,现在请你  相似文献   

15.
明明变乖了     
明明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照理说应该非常惹人喜欢,但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抢小朋友的玩具,渐渐地小朋友开始回避他、疏远他。明明妈妈为此苦恼不已。你看,今天去幼儿园接明明时,又有家长告状了:“你们家明明又抢我儿子的玩具,你可得好好说说他。”(很多幼儿都具有类似的攻击性行为,这样的儿童往往会遭到同伴的拒绝,其交往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直接影响。)其实,明明妈妈何尝没有说过明明,只是今天说了他明天就忘了。更严重的是因为小朋友不喜欢他,明明开始变得不爱上幼儿园了。明明妈妈决定想办法改掉明明的坏毛病,她看了很多有关养成…  相似文献   

16.
上课开始,教师出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种花,真奇怪,地上不开手上开,屋里不开屋外开,晴天不开雨天开,家家都有不用栽。幼儿:(不约而同地抢着回答)是伞。  相似文献   

17.
“刘露露,去大一班老师那里拿盒磁带来。”教师边整理插线板边吩咐着。几分钟后,刘露露拿着磁带回来了,教师表扬她:“露露真能干,真聪明。”刘露露转身跑回自己的座位。教师接着说:“我现在要请聪明的小朋友当仙女,让她请休息好的小朋友一起在宇宙飞翔。”很多孩子都举了手。但是,教师又说道:“刘露露,你去请乖的小朋友一起玩。”于是其他幼儿都不说话了,期待着她来请自己。刘露露一边做飞的动作四处跑,一边不时指着一个幼儿说:“我不请你,你笨得很。”结果,10分钟她只请了三个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刘露露和两个幼儿想玩游戏“老鹰抓小鸡”,…  相似文献   

18.
在幼儿园听课和观摩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让幼儿演唱歌曲前常常这样对孩子们说:“小朋友,等会要有表情地唱”或“我看看谁最有表情”;小朋友唱完后老师就问小朋友:刚才唱歌时谁最有表情啊?于是小朋友就说:XX小朋友最有表情。老师又问:他的表情怎么样?小朋友说:“很好呀,他一直都是笑笑的。”于是老师也表扬这位小朋友:“你真棒,做得很好”。  相似文献   

19.
相信每个老师都曾遇到过这类事情:上课时,所有小朋友都在认真听讲,却有一个幼儿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某某踢了我一脚”;游戏时,时不时有幼儿说这个小朋友不乖或那个小朋友又在哭等,让教师觉得焦燥万分却又不能忽视,每每为处理这些小事而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现象,“告状”的目的和动机很多,有的是受了欺负想寻求大人的保护;有的是检举他人,希望成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  相似文献   

20.
(一)孩子的经历各不相同,个性品质也各不一样,但每个孩子都是有创造潜力的,我们的责任是应当细心地去发现它、培养它、发展它。如我园有个孩子叫肖平,他平时很少讲话,也很少与同伴一起活动,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也似乎不感兴趣。一次,老师发现他独自在撕纸,就引导他撕出许多形状、大小不同的纸片,又把这些纸片拼成熊猫、竹叶、扫帚、草地等图形,编讲故事“讲卫生的熊猫”。一次吃点心时,老师又发现他蹲在小椅子前摆弄着饼干,原来他正在利用这些动物饼干编“捉迷藏”的故事呢。老师赞扬他,并鼓励他讲给别的小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