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相遇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专题中"解决问题"领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向的行程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相遇问题"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与老教材、现在的浙教版有所不同,北师大版教材只安排一课时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奥地利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郑锦杭老师说,"我们与孩子的相遇,是给了相互的新生"。真正的、美好的教育,一定始于师生之间的相遇,也成长于这一场相遇中不断展开的相守、相望、相惜。当教师遇见了学生,就有了学校。两千五百多年前,当一个叫孔丘的先生,在一棵杏树下遇见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学生,开启了一场叫作"沂水春风"的精彩  相似文献   

3.
<正>追及相遇问题在运动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这类问题对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又能较好地体现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所以在历年、各地高考第一道计算题中不时出现。一直以来,由于这类问题涉及两个研究对象,有能不能相遇、相遇几次、何时何地相遇等情况,使得问题看起来繁琐复杂,不少学生理不出头绪,无从下手,难以学好。笔者觉得运用坐标法求解追及相遇问题,教学效果很好,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明  范金泉  国星 《教书育人》2013,(19):32-34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是创造力和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师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是教师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内涵式发展。生命是一次旅行,"与谁相遇"是如此的重要。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在教育哲学视角下审视"相遇"命题,不难发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之路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相遇",那就是与职业的相遇、与学生的相遇、与自我的相遇。也许,我们在漫漫一生之中都在期待与以上三者的"美丽相遇"。  相似文献   

5.
在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40至P.41例1和例2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打破一题一例的教学模式,依据整体性原理,将例题放到题组的统一体中去,用有结构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和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一、由简单到复合的训综借僵于直观图形将简单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与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直观比较。由直观到抽  相似文献   

6.
杨海波 《人民教育》2013,(Z1):43-45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是创造力和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师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是教师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内涵式发展。生命是一次旅行,"与谁相遇"是如此的重要。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在教育哲学视角下审视"相遇"命题,不难发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之路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相遇",那就是与职业的相遇、与学生的相遇、与自我的相遇。也许,我们在漫漫一生之中都在期待与以上三者的"美丽相遇"。  相似文献   

7.
<正>入秋的厦门,"第三届全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卓越课堂观摩及研讨会"如约而至。人生有无常,生命自精彩,一节来自陈骞老师的"增强生命的韧性",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真谛,原来生命自有百般挫折,原来人生可以独自精彩。这是一节温暖的课、一节感动学生的课,当下课铃声响起,笔下更有无数思绪。一、情感交织:从1到0,感恩相遇生命的相遇本身就是一场美丽的意外,正如这节课上陈骞老师与厦门三中学生的遇见。从导入开始,生命的相遇便发生了,学生与陈老师之间的情感交融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挑山工》。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问题提出后,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与‘挑山工’四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买青竹杖时相遇的,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前歇息时相遇,第三次相遇是在半山的五松亭,第四次是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交货时相遇。”可以说这位学生回答非常完整,没有什么漏洞。教师给予肯定后,正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时,另一名学生把手举得很高说:“老师,我有问题。”教师只好停下来让…  相似文献   

9.
在“物体的运动”一章教学中,常会遇到有两运动物体的追赶问题,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较多,教学刊物上也有刊登,如“图象法”等.学生初接触时,感到较为棘手的原因在于这类问题中有两个研究对象.我们若能使其研究对象变为一个,则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通常所遇的追赶问题是已知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问两物体能否相遇,何时能相遇,何时相距最远或最近等,具有相对性.教学时不妨用相对性原理,变二为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对话教学是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既是对"灌输式"传统教学的解构,也是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的重构。对话需要教师设置层次,由浅入深,左手文本,右手学生,与文本相遇、相知、相融,以此促进学生深度的自主阅读。一、相遇:感知文本意蕴的理解性对话  相似文献   

11.
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教师经常觉得越来越不会教科学了,主要的问题就是不知如何面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科学课的教学主要有三项工作,即课前预设、过程指导、评价.课前的精心准备有时不一定能在课中顺利实现,一个原因就是课中往往学生会生成许多问题.这个情况在公开课中相对较少,因为学生在公开课的场合中相对更"配合"教师,教学也会较顺畅,但在平常课中这种"干扰"的出现比例就较高.出现这种情况后,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无视学生的生成,继续完成教学目标,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是照顾学生的生成,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可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2.
【课例简析】“相遇”问题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一般行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相遇”问题应用题需要考虑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时间和结果等因素,因而“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一般行程问题应用题复杂,加之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抽象水平比较低,故“相遇”问题应用题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教学这一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采用“创设情境、加强感知、引导观察、归纳总结”的导学方式,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听闻一位专家说起,小学教师教学"相遇问题",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相遇问题"中的计算路程公式"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其中的"速度和"不能这么叫。为什么呢?因为在物理学中,速度是一个矢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一个量。在一道相遇问题中,两人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那么他们的速度就是方向相反的两个量了(一正一负),把它们加起来,那算的是什么呢?因此,"速度和"  相似文献   

14.
<正>鲁教版初二上学期最后一章是一次函数.这一章是学生在学习了位置与坐标后,进一步利用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今天做类似的问题能够做对,明天将问题稍作改变,就会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了,特别是路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学生学起来尤为困难.因此,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剖析,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相遇问题例1 一列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第八册行程应用题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有关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行程问题中有关“相向相遇”的问题。相向相遇求路程、相向相遇求时间以及相向相遇求一速度等三种情况。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相依关系,提高学生解答行程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为以后在分数,比例等单元学习解答此类问题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缺乏了解,且空间观念薄弱,故学习这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或乱套公式,不求甚解;或张冠李戴,数量关系模糊。根据这些情况,我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课教学的途径有三:即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模块设计、建构"我——你"相遇关系的教学模式。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就是将教材的理论文本话语转换为教学的实践话语,创立一种既具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敏感性,又具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新话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和接受性。教学模块可设计为理性认知、情感体验和问题探究三个模块,把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对接,把价值介入植于情感介入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在教学场域中建构师生间的"我——你"关系,教师与学生在相遇中互动、对话,运用互动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会灵动而真切,真正进入学生心田。  相似文献   

17.
教学要求与目的:使学生熟练运用运动学知识求解追赶、相遇问题,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追赶、相遇问题的处理方法.难点:如何根据条件选择解题途径.课型:习题课、解题方法介绍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师引言:追赶、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常见问题,由于此类问题涉及到两个物体的运动,且运动状态一般不同,因此很多同学处理此类问题都有一定难度.其实在弄清两物体运动状态及规律的基础上,恰当选择解题途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今天这一节课就介绍处理追赶、相遇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开启智慧的钥匙,问题能使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如何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吴正宪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一、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  相似文献   

19.
陈超 《生活教育》2014,(4):35-37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而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联系自己教学高年级的略读课文,要么是课复一课的串讲,孩子就像"应声虫"一样,而没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考,要么是一带而过。于是,笔者结合高年级的学情,尝试从变革略读课文的教学开始,变"内容分析式"教学为学生的四次"相遇"。让学生与文本相遇,培养自学能力的"练兵场";让学生和小组同学相遇,打造知识的高地;让学生和全班同学相遇,开展一场没有失败者的"战争";让学生和自己相遇,抓住提升知识和能力好时机。借此展开一次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破冰之旅,共享骨骼拔节的脆响与生命生长的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数学和生活在课堂上真实相遇的过程,如果没有相遇,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从本质上看等于没有发生。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数学和生活在课堂上真实相遇,让数学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呢?一、关注数学概念的生活现实学习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根基和意义之源,同时也是学生的经验的重要源头,小学数学教学要返回"生活世界"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